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古代文学研究室 > 历任专家学者 > 第四代 > 王筱芸 > 个人代表作
《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朝阳段流域历史文脉》


《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朝阳段流域历史文脉》,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与潘潇琦合著)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从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全长3200多里。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作为元明清贯通南北的人工河道,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南北经济文化沟通桥梁。自江南以迄华北,大运河流域凝聚了底蕴深厚、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最终积淀成以这条绵延三千五百多里的人工河道为象征的“运河文化带”2014年,大运河成功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目标实施规划。2020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文旅局邀请本人主持《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流域历史文脉》项目,在对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流域进行实地调研、相关文献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文脉挖掘梳理,并且编撰成书。

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流域由通惠河、坝河、温榆河和萧太后河组成,位于北京东郊京通之间。本书根据大运河朝阳段流域由通惠河、坝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构成的生态分布,以河流为单位共分为四编,第一编:北京通惠河朝阳段河道漕运建置源流和河道流域历史文脉;第二编:北京坝河河道漕运建置源流和河道流域历史文脉;第三编:北京萧太后河朝阳段河道漕运建置源流和河道流域历史文脉;第四编:北京温榆河朝阳区段河道漕运建置源流和河道流域历史文脉。每编两章,第一章河道漕运建置源流;第二章河道流域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文脉。河道漕运建置源流,以每条河流主要闸坝为聚焦点,梳理叙述历代河道变迁、漕运设施闸坝沿革等水利技术发展、漕运制度管理方法变化等漕运盛衰源流。如通惠河朝阳段沿线著名的“五闸二坝”,庆丰闸俗称“二闸”)、高碑店闸(又名平津上闸,花园闸也叫平津下闸)、普济闸。河道流域历史文脉,包括因河道变迁闸坝沿革漕运盛衰而兴废的码头仓场、街市、庙宇碑铭、历史景观、节庆庙会民俗文化等历史遗存文化遗产。河道与河道流域同时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发展源流两部分物质文化,包括以大运河水道、闸坝、漕船、码头、仓场、街市、庙宇碑铭等漕运设施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历时性变化和共时性呈现。非物质文化发展源流,包括河道漕渠闸坝名称、相关村镇街市地名、漕运制度及管理方法、水利技术发展变化沿革,地方历史人物人文风貌及文献记载流传,节庆集会、行业民俗、民间文艺故事传说和文化类型流变历时性源流变化和共时性活态呈现的文化生态集成本书的创新点体现:一是在时间脉络上,囊括从元明清到建国以来700多年的长时段;在空间上,整合河道与河道流域两个部分的历史文脉。二是在全书结构设置上,以流经朝阳区的四条运河干流和支流分为四编。三是叙述策略上的点线结合,以每条河的河道和河道流域发展源流为线,以河道沿线著名闸坝和村落集镇为点;采用线点结合的方式,紧扣历时性的文脉兴衰源流,和共时性积淀的历史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形态特征,梳理叙述河道漕运建置兴衰源流,与河道流域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文脉。四是在文献资料征引上,除了通常引用的河道漕运建置源流史料外,还大量搜集征引分布于四条河道流域的街乡村镇村志、乡志等地方志。注重从方志记载的村镇乡县治所设立沿革,和河道漕运建置源流中梳理历史文脉,民俗文化兴衰;五是特别注重从历代文人诗词文集中挖掘他们在不同时代对同一大运河流域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的“胜景”书写和经典积淀,挖掘人文景观文化风貌积淀的厚度和深度。以期为大运河文化带未来活化创新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新功能,提供更深厚的历史文脉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