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会议综述】“建构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优势学科在第二会议室举办题为“建构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研讨会。理论学科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从“传承”与“创新”两个视角深入探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话题。
  刘玉宏书记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他在回顾文学所调研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状、条件和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由此总结出四个工作重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坚持“两个结合”不动摇;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三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性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四是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刘玉宏书记勉励大家,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同仁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原创的文论知识体系。

 

 

 

  上午场会议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主持,毛崇杰、汤学智、包明德、丁国旗、靳大成五位研究员先后作了报告。毛崇杰研究员以《再谈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为题,回顾了文学、美学和艺术传统中关于“理性”和“启蒙”的批判性思考和实践,并结合当下全球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非理性”现象,对“非理性”展开批判性反思,主张在理性批判中重建新的价值体系。汤学智研究员在《理论学科的学与人》的报告中,回顾了理论室前辈学者栾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以其作为建构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者榜样,强调理论研究要从实际出发,学者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思想,只有做出真正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的学术成果,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包明德研究员在《加强自主的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报告中,回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总结性地提出构建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学的民族性,坚守文学的特质和作用,充分认识到经典文学的永恒生命力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五大原则。丁国旗研究员《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个维度》的报告也概括性地提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四个问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切实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靳大成研究员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一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在被卷的困惑中,如何以知识行动介入社会》为题,提醒青年学者要关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主张文学创作、研究和评论要具有关怀当下社会生活的批判性对话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品格。与会学者的精彩报告,得到了文学所副所长路育松的热情回应与高度赞扬,也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刘方喜研究员就上午发言作总结,并指出能否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回答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下午场报告由文艺理论研究室储泽祥研究员主持,青年学者高登科、副研究员赵薇、助理研究员柏奕旻先后作题为《元宵节:〈四妃图〉中的后妃制度与天象象征》《文科实验室与计算批评的研究形态》《走向“世界美学空间”的“美育”》的学术报告。高登科从艺术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清代苏州版画“岁朝图”题材中隐含的节俗信息与皇权制度,并通过考察“年画”概念的形成和乾隆帝的推行举措,剖析了传统节日对王朝历法演变的助推作用以及苏州版画对欧洲洛可可艺术的影响。赵薇介绍了近年来文科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问题困境和初步成效,旨在探讨如何在数字人文时代做理论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整合数据分析、文学建模和“计算批评”的研究路径,让数字人文真正能够在文学研究中落地。柏奕旻追溯了“美育”概念在现代东亚的流变史,主张从“世界美学空间”视角勾勒出隐匿在美育背后的概念权力装置,提出既要看到政治经济要素隐蔽而深入地规定着美学理念的形成,也要留意各地方共同体出于现实需要对关键美学概念的解释权争夺。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体现出承袭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与创新研究方法的意识。

 

  
  在闭幕式上,杨子彦研究员代读了路育松副所长的总结发言,指出上午发言关键词是传统,下午发言关键词是创新;构建中国文论自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从学术前辈身上吸收经验,也要从青年学者那里学习新方法新视角;唯有经典的学术问题与前沿的研究方法并重,才能把文论研究推向深入。
  文学所理论学科退休、在职科研人员及硕博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整理人:高登科   刘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