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深耕工作坊9回顾:战后台湾青年世代的历史/家国追寻、知识/行动探索

  

 

 

  2024年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台港澳文学与文化室、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与“港澳台中华文化传承研究”重点学科举办“深耕工作坊9:战后台湾青年世代的历史/家国追寻、知识/行动探索”。上午为旅美台湾作家李黎讲座:“从《西江月》到《白鸽木兰》——我与战后台湾青年世代的历史/家国追寻”,文学所副所长、台港澳研究室主任张重岗主持;下午为原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现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的夏林清教授、台湾媒体文化工作者郑村棋的报告:“两岸思考与实践交汇下的大学教育探索”。文学所台港澳室李娜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符鹏、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东美、文学所李晨、郑海娟、王琨、李泠锐等学者参与了讨论。
  

 

  李黎,本名鲍利黎﹐英文名 Lily Hsueh﹐祖籍安徽和县﹐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大学历史学系﹐70年代赴美﹐就读 Purdue University 政治学研究所,参加“保钓运动”。。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四十部,包括小说集《西江月》《最后夜车》等,剧本《袋鼠男人》,译作《美丽新世界》﹔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 。作品多篇被选入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教材读本;小说及散文多次被选入台湾年度小说选﹑散文选﹔代表作被收入《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及散文卷、《廿世纪台湾文学金典》小说卷﹔并列为《台湾小说二十家》(1978-1998) 之一;家族史《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入选亚洲周刊2019年年度最佳十部中文书(非小说类)之一。
  

 

  讲座的第一部分,李黎回顾了她走向文学道路的经历。高中时期接触《现代文学》《文学季刊》,结识这些同仁团体的文学青年尉天骢、黄春明,以及让她感觉“严肃、忧郁”,其时正秘密组织着自己的左派读书会的陈映真;进入台大历史系读书后,李黎深为殷海光的精神人格感召。
  

 

 

  1960年代末赴美读书,李黎在图书馆的小阁楼里读到鲁迅、巴金、丁玲等大陆作家的作品,接上了在台湾被禁忌的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断层。她投入“保卫钓鱼台“的运动中,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而无法归台,却由此开启对大陆文学寻根之旅,在三联编辑范用先生的引荐下,她拜访了钱钟书夫妇、丁玲、茅盾、巴金、沈从文等老作家,此后将他们文革后甫复出的面影一一记录在《半生书缘》中。她“写给两岸过去、现在、未来的青年”的小说集《西江月》1980年在大陆出版,丁玲为之写序。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黎介绍了她家族史《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的探索和书写的漫长历程。经历近三十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线索和资料,李黎将自己未曾谋面的公婆——1963年在台湾就死刑场的革命者薛介民和姚明珠,从深埋的历史中挖掘出来,追寻他们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的足迹和深沉的情感、家国之爱,李黎实现了文学抵抗遗忘的志业:“那一代人,心广大、明澈、坚决……不忘记、写下来,这些人才会永远活着”。
  

 

  

 

  

 

  

 

  
  李黎的生命和文学经验,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和牵系。陈映真认为“李黎写的故事里,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对于大陆和台湾两地的牵连,和流放异域的、心灵与生命的荒凉,却又始终透露着作者对于人的良善的不二的信心”。
  

 

  报告后的讨论中,李娜老师回应,《白鸽木兰》中的革命者让人敬重,也因李黎追寻的执著、对生命际遇之人的珍重,打捞出这动人的历史;夏林清、郑村棋老师和李黎一样,是六七十年代台湾长出来的理想主义之子,他们一起带来了这个工作坊的宝贵空间。夏、郑老师从青年时期投入学院和社会运动领域,他们与李黎在台湾和美国的求学、保钓运动及其余绪中,虽然不直接相识,但有亲人、朋友、事件的关系交织,同李黎在时时交汇的历史中见证了大时代。百年来两岸的理想主义青年,从抗战中的大陆到战后台湾,是怎么长成、怎么落地、怎么得到护持、成为理想者的土壤的,特别有待深入的探讨。夏林清老师认为李黎的贡献在于拉开了两岸历史中曲折但具体的皱褶,呈现了故事、史实、情感以及活生生的人的具体存在样态,而台湾年轻人如何有可能藉由这些资源重新回望台湾历史,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郑海娟老师回溯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她在李黎老师前期的书中看到经历保钓洗礼的不同人的境遇,而后期的《白鸽木兰》则接续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大陆的革命理想主义,陈映真这些台湾左翼的暗自努力,也让这种理想主义有了接续的可能。
  

 

  下午的报告,由夏林清、郑村棋两位老师报告“两岸思考与实践交汇下的大学教育探索”。夏林清1953年阳明山山脚出生,在外省眷村边缘长大,1964-1967年士林初中毕业,1967-1970年卫理女中毕业,受到考试与教养的驯服压制。1981年在应心系与辅大辅导中心工作三年后,做出了扬弃”治疗咨商者”选择”老师”(教育工作者)作为专业认同工作角色的决定。199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咨商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辅大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台北县芦荻社区大学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特聘教授,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计划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基地的理论导师,闽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行动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行动研究讲座及工作坊指导教师。现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文化艺能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临床与心理咨询督导培训总督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知识”督导。
  郑村棋,台湾中兴大学社工系毕业,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曾任辅仁大学企管系兼任讲师、《中国时报》记者、台北市劳工局局长,也是长期关切两岸交流的文化工作者。两人共同就他们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中的若干案例做了报告,与与会学者展开多重的互动探讨。
  近二十年来,夏林清往返于两岸之间开展教育交流,并于2021开始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展开扎根绵阳乡土脉络与文化传统的教育探索。她和团队在这一地方民办高校的教育探索,运用了台湾现代化过程中人文教育上的一些重要经验,这不是一般性地移植,而是从对绵阳和学校、学生的具体环境、状况,以及她从中感受的大陆几十年发展与革命传统、文化传统的关系的一个认识和学习开始,把她在两岸学院与社会实践场域的深厚积累,转化、融入到这一教育探索中,所以,是进行中的、活生生的,也是创生性的。这是扎根一方乡土来回应我们当代教育、当代生活何以出了问题的,一种有迫切性的、前沿性的人文探索,也是两岸的现代化经验如何创造性地交汇于现实和未来,一个值得深切关注的实践工作。

 

 

 

  撰稿人:王思佳、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