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拜读过兴涛所写的关于中文“她”字的文章。两年前,他告诉我还在悉心研究这个字的历史、并准备拓展成书的时候,我虽未拍案,却已连连叫绝。凭直觉和预感,或由于本人的学术兴趣,我觉得这样的研究一定比那些言不及义的“后殖民”、“后现代”宏论有意思得多。每当见到一些赶时髦的、半生不熟的著述,我总会思忖: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学问呢?《“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
查看详情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论的是史铁生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是出于如下几点理由:一,大家知道,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突然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悼念与追思。在这些追思中,我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我与地坛》,可见这篇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来谈论这篇作品,也算是对史铁生先生的一种悼念和缅怀。二,对于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上个...
查看详情最近十来年间,中国大地上长得最快的不是庄稼,而是楼群。庄稼是一年才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楼群一长就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庄稼是一年一茬或几茬,成熟了就可收割,来年再种或换其他品种,而楼群是钢筋水泥筑的,坚挺地竖在那里,不能撼动,这让我很绝望,因为有的楼宇在我看来很丑陋, 在那儿一戳就是一辈子,估计在我有生之年没有改观的希望。有的楼宇,单个看是灵动的、个性化的、富有人性的魅力,但是...
查看详情 近日,方忠的《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一本以文化为展开视角的学术论著,方忠和他的研究团队关注的重点在于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区域(台湾)和特定时段(当代文学)并在其中留下印迹,因此,在《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中,“文化”视角就因了“文化”概念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使这种视角具有了一种多元性和层叠性。
所谓文化视角的多元性,是指...
1
《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董丽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本好书的出现,总是有其特别的机缘。然而所谓机缘,却并非碰到答案,而是遭遇问题。获得答案,意味着历史终结,而不断提问,则是坚持在历史之中,并与历史同行。于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并不是关于答案,而是关于问题的。其注定要从问题开始,到新的问题结束。董丽敏新著《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就是一本关于问题的好书。在其中...
15世纪明朝时的中国无疑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此后四百年间,中国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西方文明开始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然而,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东方文明却蓬勃崛起。东方又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
英国著名的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新书《文明》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作者通过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算起来,在中华书局出版和约稿的书,已经接近十部,可以说在我三十多年的学术道路上,最主要的成绩大多交由中华书局出版。很难想象没有书局的支持会是怎样。
我生不逢时,文革间没念完初中,二十岁时还没读过古籍。1971年某天,见报载《周书》点校出版,首次知道中华书局。到图书馆找到书,发现完全读不懂。从1973年接触因为政治原因出版的古书...
写诗可以名世,评诗却很难出名。不过,评诗虽然不能出名,却能留名。魏颢如果不给李白作序,千百年后的人们恐怕不会提起他;魏仲恭假若不给朱淑真作序,后世也压根不会有人理会他。正所谓序以诗传,名亦不朽。百十年后,人皆知黄焕光辞采无双,而不知有王兆鹏,故欲托名其词集以传久远。
我与黄焕光先生素未谋面,只是常通电话和短信而已。今年六月,他辗转托友人让我为其新出的词集写序。我因为...
傅道彬的《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成果。它的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先秦诗学体系开始基本形成。
以文学的目光审视经学,分析“六经”文本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联系,是本书的理论基点。因此,作者注重的既不是传统的“六经皆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六经皆文”的文学认识,而是以文学为中心的“六经皆诗”的基本思想。本书祖述钱锺书“古史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