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古代文学研究室 > 历任专家学者 > 第二代

历任专家学者

暂无照片.png

乔象锺(1921—2015)

乔象锺(1921—2015),女。山西河津(今河津市)人。11岁时入太原女师附小高级班,13岁考入太原女中,开始练习写作。1941年就读于陕西省立三原女子中学,后又转学至西安中正中学。1944年毕业后,赴重庆入国立中央大学肄业。1945年3月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社。1948年底到达石家庄,在正定华北大学短期学习后,留校工作。1949年随华北大学入京后,任华北大学二部3分部国文系2班班主任,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文教部主任干事。1952年底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不久被派往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约一年,1956年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7年7月任研究员。曾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及李白学会理事等职。著有《李白论》《李白》等,先后参加《中国文学史》(3卷)《唐诗选》《乐府诗集》《中国古典传记》《唐诗鉴赏辞典》等书籍的撰写、注释、整理工作。

展开
劳洪.jpg

劳洪(1923—2014)

劳洪(1923—2014),四川乐山人,本名熊白施,笔名罗方、罗隽等。1941年肄业于成都协进高中,并开始发表作品。1943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1945年5月加入民盟,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国文教员,西南作协专业创作员,重庆市文联理论研究组长。入职文学所,任《文学遗产》专刊编辑,《文学评论》编辑部古典文学组长,1982年1月出任《文学遗产》副主编。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评论数百篇。小说《隔膜》被译为英文,入选澳大利亚当代中国文学汉语教材。

展开
周妙中.jpg

周妙中(1923—1996)

周妙中(1923—1996),北京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历任外交部外语学院语文教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助理研究员,中华书局编辑,副编审。1953年周妙中先生进入文学所工作,协助郑振铎先生、吴晓铃先生负责《古本戏曲丛刊》前四集的相关工作。主要成果有:《话本选》(标点注释)、《水浒后传》(标点注释)、《文选》(校注)、《蒋士铨戏曲集》(点校)《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点校)、《千忠录》(点校)、《清代戏曲史》、《历代曲家时代考》、《江南访曲录要》等。

展开
胡念贻.jpg

胡念贻(1924—1982)

胡念贻(1924—1982),字孟周,笔名江九。祖籍湖南桃江石牛江双陵坪,生于广东广州。1938年考入益阳信义中学读初中,1941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中学迁避安化七星街,曾与同学王俨思、唐稚松、聂铁珊四人合印旧体诗集《湘涟诗词选》。1945-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中文系。194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9年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专攻先秦文学研究。1953年3月研究生毕业未答辩,由教务主任杨晦推荐,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其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任研究实习员,1981年4月被特批聘为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7月退休,8月1日因患肝癌在北京病逝。

展开
蒋和森.jpg

蒋和森(1928—1996)

蒋和森(1928—1996),原名蒋荷生,又名蒋和生、蒋何生。江苏海安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任新华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编辑。1956年10月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自1954年起,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的长篇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59年结集为专著《红楼梦论稿》出版。此书于1985年被译成日文,以《红楼梦入门》为书名于东京都出版,后在中国台湾地区亦出版。1961年4月评为研究实习员,1980年2月评为副研究员,1985年4月评为研究员,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6月出版《红楼梦概说》。此外,在余冠英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亦承担编撰工作。在学术研究之余,亦著有表现唐末农民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黄梅雨》,分别于1980年、198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广播电台连续播出。曾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等社会职务。1988年--1996年,任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4月23日因肺炎病逝。

展开
曹道衡.jpg

曹道衡(1928—2005)

曹道衡(1928—2005),原名文铨,字道衡,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52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9月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参加工作,1953年6月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被聘为研究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副主编,《文学遗产》编委,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务。九三学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文学史,特别是在南北朝文学研究成就卓著:累计发表十余万字关于《昭明文选》研究的论文,并对魏晋南北朝小说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南北朝文学渊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汉魏六朝的文学编年、文学地理分布等情况均做了深入探讨。1988年12月退休。2005年5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201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曹道衡文集》(全十卷)。

展开
王佩璋.jpg

王佩璋(1930—1966)

王佩璋(1930—1966),女,笔名王惜时。1930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34年阖家迁居北京。1937—1943年,在北京读小学。1943—1946年,在北京读初中。1946—1949年,在北师大女附中读高中。1949—195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53年北大毕业后,分配到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组,协助俞平伯做校勘八十回本《红楼梦》工作,也参与《唐诗选》编写工作。1958年初下放到北京国棉二厂劳动锻炼,同年10月到河北昌黎县劳动锻炼。1961年文学所拟将其调入中华书局,未去。离开文学所回家养病。1966年去世。王佩璋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青年红学家”,她在红学研究上的很多看法和结论直到今天都是不可动摇的定论,她对当代红学贡献卓著。

展开
陈毓罴.jpg

陈毓罴(1930—2010)

陈毓罴(1930—2010),生于湖北武汉汉口。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47年高中毕业于汉口法汉中学,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就读期间师从罗常培、魏建功、游国恩、郑振铎、钟敬文等先生。1951年毕业后赴兰州大学任助教。1954年考取留苏研究生,经过一年俄语培训,赴莫斯科大学文学系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专业深造,导师是俄罗斯文学史家波斯别洛夫教授。1959年毕业归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土生导师。1980年当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被聘为研究员并担任博土生导师。1991年离休。2004年起担任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2006年成为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文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9月15日在北京病逝。

展开
沈玉成.jpg

沈玉成(1932—1995)

沈玉成(1932—1995) ,江苏江阴人。195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本系读研究生,在游国恩指导下研治古代文学,并转为助教。1958年10月被分配到中华书局古代文学编辑室任编辑,参与《文史》杂志的创刊、编辑工作。1969—1974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4年10月调文物出版社任《文物》杂志编辑,其间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做文字加工。1980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从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副主编,十四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等职。1992年退休后,受聘于国务院古籍整理与研究小组,参与编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沈玉成文存》。

展开
吴庚舜.jpg

吴庚舜(1932—2012)

吴庚舜(1932—2012),原名吴赓舜,笔名挚谊,祖籍四川临邛,生于四川安县。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9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9月15日入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8月被聘为研究员,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杜甫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元好问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诗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社社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书法家,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唐宋文学,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部分著作曾获全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文学研究所图书奖。擅长书法,作品多保存在李白、杜甫、张问陶等纪念馆及中国书店,《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书画集》《当代诗词名家手迹》《中华书画》等均收录其作品。其传略辑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华人物辞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展开
暂无照片.png

范之麟(1932—2014)

范之麟(1932—2014),江西九江人。195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0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导师林庚先生。1963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工作,1972年调古代室,从事唐代文学研究。历任副研究员(1985)、研究员(1992)。有《李益诗注》《唐诗的流传》等。

展开
刘世德.jpg

刘世德(1932—)

1932年12月生。汉族。原籍山西临汾,生于北京,长于上海。195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于1955年毕业。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华侨大学教授,湖北大学教授,丽水学院首席教授。社会职务: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从事文学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学术专长是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展开
邓绍基先生.jpg

邓绍基(1933—2013)

邓绍基(1933—2013),江苏常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1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10月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被分配至古代文学研究组。1987年7月被评定为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主编或参与主编的大型著作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华文学通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其中《元代文学史》199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历任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编辑部负责人、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顾问等职,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成立,邓绍基当选首任会长(1996年起被聘为学术顾问),此外亦担任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等社会职务。2000年12月退休。2006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2013年3月25日因病去世。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出版《邓绍基论文集》。

展开
卢兴基.jpg

卢兴基(1933—)

卢兴基,江苏无锡人,1933年生。195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文学遗产》编辑部主任,编审。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和文化思潮,兼及元好问和金元文学。撰有关于《金瓶梅》、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以及元好问、顾炎武、龚自珍、顾太清等的论文近百篇。专著有《顾炎武》(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市井悲喜剧》(陕西教育出版社)、《顾太清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获200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失落的“文艺复兴”——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有《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明代文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此外还有论文和主编的学术专著若干。

展开
W020230504586274187427.jpg

金宁芬(1933—)

金宁芬,浙江义乌人,1933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著有《南戏研究变迁》《康海研究》《明代戏曲史》《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等专著,出版点校成果《对山集》(上、下)。另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元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撰稿人之一;《历代名曲千首》《古典剧曲鉴赏辞典》主编及撰稿人之一;花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三国演义》的注释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通典》《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戏曲卷》等书部分辞条释文的作者。此外尚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论文已收入《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展开
孙一珍.jpg

孙一珍(1934—)

孙一珍,原名孙懿珍。知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小说、小说美学、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导师,江苏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出版《聊斋志异丛论》《明代小说简史》(所在丛书获“国家图书奖”)《明末白话短篇小说抉美》(获社科院离退休人员成果奖)《明代小说史》(获社科院离退休人员成果奖)《明代小说的艺术流变》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水浒传〉主题辨》《评但明伦对〈聊斋志异〉的评点》《蒲松龄的为人及其思想》《浅论〈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明代小说的横向胜揽与正名》等论文发表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此外,还校点过《于少保萃忠全传》《型世言》等古代小说。参加过《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学大词典》《大百科全书》等多种大型工具书编撰工作,撰写辞条数十万字。参与文学所集体项目,如《唐诗选注》,《中国文学通史》等工作,注晚唐杜牧等四作家,执笔明代中短篇小说等章节。发表诗词三十多首,回忆录等散文十几篇,计八万余字,对何其芳,严文井,聂甘弩等人的回忆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
王水照.jpg

王水照(1934—)

王水照,1934年出生,浙江余姚人。1955年-1960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参与北大55级学生编撰的红皮文学史、黄皮文学史,为宋元段主要执笔人。1960年-1978年,分配到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文学研究所工作,在钱锺书、何其芳、余冠英等先生指导下,参与了多项集体项目,包括《中国文学史》《唐诗选》等;1978年3月调至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长期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起,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2015年始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顾问、《文学遗产》顾问、《新宋学》主编等职。

展开
陆永品.jpg

陆永品(1936—)

陆永品,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及文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爱国诗人屈原》《老庄研究》《司马迁研究》《诗词鉴赏新解》等,校点整理《史记论文·史记评议》,编著《庄子选集》、《李商隐诗选》、《辛弃疾词选》(合作)、《唐宋词选》(合作)、《唐宋词选讲》(合作)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俞平伯名作欣赏》,另外发表《略谈对〈诗经〉中爱情婚姻诗评价的演变》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谭家健.jpg

谭家健(1936—)

谭家健,1936年4月生于湖南衡阳。1951年1月至1955年8月参军,任第40军干部文化学校教员,曾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二年级学习期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发表学术论文《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1960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供职于《新建设》编辑部。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并指导硕士研究生,1989年被聘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古代散文和文化史,专长于先秦文学研究、六朝散文研究、《墨子》研究等。著作《先秦散文艺术新探》获北京市1995年优秀图书二等奖,《墨子研究》获中国墨子学会优秀成果奖,《六朝文章新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91-2007年间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客座教授。1995-2005年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一副会长,2005-2014年任会长,2014年起任名誉会长;1996-2005年任中国骈文学会副会长,2005-2015年任会长;1997-2001年任中国墨子学会理事,2001年起任副会长。

展开
张锡厚.jpg

张锡厚(1937—2005)

张锡厚(1937—2005),江苏新沂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63年7月毕业于院系调整后的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理论研究班,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9月被聘为研究员,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锡厚对敦煌变文艺术、敦煌歌辞、敦煌赋,特别是王梵志的诗均有深入研究,撰写和发表《敦煌文学源流》《全敦煌诗》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敦煌文献丛书·敦煌诗歌卷》等工作,指导培养多名敦煌学硕士、博士生,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兼语言文学分会副会长、韩国敦煌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3月退休后被返聘,直至2005年7月13日因病去世。

展开
贺中复照片.jpg

贺中复(1937—)

贺中复,1937年7月生,北京大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共产党员。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导师逯钦立,培养方向为中国古代诗史)。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室)、北京语言学院。1978年6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五代十国文学。 来文学所古代室不久,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通史》中的《唐代文学史》的编写,承担宋代以前的词史、五代十国文学两大部分。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从初稿到定稿全由自己独立完成。文学史不应该有空白段,然而处于唐、宋间的五代十国文学竟从来无人全面研究。不仅诗文小说等没有可供参考的前人文章,词的研讨也一直只停在就词论词的阶段,没能上升到一代文学组成部分的高度。

展开
陈祖美.jpg

陈祖美(1938—2018)

陈祖美(1938—2018),山东青岛平度古岘人。别名陈岘。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陆侃如先生。1966年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外委会工作。1972年被调配到国务院文化组文学小组工作,1973年又调配到文化组创作办公室。自1974年起,在文化部录音录像组工作。1977年改调文化部艺术局工作。1978年被调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最初在《文学评论》编辑部工作。1983年晋升为副编审。1989年调入古代室任副研究员,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刊》编委、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著有《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淮海词》《古典诗词名篇心解》《李清照作品赏析集》(主编)《李清照评传》《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谢灵运年谱汇编》《李清照新传》《李清照词新释辑评》等,撰有《洛神赋主旨寻绎》《建安诗风的衍变》《白居易诗的得失及风格的变化》《“以意逆志”论苏轼》,多人合集论著《陆游论集》《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唐诗大辞典》《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等。

展开
暂无照片.png

梁淑安(1938—2015)

梁淑安(1938—2015),女,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广西南宁。1946—1949年间先后就读于河南省数所小学;1949-1951年就读南京邮电子弟小学;1951-1957年入读南师附中。1957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1965年9月至1966年3月在南京大学溧阳分校政治处工作。1966年4月至1972年9月,任职于中央对外文委国际司文艺组;期间于1969年5月至1972年9月在对外文委五七干校(河南)劳动锻炼。1972年10月至1978年9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美术组从事编辑工作。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近代室;近代室撤销后,调入古代室;1998年7月从研究员任上退休。1988年10月参加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曾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近代戏曲研究。与姚柯夫合著《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等;曾编选《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戏剧卷》,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撰有近代戏曲研究论文多篇,并参与多部文学工具书的撰写。

展开
陈铁民.jpg

陈铁民(1938—)

陈铁民,1938年4月生,福建泉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6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旋即留本校中文系任教,1983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王维研究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著作有《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维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唐代文史研究丛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守选制与唐代文人的诗歌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译王维诗文集》(台北三民书局),主编《新修增订注释全唐诗》(黄山书社)等。

展开
吕薇芬.jpg

吕薇芬(1938—2021)

吕薇芬(1936—2021),浙江宁波人。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宁波市第二中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曾参与编写《中国文学史》中的戏曲、散曲部分。1960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被分配至民间文学组,1964年转正为科研人员。“文革”结束后转入古代文学研究室,参与《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第六集的整理工作。1984年调入《文学遗产》编辑部,后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获得编审职称。兼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元代戏曲,著有《全元散曲典故辞典》(后扩充为《全元曲典故辞典》)《张可久集校注》《北曲文字谱举要》等,并联合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十卷。2021年10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展开
栾贵明.jpg

栾贵明(1940—2022)

栾贵明(1940—2022),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该年至2000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工作。在钱锺书先生指导下,长年从事《永乐大典》研究。1980年代起,响应钱锺书先生的倡导,主持“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建设,开启研发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库的探索工作,完成容纳5万余繁体字、且具有繁体字生成功能的全汉字库。1985年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计算机室并担任主任。1986年完成《论语数据库》编纂。1988年获评为研究员。1990年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0年退休后任北京文信传文史研究院副院长,创办北京扫叶科技文化有限公司。2022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展开
W020230518594230759947.jpg

徐公持(1940—)

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研究生班,同年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组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学术委员、《文学遗产》杂志主编等。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展开
董乃斌.jpg

董乃斌(1942—)

董乃斌,笔名郝冰、纪伟,1942年生,江苏扬州人。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4年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1978年10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导师为吴世昌先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10月,留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1985年,任新学科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1998年,任文学所副所长,兼任《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及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等。2001年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长期从事唐代文学及文学史学研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