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艳
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体正发生变化,“作家”从一个专业的名词,变得越来越大众化。随着网络作家数量不断攀升且年轻化,快递作家、打工诗人不断涌现,文学正进入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普通人笔下,“文学”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和真正的价值。
当下我国的文学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专业作家、网络作家、互联网“野生作家”和“素人作家”。
...
黎杨全在宽泛意义上,文艺大众化可视为贯穿中国现当代文艺史的思潮与现象。本文探讨的主要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在3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大众化的论争与探索,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是重要的理论家与推动者。此后延安文艺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使文艺大众化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建构与广泛的日常实践。文艺大...
高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在以往的流行观念中,现代化只有唯一一种模式,只有唯一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国家为典范,必须走西方国家的道路,甚至必须听西方国家的指...
黄维铭 薛秀军
文明问题在思想史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不同思想家对文明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是解析文明的基础,人的发展是评析文明的尺度,实现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文明的理想追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明观的三重基本维度。
人的实践:解析文明的基础
近代西方文明研究深受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求打破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思想禁锢,突出对人本身的关注...
杨卫军 王燕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两个“行”的重要论断,是对“三个为什么”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最新论断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表明了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自觉。
中国化时代化的...
凌海青 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查看详情
郑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为文明研究指明了方向,深化了我们对文明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
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一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比如,把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等要素视为判断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把西方文明的特征...
商志晓
世界文化多元存在、多样发展,各种文化形态既交流互鉴又角逐竞争,构成一幅合作与博弈并存、借鉴与较量同在的文化激荡图景。谁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谁就能为自身发展拓宽空间、远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
霍 艳
在当下的时代,劳动者的实干精神似乎有更多得到强调的必要。他们实干奋进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出现在新时代文学作品里。
新中国成立前,劳动者常以被损害、受压迫的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出现,《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祝福》里的祥林嫂勤劳善良却被剥夺了劳动资格。新中国成立后,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开始...
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运动过程,但是从来不忽视精神的力量,而且重视精神力量所体现的人之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来自人类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其主观自觉性。人的实践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且是人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进程,但其中人的精神力量却发挥着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