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界学习动态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赶考之路上的方向,也标志着新的文化使命的庄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本身就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一贯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无畏品格,也顺应和体现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为新征程上的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具远见卓识的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

一、用“结合”开启创新“四个自信”多向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着最具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思想智慧、道德规范、文化内涵、品格风骨,应大力发掘其中最能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提炼和展示其中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追求传承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将为解决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独具特色的思想资源支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教化力和感召力,而优秀的当代文艺作品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精神价值,呈现着我们中华民族铮铮铁骨的凛然正气,蕴涵着将生命引入崇高壮美境界,牵系于伟大光明事业的高尚情操。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指引下,我们更需要做到在“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离不开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一)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融合。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丰富、极其博大、极其精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应以创新来引导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原则,就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建设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全国各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动起来,为当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精神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价值引领,我们应以创新来引导传承,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境界、新释义。

(二)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统一。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它深刻影响了从古至今的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努力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统一,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为人民创造出更多富有中华文化底蕴、气韵、神韵的优秀作品,传递出新时代积极向上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还谈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为“四个自信”共同迈向新高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新时代新征程,正在日益迸发出与其他三个自信多向耦合、联动发力的巨大效能,“四个自信”交互作用激发的强大力量,也让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炼其中能够获得最广泛人类共鸣的、永不过时的道德价值和伟大情感,通过创新文艺形式,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人的精神内核,不断强化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生命力和美丽中国形象的普遍认同和情感共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激活,在创新中永生,让广大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携手共建,团结奋进,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志气骨气底气在国际舞台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经验总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实践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的价值体认。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当下,去规划和发展未来的宏阔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始终具备独立自主、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新的论述对应到方法论层面,就链接到了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要在国际舞台正面展现新时代的大国气象,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真实面貌有客观正确的认知,消弭曲解和偏见,就必须要提升传播能力,实现有效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其中的必由之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形象的国际建构至关重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从哪些方面着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同样给出了答案:“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关键词在中国代表着悠远绵长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从古至今贯穿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撑。志气、骨气、底气这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的是三种中华民族精神:

志气,来自于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形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上经·乾》,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的冲天豪气。骨气,来自于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熹《孟子集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页)。底气,来自于我们的辉煌历史和巨大成就,悠久传统和美好文明,我们先天拥有的庞大精神遗产,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底气。

我们应着力将对外讲好彰显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故事,与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的外宣目标相对接,更好地明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向和内容,提取其中跨越古今、贯通中西的最具穿透力和共情性的优质因子,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形象的普遍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发挥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的必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独立自主统摄下的“中国道理—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三级递进,不仅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实践层面的推进指明了方法和方向,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国际传播中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中国立场,世界表达。

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必须认真思考外国民众喜爱的传播模式,从而达到我们理想的传播接受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一味迎合西方主流价值观,放弃中国立场。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中国立场,以传播昂扬向上的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思想为核心要义,不可为引起关注而强行附会西方价值观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我们只有时刻坚守独立自主的中国立场,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始终保持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色彩、彰显出我们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才是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润物无声地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正确途径,才是立足国际视野、胸怀天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有的政治站位。

而世界表达,则意味着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必须不断探索能让最广大的外国民众所接受的、效果最佳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卷,第317页)这需要我们的传播者,必须从自身做起,提升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时刻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前沿动态,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的视角探寻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之可以精辟而精炼地提取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同时又能在宣传推广时做到浅显易懂,令外国民众喜闻乐见。

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纳入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宣传模式,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体现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特别是第六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积极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中去,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在国际舞台彰显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促进全球文明共荣的历史功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表述,确立了新的文化使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征程上胸怀天下,秉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放眼世界,积极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凝神聚力,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内涵强心铸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明互鉴、海纳百川的气魄胸襟,引领当代中国以迈向新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将参与到世界文明融通、整合、创新、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去,并发挥出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力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