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5月11日,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276)开题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致辞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致辞。刘玉宏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也是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发表“6·2重要讲话”周年纪念。“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课题组,正在用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展现人文学者的面貌与风采。他相信,在众多名家的指导与支持下,在团队众志成城的努力下,这项课题肯定能出色完成,能成为立足学术前沿、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谭佳研究员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谭佳研究员从选题价值、课题结构、创新性和重难点四个方面汇报课题基本情况。她指出,关于中华文明基因的研究已有不少,集中在考古学、历史学和哲学领域,以及当下的政治思想阐释中。关于中国文学起源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但结合文学起源与文明基因的互动研究,尚未形成。国内大量考古学成果、报告以及国际神话学和历史学前沿理论,能支撑中国文学起源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途径。谭佳强调,相比学界常见的文体起源研究,或者关注早期经典的稳定性与传播性问题,本课题由立体问题域构成,聚焦从器到文的漫长文明起源时期,分为“天—地—物—字—资料卷”几大部分。在学术意义上,本研究旨在对话国际学界前沿,聚焦关于早期中国的争论,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基因的研究提供文学视角,提交“中国性”问题的文学答卷;在文化传承与服务大局方面,本研究能深化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理解,为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文学学科答卷。
在子课题汇报阶段,四个子课题代表作了汇报。
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
子课题“天卷”的负责人是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他指出,文学起源与文化源头跟天文学密不可分。天文观察与天文崇拜转化为神话和文学的关键,在于先民对天象的命名。据此,该子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涵盖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早期观象授时、星象命名的基本原理,以及星象与神话起源四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为专论,是对中国重要星座与神话命名的研究。该子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对中国天文神话、中国星座命名以及对相关神话起源进行较为全面研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关注和辨析外来天文神话的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蓓副研究员
子课题“地卷”的负责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蓓副研究员。她指出,该卷旨在阐明地缘与生态因素对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的作用力与影响力,进而,研究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如何体现在中国文学起源之中,并聚焦三种研究路径:一是梳理和总结早期中国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地理观念;二是探讨中国特殊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学起源的影响;三是分析某一地理单元文人群体分布、文学创作区域的特征。该卷初拟围绕三个中心问题展开:一是东亚大陆板块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塑造及其影响在中国文学起源中如何体现;二是文学发生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中华文化的整合性问题。该卷在引入文化地理学资源,关注“另一半中国”的旨趣方面都有创新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唐启翠副教授
子课题“物卷”负责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汇报人是上海交通大学唐启翠副教授。她指出,该卷拟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及其标准;第二,上五千年的玉石、丝帛、骨、角、牙、陶、粟、稻等“物化基因”,和下五千年的玉帛二精、金相玉质、文质彬彬以及雕琢、经纬、精神等关系如何承载和体现出文学起源因子、文艺观念萌芽;第三,上述“物象基因”与文学文本的“意象基因”如何互文对话,形成中国文学起源和发展的特性。该卷最大创新点在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特别是使用文学人类学派的“四重证据法”来分析文化基因与文学起源、文艺观念的互动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川
子课题“字卷”负责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汇报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川。李川指出,该卷拟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汉字对中国文学起源研究的意义;第二,汉字及其叙事发生对于形塑中华文明基因的意义以及汉字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该卷的创新处主要在于:以中国传统的意象为中心,而非以语音为中心追索文字起源和文学发生问题,在方法论上以比较文字学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文学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
宋镇豪高度肯定了课题的价值与设计。他指出,“天卷”除了文献考证,还要尽可能利用新材料,并举数例予以说明。“地卷”要关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充分考虑三大板块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并尽可能多结合考古资料。“字卷”还需要更多关注文字爆发期,比如武丁时期,并建议将对文字与文学关系的考察限定在“小文明”视域之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
叶舒宪从比较神话学角度,回应了在场专家对中国文学起源与文明基因关系的疑问。他认为,课题组应该尽可能多汲取文学人类学在文化基因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他进一步指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出现在上五千年;二是与文明、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能直接关联,要从文化大传统与文化文本角度论证二者的关系。他希望课题组浓缩规模,突出重点,缩短完成期,尽早出版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冯时
在专家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冯时指出,“文化基因”概念使用的中国语境与合理性问题,期待课题组能够提出更具中国性的标识性概念。针对各子课题,冯时认为“天卷”应该关注一些新材料;“地卷”应该突出“中”的地理概念,并考虑到自然地理与文化格局变迁之间的关联;就“物卷”而言,他认为更要着重器与礼的关系;“字卷”要充分考虑新材料,可以特别关注古彝文对文学起源研究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从国外学界对生物基因理论的反思,表达了对“文化基因”概念的疑虑。就各子课题情况,王明珂建议,“地卷”应该关注“生计”问题,即关注人们的生活变迁,要对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关注中国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认识转变,思考文明如何形成核心与边缘、如何形成整体交互圈的问题。“物卷”要考虑到礼器所具有的阶级属性,不仅要关注其功能性意义;亦要考虑其符号性意义,借此反思文明真正的意义。“字卷”要关注文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思考早期文字的造字逻辑以及背后的社会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刘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刘跃进指出,子课题的设置可以参照《永乐大典》的古典结构,形成“天—地—人”三维,还可以再精炼。他认为,该课题在文献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地带进行研究,具有开拓和创新性,反映了从无形之思到有形之物的延续视野,他期待课题组能进一步补充口述学材料。针对早期经典的稳定性与传播性问题,刘跃进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他进一步指出,课题组要聚焦到“文学起源”与“文化基因”这两个核心关键词,要回到什么是中国文学,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基本问题,力争突破当下学界现状,形成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维规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维规针对现场专家关于“基因”这一外来词汇的商榷态度,他肯定了该概念使用的合理性,但是也提醒课题组在使用时不要对此过于强调。就课题执行而言,方维规认为“地卷”要充分考虑历史上的他者与自我的自称和互看,以及如何理解古今概念的有效性问题。同时他也提醒,在使用文献论证文学起源时,要注意与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区别。他还特别指出,目前就框架来看,课题有必要浓缩卷数,注意各部分的均衡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认为,文化基因是可以学习与发展交流的,与生物基因有着本质区别。“地”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在于是集风水学、堪舆学、谶纬学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思想,“地卷”研究可以给予关注。该课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文化意义的追溯和阐释,他表达了对该课题可能的标识性概念和体系构建的乐观期待。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以欣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以欣指出,如何将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两部分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核心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把“文学”中外古今的维度辨析清楚,尤其针对课题论述,要做出合理界定。同时,还要重视口传文学的重要性,关注口头程式的表达,注重文学的比较,不要忽略外来因素的影响。
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新建
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新建从“地缘”“业缘”“代际”三个角度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的意义。徐新建认为该课题的定位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国别文学的自我样本,另一个则是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案例。希望该课题不仅能够提出标志性的思想,也能形成标志性的专业团队,以期能够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建议课题组集中论域,做一定规模的收缩。
评审专家组对课题组的开题会予以高度评价,该课题选题前沿,学术意义重大;申报书充分,论证扎实详细;团队出色,开题准备非常严肃认真。同时,评审组也普遍认为该选题难度大,在目前的大框架下可以考虑精简内容,做出更集中攻坚的成果。
在自由讨论阶段,课题组成员集美大学夏敏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罗庆春教授、河南大学韩鼎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研究员、吴晓东研究员,文学研究所乌日古木勒研究员、林甸甸副研究员等逐一作了补充发言。
开题会现场
谭佳代表课题组对到场专家的点评与改进建议表示感谢。她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评议意见,从理论的、资料的、实践的、前沿的不同维度调整课题的框架与内容,优化设计,力求更精炼和有操作性,力争踵事增华、推陈出新,不辜负各位评审专家的赞扬与期待。
(孙利利/供稿)
关键词:中国文学起源;中华文明基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