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受邀作“从敦煌到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讲座

  

 

 

 

  为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10月1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受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从敦煌到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会见了王旭东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徐文华、所长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崔建民等陪同会见。
 
  

 

  讲座伊始,主持人刘玉宏介绍了王旭东院长在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的工作经历,并重点介绍了王旭东院长在敦煌石窟、古代壁画、土遗址保护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王旭东院长在报告中讲到,敦煌与故宫作为文化遗产,打通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记忆,都是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例证。敦煌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民间文化信仰,它的产生与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王朝在西北大漠设敦煌郡,修筑长城,建阳关、玉门关。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连接东西、沟通中外的“咽喉要地”。经过数百年多元文化的浸润,敦煌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断交融,并由此诞生了莫高窟。他指出,莫高窟保留了由汉代至元代上千年的文化遗存,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鲜明特色。
 

 

  而故宫作为明清皇家宫殿,它的营建则是国家和帝王意志的体现。紫禁城的整体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华文化的建筑思想和历代皇城的建筑规范,各个建筑的规模、形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彰显了礼仪与制度;紫禁城的中轴与对称,也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长期“择中立宫”“居中为尊”的理念。王旭东院长指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规划布局承载了中国所在地区万年以来延绵不绝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最为核心的知识与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文秩序遵从自然秩序的礼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顺时施政、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故宫186万多件藏品,既有历代皇家收藏承袭,也有清宫从民间征集的珍品,还有宫廷制作的礼仪和生活用品、大量的君臣作品以及明清编撰书籍和明清档案,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王旭东院长指出,1961年敦煌莫高窟与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成为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敦煌莫高窟与故宫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在讲座中,他系统梳理了百年来莫高窟与故宫的保护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保护史,强调二者的保护必须在国家的主导下,充分借助科技的支撑和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有效管理,才能完整保护好这两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王旭东院长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了他全程见证参与的敦煌保护项目,以及故宫博物院正在实施的“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王旭东院长在讲座的最后指出,敦煌与故宫同为国外文化与中国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向我们展示了文明之延续、文化之厚重、历史之镜鉴。这些都启示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地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明。
  刘玉宏在总结发言时说:通过聆听王旭东院长的报告,可以看出他对敦煌和故宫的研究非常深刻,报告利用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王旭东院长的报告中,对敦煌和故宫的工作如数家珍,能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从敦煌到故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脉赓续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可以说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这两个文化殿堂是民间和国家共同铸就的文化丰碑,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而又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刘玉宏结合王旭东院长的专题报告总结了四点体会。他特别指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文物“活起来”,既要充分地继承传统,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不断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近代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社科院大学、社科网等多家单位积极参加了讲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