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而根深叶茂,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
查看详情成立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2022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一总三分”同步开馆。开馆将近一年之际,2023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并作重要指...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查看详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综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正是这一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我们不能割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查看详情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历史取向表现为一种经过实践反复验证、为历史主体所主动选择的正确方向。在...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既有人类现代化历史生成过程中的共同性,也有人类现代化未来发展中的共同性;所谓“中国特色”,既有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本土性,也有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时代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迷思,也成为一个表征人类现代化的超越性范畴,并在与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互竞中演化...
查看详情“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正在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传统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博弈有增无减,尤其体现为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的碰撞与争锋。因此,是否建立有强大辐射力和凝聚力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环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
查看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关系,指明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历史延续,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赋予中国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系统概括。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国胸怀和世界担当。这种胸怀和担当,究其根本,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理想中华民...
查看详情[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进路,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中深入探析其学理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对现代化的艰难求索中使中国革命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了这一联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扬弃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