今年是甲辰年,也是21世纪的第三个龙年,龙尊贵吉祥,寓意兴隆和希望。不过在崇尚阴阳和谐和骈偶对仗的中华传统审美文化中,龙不是独行天下的,必须有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龙马精神”“仙鹤对神龙”之类的组合,但最具有祥瑞意味的还是“龙凤呈祥”这四个字。到了龙年写春联,雅一点的会写“烟水腾麟卷春雨,云天接翼凌秋风”,俗一点也要写“龙腾四海迎新岁,凤舞千山乐小康”,因为龙和凤是中国...
内容摘要:“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人物行动具有某种影像符号的表意特征。人物行动展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参与到每一人物自身行动意图表达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某种叙事意图而让不同人物行动发生链接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要有某种可能性。从人物“所行的事”的视角去审视,必然性行事主要是为可能性行事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叙事意图主要是...
查看详情19世纪80年代,创意写作首先在美国高校兴起,最初是希望通过对文学写作(主要是诗歌和小说)、文学阅读(主要是当代英语文学)天然的“创造性”的倡导,恢复文学写作的艺术属性,以此来改善当时高校里语文学和修辞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局面。创意写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英语写作”的面貌存在,其初心远谈不上“培养作家”“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改善公共文化质量”“助力创意城市与创意国家建设”等这些...
查看详情摘要:“意象阐释学” 依托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和运用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掘中国美学的经典范畴“意象”对于艺术阐释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借助“意象生成”的理论发掘和重构经典文本的真理价值,建构理解的诗学,探索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的奥秘,研究美的意义生发机制,并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对于艺术阐释及构建“真理历史”的重要意义。“意象阐释学”的观念和方法,重...
查看详情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这一话题的提出,原本是基于因古代文论话语无法进入现代文论话语系统而生的焦虑,因而有论者认为这是一个缺乏学理依据的“伪命题”。然而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这个话题显然是具有讨论价值的。阐释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方式,从理论上说,一个文化文本只要被阐释,就一定有意义。但并不是一切古代遗存都具有阐释的价值,所以就需要有所选择。选择决定什么可以成为阐释对象,而对阐...
查看详情摘 要: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突出的历史贡献。他以重建天人关系为山水审美观奠基,表达尚“中”求“实”的山水审美理想,其山水诗文呈现出忧乐交织的美感形态。柳宗元山水审美观的历史贡献有四:一是他高扬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引领中唐审美主体性观念之崛起;二是他探讨“观游”与“理政”的关联,推进了对山水审美与政治关系的认知;三是他为潇湘山水美学注入新质素,拓展了江南山水审美经...
查看详情摘要: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9年前的文艺学,虽然其名来自汉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学科学的汉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主要来自苏联的文学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学有三个阶段的演进:2...
查看详情摘要:汉语语境下的西方美学研究不同于比较美学研究,也不同于纯粹的国别美学研究,它是在汉语表征系统中面向以汉语为阅读媒介和书写媒介的西方美学研究,是中国话语经由西方文本的理论再生,是“汉语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种研究需要充分利用汉译本提供的思想资源,既从宏观角度把握西方美学文本的核心关切,又从微观细部的歧异之处把握诸译本之间彼此互相激活的动态机制。本文以福...
查看详情摘要: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影响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时,合乎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基于技术发展的伦理学研究就成为时代之需。因为智能机器的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带来了人类劳动或工作形态的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的限度,提出了如何重新理解“自由”“劳动”“成功”等关乎人性的概念问题;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身体技术化趋势,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等技术...
查看详情我对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之关系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写过的相关主题文章不下十多篇。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主题或共同问题意识,是对大陆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中如何使用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作出诊断和反思。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的事实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到菲斯克的能动观众理论、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理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