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界研究成果 > 古代文学
《红楼梦》版本的演化及展望——程乙本究竟还是不是最好的读本

内容提要:《红楼梦》自诞生时起至今,其版本主流形态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钞本阶段、程高本阶段和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阶段。从早期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考察,不算后期刻本的话,程乙本无疑是距离《红楼梦》原貌最远的本子,存在先天秉性不足、后天改写过度的缺陷,具有失真严重、艺术退化、内容固化等多个劣势,且其缺点不易克服。所以,今天程乙本已经不能算是最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本子了。以新校本为代表的各个混合本,在逆转了《红楼梦》版本演化的方向的同时,也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能破解前后两张皮的难题,同时避免腰斩《红楼梦》的危险,是红学研究者们新时代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应该要勇于承担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红楼梦 程乙本 新校本 混合本 版本演化

 

 

 

 

 

 

 

一、两个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红楼梦》自诞生时起至今,其版本主流形态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钞本阶段、程高本阶段和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阶段。放在历史进程中看,程伟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收集以及程、高二人对《红楼梦》的整理和出版,在《红楼梦》版本发展史中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已经取得主流版本地位的今天,仍有一些学者在坚持认为程乙本才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版本。那么,他们的这一看法是否有充分的学术理由呢?

 

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在逐渐逆转了《红楼梦》版本演化的方向的同时,却也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今天究竟要不要努力去化解这前后两张皮的难题从而使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更加和谐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拟将其置于《红楼梦》版本演化这一视角之下加以探讨,供学界同人批评。

 

 

 

 

 

 

 

二、程乙本的问题

 

 

 

 

 

 

 

近几年时不时有学者提出程乙本《红楼梦》才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版本这一看法。几年前,白先勇先生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中力主程乙本最佳,颇具影响。内地也有一些学者以不同方式响应这一说法。《光明日报》202288日刊登傅承洲先生《也说〈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从钗黛结局谈起》一文,文章最后也提出“我们阅读《红楼梦》,就应该读程伟元、高鹗整理、摆印的一百二十回本,最好是修订本程乙本”的观点。当然,也不乏反对的声音,如詹丹教授便认为《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是“一本向平庸致敬的红学著作”①,本人也曾写过《程乙本〈红楼梦〉存在的问题》一文,指出程乙本存在的一些不足。②

 

1.从版本源流关系的大脉络看程乙本的问题

 

置于《红楼梦》版本源流关系的脉络之中来看,程乙本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具有重大的缺陷:

 

第一,程乙本前八十回继承了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的一些共同缺陷。现存的脂本,宏观上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甲戌本和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在这个分类下,程乙本属于“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这一系统。“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在文本的可靠性上,总体上还是不如甲戌本可靠。这在甲戌本现存的十六回中,很多地方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如第一回中的癞头和尚将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的那段文字、第四回中的薛蟠简历的那段文字、第五回结尾处的一大段文字,等等。

 

第二,程乙本前八十回继承了“甲辰、舒序、俄藏、杨藏”这个系统的本子的一些共同缺陷。根据版本学家杨传镛先生的研究,在“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这个系统中,在非常多的回目中,又可细分为“己卯、庚辰、蒙府、戚序本”和“甲辰、舒序、俄藏、杨藏本”两个系统(不考虑只有十回的卞藏本和只有两回的郑藏本)。而程乙本前八十回中的相当多的回目是属于“甲辰、舒序、俄藏、杨藏”这个系统的本子。因此,这个系统的本子的一些共同瑕疵、脱文或者改笔,它也继承了。比如,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将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的一大段文字,这个系统的本子都缺失了,程乙本自然也没有。

 

第三,仅存于个别脂本中,但却对全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文字,程乙本自然也缺。如仅见于庚辰本第五十五回开头部分关于老太妃生病的那一段文字。正因为缺少了这一段文字,程乙本第五十八回开头的“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就会变得莫名其妙了。

 

第四,程高本与甲辰本共同的源头祖本上的删改和讹误,很多都被程乙本继承了。程高本与脂本中的甲辰本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当具有共同的源头祖本。而这个系统的祖本删改文字非常严重,进而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文字脱节、文理不通的现象。

 

第五,程乙本继承了很多程甲本上的不当改笔。比如,为了迎合后四十回中“石头”“神瑛侍者”和贾宝玉三者合一的叙事设计,程甲本上改写了第一回中的两个神话故事,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个故事主体——“石头”与“神瑛侍者”——合二为一了,这样就把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的主人公混为一谈了,从而犯了根本性的逻辑错误,而程乙本却完全继承了程甲本的这一修改。“石头”与贾宝玉本质是似友实敌的关系。“石头”幻化为玉之后,更多地代表了“金玉良缘”,从而对宝黛爱情构成根本障碍,因此才有第三回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就摔玉的情节,以作为对未来命运不吉祥的预演;而到第二十九回,更是发展到了砸玉的程度。如果按照程高本的叙事逻辑,就变成贾宝玉自己砸自己了,这显得很荒唐。这一修改也成了程高本前八十回中最致命的失误,造成了全局性的叙事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第六,程乙本上的很多修改又造成了新的问题。比如,程乙本第二回中说贾赦只有贾琏一个儿子。而这显然就与第二十四回、第七十五回中说贾赦还有一个比贾琏小的叫贾琮的儿子自相矛盾了。又如,为了迎合后四十回中“馒头庵”与“水月庵”是两个不同的尼姑庵的需要,程乙本在第十五回中,将原本一庵两名的“水月庵”和“馒头庵”改写为两个不同的尼姑庵,可是却忽略了如此修改所造成的新的矛盾:第七回中明确说智能儿是水月庵中的尼姑,那她是如何又成为第十五回中“馒头庵”的尼姑的呢?

 

以上是从版本源流关系的角度宏观地概述了程乙本的问题,仅凭此读者朋友们可能还不太能直观地认识到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下面就具体以第六十九回、第七十回、第七十一回这连续的三回为例,从微观层面集中看看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2.微观视角看程乙本的问题

 

(1)程乙本第六十九回的几个例子

 

先看程乙本上第六十九回的一处文字:

 

且说秋桐自以为系贾赦所赐,无人僭他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岂容那先奸后娶、没人抬举的妇女?凤姐听了暗乐。自从装病,便不和尤二姐吃饭,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平儿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也无人敢回凤姐。只有秋桐碰见了,便去说舌,告诉凤姐说:“奶奶名声,生是平儿弄坏了的。……”凤姐听了,骂平儿说:“人家养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咬鸡。”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就远着了,又暗恨秋桐。

 

园中姊妹一干人,暗为二姐耽心,虽都不敢多言,却也可怜。每常无人处说起话来,二姐便淌眼抹泪,又不敢抱怨凤姐儿。因无一点坏形,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况素昔见贾赦姬妾、丫鬟最多,贾琏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今日天缘凑巧,竟把秋桐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

 

再看看对应的庚辰等脂本(若无特别说明,则不含甲辰本,下同)上的文字,以新校本为例:

 

秋桐自为系贾赦之赐,无人僭他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岂肯容他。张口是“先奸后娶没汉子要的娼妇,也来要我的强”。凤姐听了暗乐。尤二姐听了暗愧暗怒暗气。凤姐既装病,便不和尤二姐吃饭了。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平儿看不过,自拿了钱出来弄菜与他吃,……也无人敢回凤姐。只有秋桐一时撞见了,便去说舌告诉凤姐说:“奶奶的名声,生是平儿弄坏了的。……”凤姐听了,骂平儿说:“人家养猫拿耗子,我的猫只倒咬鸡。”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

 

园中姊妹如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 ……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况素习以来因贾赦姬妾丫鬟最多,贾琏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如这秋桐辈等人,皆是恨老爷年迈昏愦,贪多嚼不烂,没的留下这些人作什么,因此除了几个知礼有耻的,余者或有与二门上小幺儿们嘲戏的。甚至于与贾琏眉来眼去相偷期的,只惧贾赦之威,未曾到手。这秋桐便和贾琏有旧,从未来过一次。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④

 

我们就其中画线地方的几处文字逐个对比,就知道啥叫“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了。

 

第一处,庚辰等脂本文字大多是“岂肯容他!张口是‘先奸后娶没汉子要的娼妇,也来要我的强’”。程乙本作“岂容那先奸后娶、没人抬举的妇女”。此处程乙本的问题是:将秋桐口中骂尤二姐是“先奸后娶”变成作者口中尤二姐确实是“先奸后娶”了。程高本为了洁化尤三姐,却常常不惜把尤二姐往死里糟蹋。

 

第二处,庚辰等脂本文字是“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而程乙本是“又暗恨秋桐”,同于甲辰本。此处文字颇有迷惑性,在庚辰等脂本上,根据前后文,尚相对容易判断出“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针对的是王熙凤,而非平儿。甲辰和程高本由于少了“难以出口”一句,就更具迷惑性了。因此,程高本的校本上,基本都是把“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即都是指平儿而言。而在以己卯本、庚辰本为底本的校本上,通常则是按照分指平儿和凤姐二人来理解的,故而断句为:“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这个地方断句非常关键,若断错了,就易造成张冠李戴。

 

第三处,庚辰等脂本文字大多是“园中姊妹如(‘如’字,庚辰本误为‘和’字)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程乙本则是“园中姊妹一干人,暗为二姐耽心,虽都不敢多言,却也可怜”。一对比可知,庚辰等脂本上的文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措辞得体。而程乙本的文字则要么措辞失当,如“不便多言”作“不敢多言”;要么含混不清,如“却也可怜”指代不明,容易滋生歧义。刘世德先生在《〈红楼梦〉版本探微》一书中对程高本和甲辰本此处文字的问题做过很精彩的分析⑤,读者可参考之。

 

第四处,跟甲辰本一样,程乙本也缺少了庚辰等脂本上的“如这秋桐辈等人,皆是恨老爷年迈昏愦,贪多嚼不烂,没的留下这些人作什么,因此除了几个知礼有耻的,余者或有与二门上小幺儿们嘲戏的。甚至于与贾琏眉来眼去相偷期的,只惧贾赦之威,未曾到手。这秋桐便和贾琏有旧,从未来过一次”这一段文字。缺少这一段文字后,不仅讽刺效果下降,而且文理也不通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文字,下文中说贾琏与秋桐二人“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才能说得通。

 

再看程乙本第六十九回中另外一处文字:

 

秋桐更又得意,越发走到窗户根底下,大骂起来。尤二姐听了,不免更添烦恼。晚间,贾琏在秋桐房中歇了,凤姐已睡,平儿过尤二姐那边来劝慰了一番,尤二姐哭诉了一回。平儿又嘱咐了几句,夜已深了,方去安息。

 

程乙本此处文字大体上与甲辰本相同。再看庚辰等脂本上的文字,仍以新校本为例:

 

秋桐更又得意,越性走到他窗户根底下大哭大骂起来。尤二姐听了,不免更添烦恼。晚间,贾琏在秋桐房中歇了,凤姐已睡,平儿过来瞧他,又悄悄劝他:“好生养病,不要理那畜生。”尤二姐拉他哭道:“姐姐,我从到了这里,多亏姐姐照应。为我,姐姐也不知受了多少闲气。我若逃的出命来,我必答报姐姐的恩德;只怕我逃不出命来,也只好等来生罢。”平儿也不禁滴泪说道:“想来都是我坑了你。我原是一片痴心,从没瞒他的话。既听见你在外头,岂有不告诉他的。谁知生出这些个事来。”尤二姐忙道:“姐姐这话错了。若姐姐便不告诉他,他岂有打听不出来的,不过是姐姐说的在先。况且我也要一心进来,方成个体统,与姐姐何干。”二人哭了一回,平儿又嘱咐了几句,夜已深了,方去安息。

 

其中,庚辰等脂本上平儿与尤二姐对话交流的一大段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因有果的文字(引文中的画线部分文字),在程乙本上被简化成了“平儿过尤二姐那边来劝慰了一番,尤二姐哭诉了一回”这样干瘪瘪的敷衍了事的两句话。故而,张俊、沈治钧二位先生针对程乙本此处文字评论道:“两艳惺惺相惜,倾心吐胆,感人至深。甲辰本概行削去,程本从之,似无道理。程本文字或从甲辰本,既误且劣,此为一例。”⑥

 

除了上述这类失败的改笔之外,在程高本第六十九回中还有一处非常严重的脱文,即各脂本包括甲辰本都有的一段关于贾珍送贾敬灵柩南下的一段文字。在新校本上,这段文字如下:

 

那日已是腊月十二日,贾珍起身,先拜了宗祠,然后过来辞拜贾母等人。合(新校本原本为“和”,“和”取自己卯本、庚辰本,它本多为“合”。属于校勘失误)族中人直送到洒泪亭方回,独贾琏、贾蓉二人送出三日三夜方回。一路上贾珍命他好生收心治家等语,二人口内答应,也说些大礼套话,不必烦叙。

 

此段文字在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不可或缺。为贾敬作百日以及贾珍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在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叙事合理化的功能。自第六十四回开始,到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八回,都有提及。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具有重要的叙事合理化功能呢? 因为它可以为贾琏长期躲避回家从而能跟尤二姐在一起提供了可以让凤姐相信的借口。而到第六十九回的时候,因为贾敬之死早已过了百日了,且贾琏也不再需要这个借口了,所以这个事情自然也到了该了结的时候了。如果没有这段文字,前文反复提及的贾珍要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就变得有头无尾了。

 

程高本正是因为缺了这段文字,一方面导致始于第六十四回的贾珍要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无法明确地收尾;同时又造成第六十九回中贾琏对天文生所说的“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久停”一处文字变得不可理解。

 

(2)程乙本第七十回的几个例子

 

再看程乙本第七十回的几处文字。与第六十九回相比,程乙本第七十回的问题也相当多,相当严重。

 

首先,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与甲辰本相同,程乙本第七十回结尾处也缺失了一大段关键性文字。在新校本中,这段文字内容如下:

 

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指黛玉放飞的风筝)。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说着,看姊妹们都放去了,大家方散。黛玉回房歪着养乏。

 

这段文字位于《红楼梦》大的叙事转折点上,此后的文字便开始集中写贾府的衰败与诸钗的散落了。放在这个大的叙事结构中,再看这段文字,则句句是谶语,处处见寓意:黛玉先放了风筝,应是意味着黛玉先去世;宝玉放自己的风筝去陪伴黛玉的风筝,应是宝玉最终结局的写照;探春放的风筝,当是她要远嫁的寓意;至于宝钗说的“大家好散”,则更是曲终人散的终局性谶语。至此也开启了从第七十一回开始的悲凉的收尾之笔。如此重要的一段文字,程乙本却因其底本的缺陷而缺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其次,多处程高本与甲辰本共同祖本上的删改文字,也给程乙本造成了不小的艺术损害。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

 

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

 

这段文字在庚辰等脂本上大不同。来看新校本对应的文字:

 

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

 

两相对比,程乙本的问题立马暴露无遗:

 

其一是移花接木,将庚辰等脂本上说的“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替换成了“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这样一改,原本旨在特别凸显黛玉体弱的这层效果便没了。

 

其二,“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这几句话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文理不通。“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与后面众人回答的“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反观庚辰等脂本上的对应文字,其表述则是清晰合理的:“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程乙本此处文字的问题根源在于改写者压根不懂得怎么放风筝,误以为“松籰子”后风筝就会飞走。

 

不仅仅是引文中的这部分文字有问题,其实,整个放风筝这一部分,程乙本问题都非常严重。只是因为文字太长,不方便加以引用对比罢了。

 

例二:

 

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了,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其中的“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这处文字,甲辰本之外的其他脂本都与此不同,以新校本为例,其作:“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忙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

 

一对比可知,程乙本此处少了黛玉说的“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两句话并紫鹃因此而让人把风筝送出去的内容。可见,原本有头有尾的一段文字,在甲辰本和程高本上变成了虎头蛇尾的文字。

 

(3)程乙本第七十一回的几个例子  

 

下面再举两个第七十一回的例子。例一:

 

林之孝家的见如此,只得便回身出园去。可巧遇见赵姨娘,因笑说:“嗳哟哟,我的嫂子!这会子还不家去歇歇,跑什么?”林之孝家的便笑说:“何曾没家去?如此这般,进来了。”赵姨娘便说:“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就完了,也值的叫你进来!

 

这处文字在庚辰等脂本上,与此大不同。且看新校本上相对应的文字:

 

林之孝家的见如此,只得便回身出园去。可巧遇见赵姨娘,姨娘因笑道:“嗳哟哟,我的嫂子!这会子还不家去歇歇,还跑些什么?”林之孝家的便笑说何曾不家去的,如此这般进来了,“又是个齐头故事”。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援,互相连络,好作首尾。方才之事,已竟闻得八九,听林之孝家的如此说,便恁般如此告诉了林之孝家的一遍。林之孝家的听了,笑道:“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

 

程乙本此处的文字仍是从其底本上继承下来的。将其与庚辰等脂本文字一对比,其存在的严重问题立马就暴露出来了。依据该回之前的故事情节可知,林之孝家的完全是稀里糊涂地被召唤了进来,又稀里糊涂地被支走了。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庚辰等脂本上才有了她说“又是个齐头故事”的文字。反而是因为赵姨娘喜欢打听这些闲事,“方才之事,已竟闻得八九,听林之孝家的如此说,便恁般如此告诉了林之孝家的一遍”,林之孝才因此而知道个大概,便有了她接下来说的:“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可见庚辰等脂本的文字与上下文整体是高度和谐一致的。

 

反观程乙本的文字,不仅张冠李戴,如把林之孝家的说的“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这些话,移花接木变成了赵姨娘说的话了。

 

更致命的是文理不通: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林之孝家的压根不知道把她叫进来是所为何事。既然林之孝家的不知发生了何事,她自然也无法告诉赵姨娘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赵姨娘所说的“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就完全是莫名其妙了。

 

甲辰本和程乙本此处的文字非常具有迷惑性,如果不是放在上下文中,仔细进行文理分析,还不太容易察觉出其问题来。张俊、沈治钧先生就被其迷惑住了,竟然说“甲辰本删并二人对话,文字简洁。程本从之,亦非无因”⑦。

 

例二:

 

一时周瑞家的出去,便把方才之事回了凤姐,凤姐便命:“将那两个的名字记上,等过了这几日,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或是打,或是开恩,随他就完了。什么大事!”周瑞家的听了,巴不得一声,素日因与这几个人不睦,出来了便命一个小厮到林之孝家去传凤姐的话,立刻叫林之孝家的进来见大奶奶。一面又传人立刻捆起这两个婆子来,交到马圈里,派人看守。

 

程乙本此处文字仍然继承自其与甲辰本共同的祖本。而庚辰等脂本上,此处文字的面貌不大同。看看新校本的文字:

 

一时周瑞家的得便出去,便把方才的事回了凤姐,又说:“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时常我们和他说话,都似狠虫一般。奶奶若不戒饬,大奶奶脸上过不去。”凤姐道:“既这么着,记上两个人的名字,等过了这几日,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或是打几下子,或是他开恩饶了他们,随他去就是了,什么大事。”周瑞家的听了,……一面又传人立刻捆起这两个婆子来,交到马圈里,派人看守。

 

程乙本此处文字少了周瑞家的对王熙凤所说的“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时常我们和他说话,都似狠虫一般。奶奶若不戒饬,大奶奶脸上过不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对于塑造周瑞家的人物形象至为重要。本回题目为“嫌隙人有心生嫌隙”。本回是作者给嫌隙人集体作传,书中的嫌隙人除了邢夫人外,周瑞家的也是其中之一。有了这几句话,周瑞家的“有心生嫌隙”便跃然纸上。程乙本少了这几句话,对本回的叙事旨意是个不小的损失。

 

以上是本文就第六十九、七十、七十一连续的三回文字每回各举两三个例子来说明程乙本在微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每回的问题文字远不止三处。之所以用连续的三个回目举例,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其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这样具体的有问题的例子,可以说是遍布程乙本的前八十回之中,举不胜举。

 

3.程乙本并非最适合阅读的版本

 

程乙本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先天秉性不足,后天改写过度。从早期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看,不考虑后期的各种刻本的情况下,程乙本毫无疑问是距离曹雪芹原笔面貌最远的一个本子。因此,与新校本为代表的各个混合本相比,程乙本便具有多个劣势:

 

第一,程乙本的文字失真最严重。这通过前文所举的多个例子,相信读者很容易感受得到。

 

第二,程乙本内容已经固化了,不适合再作大规模的修订,或者说是没有大规模修订的必要性。如果维持程乙本文字不动,则它失真严重;如果对其作大规模的修订,那它就不再是程乙本了。这正是程乙本的尴尬。

 

第三,程乙本的部分有价值的改笔文字,很容易被其他校本吸纳。以新校本为代表的各个现代校本,因其百衲本的性质,大多保持有足够的开放性,可以广泛吸纳各版本的优秀文字,自然也包括程乙本的优秀文字。

 

总之,程乙本的缺点难以克服,其优点又很容易被别的校勘本吸纳,这样,程乙本在版本竞争中自然就处于劣势了。在新校本面世之前,比如说,如果回到胡适先生1927年向汪原放推荐程乙本代替程甲本的时代,若说程乙本是最好的读本,这个看法或许还有几分道理。但在各种混合本纷纷面世以后,再说程乙本是最好的读本,就值得商榷了。在今天来说,程乙本不仅不是最好的读本,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没有向大众读者推广阅读的价值了。当然,这不妨碍其学术研究的价值。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程乙本的不足,其实包括程乙本在内的甲辰本和程高本上,也有很多优异的文字,有些是纠正了《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有些是弥补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疏忽,具有很多的闪光点。所以,从学术研究和版本校勘角度,程乙本仍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对于校勘和完善前八十回的文本来说,程乙本无疑是一个可以凭借的十分重要的版本资源。

 

《红楼梦学刊》近期刊登有一篇袁世硕先生的访谈文章,袁先生也特别谈到了关于程乙本是不是最好的读本的问题。“现在存在一个问题,我认为是红楼梦研究所应该帮助解决的。前一个时期由白先勇先生引起了争论,在群众当中也提出来,就是我们应该读哪一个本子?白先勇认为程高本对《红楼梦》的传播经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主张阅读程乙本,由此就引起了很多学者争论本子好坏的问题。其实这个争议有点偏了,不在于哪个好,而在于哪个是作者的原稿,或者说哪个最接近原稿。这是两个问题,好坏是你的看法,是不是接近作者的原稿则是事实,不是看法问题。”⑧如果按照袁老提出的“哪个是作者的原稿,或者说哪个最接近原稿”这个标准来衡量程乙本,那程乙本无疑是被判了死刑。因为在它上面,不仅承继了各个传播链条上所产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大量的程、高二人的改笔。

 

在袁世硕先生的访谈文章中,袁先生还说道:“我觉得现在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还是读新校本好。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新校本还是采用的程高本的后四十回,这是对的。但是前八十回程高本也有对于原稿的修改,我们的新校本校的时候没有校程高本前八十回和脂评本的差异。”⑨袁先生提出要“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还是读新校本好”,那新校本到底如何呢?


 

 

 

 

 

 

 

三、新校本、新课题、新展望

 

 

 

 

 

 

 

1.居功至伟的新校本

 

1982年,新校本的问世,是《红楼梦》版本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该书前八十回中有七十八回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并综合参校其他各脂本和程高本文字,后四十回则继续沿用程高本文字。该书的问世,逆转了《红楼梦》的版本发展方向,终结了程高本长期的独霸地位,使得广大读者能读到更接近于曹雪芹原笔、也更具叙事艺术性和完整性的前八十回文字,可谓居功至伟。

 

1982年新校本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沿用至今。与此同时,也逐渐兴起了一批高质量的私人校本,从而出现了《红楼梦》版本样态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或许新校本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校勘问题,但与其巨大的历史功绩和卓越的校勘成绩相比,无疑只是美玉微瑕而已。而且这些问题都相对容易解决,不是不能攻克的难关,相信在未来的修订中会得以逐渐完善。目前新校本已经满了40周年了,可谓正直壮年,须迎难而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新校本迄今已经系统性修订过三次,未来也肯定还会进行不断的修订。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这正是其所拥有的程乙本不具备的开放性的优势。

 

2.混合本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包括新校本在内的各个混合本来说,其最大的挑战并非具体的校勘问题,而是选择采用混合本这种编排方式所造成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比如,前八十回中的王子腾与后四十回中的王子胜如何协调的问题以及王子腾与凤姐父亲的排行问题、后四十回中死而复活的五儿问题、潘又安该是司棋表弟还是表兄的问题、薛蝌与宝钗是兄妹还是姐弟关系的问题、馒头庵与水月庵是该分离还是合一的问题、晴雯表哥从多浑虫变成吴贵的问题,等等。除了需要面对众多具体的前后文本冲突外,还要面对一个全局性的难题:脂本的前八十回是按照“石头”与“神瑛侍者”分离的逻辑来组织故事的,而后四十回却是按照“石头”与“神瑛侍者”二合一的逻辑来组织故事的,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俞平伯先生晚年曾反思说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⑩前贤的反思值得高度重视。俞平伯先生曾以戚序本为底本校订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又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程高本的后四十回。这一处理方式在学术上自有其道理,但在客观效果上,还是近于腰斩了红楼梦。今天的各种混合本,形式上虽然收录进了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但因为前后无法兼容,事实上,仍没能回答这个难题。

 

所以,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能破解前后两张皮的难题,同时避免腰斩《红楼梦》的危险,是红学研究者们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要承担的时代使命。

 

3.对未来《红楼梦》版本演化的一点展望

 

作为公认的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红楼梦》可谓长篇小说之经,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在叙事文学领域的一大骄傲。然而,毋庸讳言,在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也是各种文本问题最严重的一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就其前八十回而言,一方面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曾不断地调整创作思路,即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却英年早逝,故而没能完成前八十回的最后整合工作,从而造成书中众多的诸如人物年龄混乱、时序混乱、情节自相矛盾、叙事或断档或突兀等问题。比如,仅仅是一次秦可卿故事的改写,在书中就产生了众多的文本自相矛盾的问题,至于“五次增删”对文本造成的冲击,更是遍布前八十回之中。另一方面,因为《红楼梦》早期是以钞本的形式传播,在几十年的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讹误、脱文和后人不够严谨的增补改写等问题。

 

至于后四十回,其作者问题至今仍争议极大,就其内容而言,不仅与前八十回多有冲突,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混乱,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彩情节,但其整体艺术水平,尤其是在叙事的基本功方面,与前八十回相比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落差。

 

因此,除了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文本的校勘比对工作外,也应考虑适时启动对《红楼梦》文本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即由单一的校勘一条腿行走到校勘和修订并重的两条腿行走。一旦开启了修订工作,相应地,红学研究也将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中了。

 

修订的目标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要的目标应是致力于消除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显性冲突且尽可能地缩小两者在叙事艺术上的落差,即沿着混合本的正确方向,将混合本从目前的初阶混合水平提升到高阶混合水平,即从简单的拼配状态提升到真正的融合状态,彻底改变目前各个混合本前后两张皮的状态。这或许才应该是《红楼梦》版本发展的终极方向。目前用脂本取代程高本的前八十回,只是完成了版本发展的第一步。未来还任重而道远。

 

其次是要将前八十回修订得更加和谐,尽可能地消除其中的显性冲突。比如,第二回中说元春出生的次年王夫人又生了宝玉;茗烟与焙茗两个名字换来换去;第二十七回和二十九回中,两次出现大姐和巧姐同时并存的现象;第四十九回中,说凤姐与宝、黛、钗姊妹等人年纪相若;凤姐与薛蟠的称谓关系;贾母的年龄冲突问题;薛姨妈的两个不同时间的生日;众多的时序混乱;凡此等等。书中这类问题非常之多,需要花大力气去修补和完善。对于前人已经处理好了的,应大胆采纳;对于尚未处理的,要秉持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勇于肩负学术担当去修补完善。没必要保留着作者成书过程中的疏忽,给读者增加困扰。在这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担当精神,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鹗、程伟元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设想一下,如果古人也是发现了文本错误却不去改正,我们今天又能从哪里获得那么多的校勘资源和力量呢?

 

最后是应将后四十回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叙事瑕疵给修订好。后四十回中,除了时间常常混乱不清这一显著问题外,叙事中每每也多虎头蛇尾或不合情理之笔,如第八十八回中贾珍代管荣国府的原因自始至终也没交代清楚,第一〇五回中荣国府抄家的时候贾珍、贾蓉父子俩竟然也在荣国府中,第一一三回中青儿被刘姥姥留在荣府后却再无下文了,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红楼梦》中的众多文本矛盾问题,今天有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从而使得其内容更加和谐一致,这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出于情感上对经典的尊崇而对修订持谨慎态度的,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于要不要对程高本后四十回与脂评本前八十回进行深度整合,相信分歧一定更大。存有分歧本是常态,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如一边倒地支持修订或者一边倒地反对修订,反倒是不正常了。保持原貌固然不能说成是一无是处,整合修订自然也有整合修订的好处,道并行而不悖。

 

我们熟知的几大文学名著,其经典文本的最终成形,其实都有着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累积加工过程,而且批评者往往同时也是文本的改订者,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比如《三国演义》,今天最流行的版本却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批评过的版本;又如《水浒传》,若以时间计算,近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版本恰是金圣叹修订批评过的版本;再如《金瓶梅》,如今影响最大的也是清朝人张竹坡修订批评过的版本,而早在张竹坡之前,还有至今不知名的人物将词话本加批修订为崇祯本,从而为张竹坡的修订批评奠定了版本基础;“三言”中的很多故事,也是冯梦龙加工修改过的。如果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保持原貌不能改动这一原则,则很多名著压根都不会诞生。果真如此,今天我们在古典小说这一领域,可能就只能读读唐传奇了,那该是多么的荒芜!

 

更何况《红楼梦》文本的演变,本身也是个动态的累积的过程。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每个早期的抄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改笔。有些改得出色的地方,便成了后人校勘时可以择优选取的文字。至于程高本上,程伟元和高鹗更是作了非常多的修改,比如程高本第一回中对两个神话故事的改造,极有可能正是程、高二人为了化解原本文字与后四十回叙事逻辑的冲突而做出的修改。尽管程、高二人选择的修改方案并不可取,但他们的追求完美、敢于担当的精神却值得继承和发扬。

 

过去几十年的《红楼梦》文本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各个版本异文的比对、校勘和注释上,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诞生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校本。但在文本的修订工作上,应该说是还没有起步,所以,《红楼梦》的文本中至今依旧存在着众多的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情节。如果把《红楼梦》比作一条大河的话,版本之间的异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类似河堤上的漏子,而情节之间的冲突有时则堪比决堤。漏子固然要堵,决堤岂可无视。只堵漏子而放任决堤,恰是很久以来的实际情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从事文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从事古代小说研究工作的人,尤其应多向历史上的前辈们学习,勇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担,不要被学院式的论文思维束缚,更不要误以为历史发展到我们这里就终结了,所以我们再不需要做什么古代小说的艺术提升工作了,只需做做文献整理的工作就可以了。放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既是瞬间的过客,又是不可或缺的传递手,每一代人都应努力地传递好自己手中的这一棒。因此,我们既不能自大,更不要自卑。前者,容易让我们产生可以轻易超越古人的幻觉;后者,则会让我们迷信古人一定不可以超越的神话。唯有如此,文化方能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红楼梦》的产生到今天,其历时仅二百多年,展望未来的千年、万年,这只是暂短的一瞬。古人修书的条件那么艰难,尚能不停地完善文本;与前人比,我们今天各方面的条件无疑都要优越得多。今天不仅积累的版本资源比较丰富,更为关键的是经过新红学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已经为修订出更完美的文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或许有一种担忧:对《红楼梦》的修订会不会毁坏经典?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文学不同于雕塑、绘画、建筑等完全依赖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是不依赖物质载体的无形智慧,可以广泛地复制而不影响其原物的价值。所以,当人们从事文学作品的修订的时候,如果修订得好,就是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如果修订得不好,其实也不会妨碍到什么。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务必要保持开放的包容的心态,不要作茧自缚,不要画地为牢。只有这样,文化方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红楼梦》的文本工作,既要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还要放眼世界。如今在高中生语文教学中,《红楼梦》一书被提倡要整本书阅读。可一个处处充满自相矛盾的文本,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显得有些不太相称。再者,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楼梦》也必将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文本,显然是不利于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公允评价和广泛接受的。从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互鉴角度看,也要求我们要将《红楼梦》文本的修订工作尽早提上日程。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不辱使命。

 

注释:

 

①詹丹《一本向平庸致敬的红学著作——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文艺研究》2019年第10期。

②参见石问之《玉石分明:红楼梦文本辨》(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第91106)

③曹雪芹《程乙本红楼梦》,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465页。下文凡是关于程乙本的引文,皆引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

④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四版,第959页。下文凡是关于新校本的引文,皆是引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

⑤参见刘世德《〈红楼梦〉版本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391)

⑥⑦曹雪芹原著,程伟元、高鹗整理,张俊、沈治钧评批《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259页、第1289页。

⑧⑨王慧、孙大海:《博观善思,审问务实——袁世硕先生访谈录》,《红楼梦学刊》2023年第5辑。

⑩参见韦奈《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第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