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番茄小说主办的“网络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冒姓琅琊》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结合《冒姓琅琊》,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比较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特点,对历史小说写作方式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表示,历史题材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严谨中的创造”,既不能为猎奇牺牲历史逻辑,也不必为考据放弃艺术想象。古典学术资源的现代表达需要“叙事转化”,将考据转化为情节、将术语转化为冲突,是打通学术圈与大众的关键。网络文学的升级需“双向赋能”,学界可提供历史细节的学术支撑,创作者则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产品。《冒姓琅琊》等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之间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多重对话空间:历史学者可更多关注网络文学中的“历史认知偏差”,为创作提供更精准的学术锚点;文学研究者可深入分析“学术元素叙事化”的规律,构建跨学科批评框架;网络文学创作者可进一步探索“传统文脉现代化”路径,让更多古典知识通过数字媒介走进大众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重岗表示,《冒姓琅琊》初看是一部穿越小说,深入阅读便会发现其更是一部以网络文学为载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进行沉浸式还原的作品。作者将枯燥的学术细节化作生动情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取而代之以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冒姓琅琊》的探索告诉我们,网络文学不仅可以是大众娱乐的载体,更能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阵地。创作者可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历史、哲学、古典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宝藏,通过跨界融合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与大众产生深度共鸣,在精品化的道路上构建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传播广度的创作生态。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早期网络文学从游戏逻辑出发建构故事,并不遵守现实逻辑与文学逻辑。近年来,网络文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开始摆脱从游戏逻辑出发建构故事,不断追求文学性、精品化;不再只是为了提供娱乐产品,更注重追求作品的价值、意义。《冒姓琅琊》很好地将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结合起来,并基于游戏逻辑以穿越方式进入古代,从而将现实逻辑引入作品中。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穿越是一种传承历史、了解历史的方式。《冒姓琅琊》作者在文中有意增加了注释,并将历史知识融入细节描写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之时不知不觉了解了南齐文化、习俗。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平台能够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及时沟通,作者第一时间了解到读者喜好,有益于其后续创作,这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
“‘小人物、活历史’,或许是未来网络文学历史叙事的新样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认为,《冒姓琅琊》一文作者采用叙说性的历史写作,以历史小说的方式书写小人物的命运,并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见解、对文化典章制度的理解以注释方式镶嵌于小说之中,形成了以史证文的写法。
“《冒姓琅琊》最打动我的是其既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保持历史骨架的同时赋予故事鲜活的血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戴卫红看来,这部小说没有宏大的王朝叙事,而是采用显微镜式的微观史观察视角。主角王扬从流浪汉到琅琊贵公子蜕变的过程,如同一部生动的社会流动史。在这部小说里,历史与文学进行跨界对话,为历史研究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提供了路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汤俏认为,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并非对立关系,《冒姓琅琊》的成功不在于还原了多少历史细节,而在于其让读者相信中古不是遥远的故纸堆,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现场。当王扬为了生存不得不冒姓琅琊王氏时,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穿越者的挣扎,更是世族制度下个体命运的缩影,这种以虚构激活真实的能力正是网络文学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价值。《冒姓琅琊》标志着网络文学的一种新趋势,即正从消费历史走向对话历史。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与会嘉宾合影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