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历史阐释的一个概念、一种范式,自近代以来被东西方社会反复提及。18世纪中叶,“文明”(civilisation)一词在法国出现,此后一直在西方学界的历史阐述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明”的概念,并不断做出新的阐释。时至今日,“文明”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表达一种包含人类群体所有特征的名词。但是,“文明”也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当前,...
查看详情
【内容提要】网络微短剧以微小的叙事体量营造出一个具有情感代偿功能的日常生活幻境,并成为除传统影视剧与新兴短视频之外的又一视听艺术形式。加速社会下的微短剧突破了常规的叙事框架,通过压缩叙事时空和满足大众想象来构筑一个粗粝的“异轨”世界,并在网感思维和感官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激发了大众的官能审美体验。看似美好的消费“神话”背后,实则是大众与平台等多方合力编织的虚拟文化图景,折射...
摘要: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部艺术性交流之民俗概念的当代重构;另一方面也从语言学特别是言语研究的理论发展中获得理论动力,将交流的维度引入口头诗学并进一步拓展了既有人类口头艺术的综合...
查看详情摘要:传统认识论一直遵循主客体二分的基本框架。但是,此二分框架使人们难以深入透视内在的思维过程。不少思想家曾试图从不同路径克服这个框架所存在的缺陷。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根据人类认识和科学的发展对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既要肯定主客体二分的基本框架,又不能固守这个框架。主体是矛盾的,而不是现成存在的;客体是不同于内在的思维对象的,是非同...
查看详情摘 要:自口头诗学引入中国以来,构建本土化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成为为数众多的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他们将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结合起来,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口头诗学的标识性概念、工作模型、理论创获等,展现中国学者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对西方口头诗学的补充、丰富、推进、超越或突破也说明中国学者能够为国际口头诗学贡献具有普遍意义的...
查看详情作者简介 李 溪,江苏句容人,哲学博士,(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哲学性的讨论,儒家的“朋友”更依附...
查看详情摘要:“含蓄”与“含混”是中西诗学视域下重要的概念范畴,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也存在着区别。英国文论家燕卜荪的《含混七型》一书将“含混”理论归结为七种类别。我国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强调了“含蓄”诗学思想。无独有偶,钱锺书更是从“含蓄”诗学思想引申出“语义双关”“曲喻”“比喻之多边”等修辞技法,丰富和发展了燕卜荪的“含混”理论。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含蓄”更强调...
查看详情
内容摘要: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为生态艺术学建构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生态艺术学建构研究是艺术学理论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生态艺术与生态美学几乎同时起步。当前,生态艺术创作实践在全球蓬勃发展,生态美学日趋成熟,艺术学也独立成为门类学科,但艺术学尚未及时回应生态艺术及其批评,尚未自觉进行生态转型,因...
【内容摘要】 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主体性立场、审美自律论、美丑关系论以及感性直观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超越,他并没有片面地否定康德美学,而加以辩证的扬弃和综合。与康德的主观美学相比,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他深刻地揭示出主体与客体、自律与介入、审美与审丑、直观与概念、形式与内容、共相与殊相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阿多诺的辩证美学并非严谨的理论体系,但仍然具有...
作者简介: 韩伟(1981-),男,黑龙江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18VXK01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代乐论视域下中国美学范畴形成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 20BZW031]阶段性成果。
摘要 美学范畴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基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