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者简介 」张炯,1933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新时期文学论评》、《走向世纪之交》及《新中...
查看详情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市场经济为社会背景的这场讨论,与百年前的人生观问题上“科学与玄学”的思想论战具有共同的问题本质,就是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文精神”,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显露出具有唯心倾向的思维特点。而王蒙则秉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查看详情197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作为《文化与社会》的续编出版,很快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威廉斯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不是一本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它应该算是对于一种词汇质疑探询的纪录”(1)。在他看来,所谓的关键词包括了两种相关意涵:“一方面,在某些情境及诠释里,它们是重要且相关的词。另一方面...
查看详情理性地思考现代中国一直是学界的主流。晚清已降,国运维艰,时人士夫多奉“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的万全之法。他们严阵以待,祭出科学、启蒙等理性法则济世。真切有余,却存在不落地的嫌疑。晚近的趋势之一是在辩证身心的不能二分,强调高蹈的思想变革以外,还有一个卑俗的感官世界。此世界充斥物欲、情绪、发肤的感受,且未经严密的组织,缺少必要的正当性。可基于人的复杂,学者们坚信这不可见的世界,有...
查看详情摘要:《在旷野里》是柳青创作《创业史》之前未完成的一部表现新中国建设“风景”的长篇佚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浮作风的长篇小说。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确立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的最高规范,《在旷野里》的暴露与讽喻以及柳青对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理解,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规范发生抵牾,因而在当年10月,柳青放弃了《在旷野里》的写作。但这部作品对柳青...
查看详情内容摘要:话剧合法性包括社会层面的合法性与政治层面的合法性,二者既有重合也有错位。如何在两个层面的合法性中取得微妙的平衡,是中国现代话剧必须解决的问题。《雷雨》《这不过是春天》两部剧在1935年的演出,各自遭遇了一定的困境,前者大受观众欢迎却屡遭禁演,后者政治正确却为观众所冷落。两部剧截然不同的遭遇,客观上反映了本土大型剧在面对两个不同层面合法性时的历史困境。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本文聚焦刘青峰、金观涛所属的“老五届”大学生在1970年代的身世际遇及其对他们人生的后续影响。在这其中,毕业、分配、远行、落地、通信与交游,构成了刘青峰等人离开北京和北大后的主要生活内容,《公开的情书》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也由此展开。刘青峰独特的生命历程,即从分配时的落魄到其后的幸运,显示了“文革”中后期中国社会悄然转变的历史印痕。打开并爬梳小说的社会史视野和生活史细节,...
查看详情摘要:“后人类”叙事成为近年中国网络文学中盛行的风潮。《恐树症》等网络文学作品通过创造人与动物、植物、真菌、病毒等的“非人复合性”,生成多种视域,重建“人-自然”的语义关系与行动者网络,实现主体与诸多去中心化隐喻的叠加,此种表征超越了“人-自然”的二元结构,形构了具有多重性的“后人类主体”具象。网络文学对于后人类意义上“人-自然”的表征将“后人类”的反思经验化,是后人类理论嵌入...
查看详情作为新时期“新感觉派”研究的拓荒之作,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一文影响深远,不仅在现代派及都市文学研究面向奠定了这一流派研究的基础,也引发了关于施蛰存究竟属不属于“新感觉派”的长达数十年的争论。1983年春,严家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新感觉派小说选》,写了长达三万余字的“前言”,对“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创作特色”“新感觉派小说的倾向性问题”等作...
查看详情德里达对“文学性”的态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解构文学性,他认为文学叙事与其他类型的文本叙事存在重叠与交叉,而其他文本中也存在着文学叙事。他会认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少得可怜”当他把文学与法律放在一起考虑时,他看到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是由法律保护的,由一大批法律门卫把守才能保证一部作品的独特性、同一性和完整性。在这一意义上,“文学性”并不能保证作品独立存在,也不是文本存在的根基,也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