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第1期:传承与创新”会议纪要

  

2023121日,“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第1期: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师生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致辞

 


 

饶望京指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党的宣传思想和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值此之际,三家机构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以“传承与创新”为第一期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他指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学科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建所之初就受到院、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而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学理论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也在中国及西方当代左翼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美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如今,三家机构的主要成员汇聚一堂,展开交流和研讨,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步,又增进了学术友谊,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本期论坛的主题报告及圆桌论坛发言题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再解读,又有对前沿问题及理论的及时跟进和敏锐思考;既在本学科的问题意识之中深耕细作,又带有明确跨学科研究的意图和导向;既带着当代意识回到经典,又立足经典走向未来。可以说,作为系列论坛的第一期会议,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取得了有机的联系和积极的推进。最后,饶望京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预祝本期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题报告

开幕式后,论坛在上午三位专家的主题报告中正式拉开序幕,并由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的刘永明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蒋洪生,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针对性》为题,分别从《讲话》针对的文艺上的人性论观点、精英主义倾向、当时或隐或现的文学托洛茨基主义,以及《讲话》的“当代性”等四个方面,还原了《讲话》在具体历史背景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指出《讲话》虽历经八十年而批判锋芒不减,在21世纪市场为王的今天,《讲话》除却其历史意义,还有其“当代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常与变》为题,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索上的“守正”与“创新”。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相关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这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反观过往研究的老问题、难问题,切实立足具体实践进行自我更新等,有重大指导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以《从自由时间、工艺学谈马克思思想的传承创新》为题,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把探索的焦点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努力开创出一种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文化理论。报告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重塑了人类文艺生产方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工艺学”、“自由时间”等概念是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文艺思想体系重构的核心关键词。

圆桌论坛

本期论坛下午的议程分为两场“圆桌论坛”,第一场“圆桌论坛”以“研、译、教、编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主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崔柯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刘永明以《艺术辩证法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早期历史形态》为题,分别从灰色的艺术辩证法、西方辩证法研究现状、列宁意义上的辩证法研究、我国辩证法理论的传播和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从整体趋势上归纳了艺术辩证法的发展态势,并指出革命文艺理论家如鲁迅等人的论述,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贾洁以《高校生对马文论的接受度》为题,具体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对马文论接受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指出提高马文论在广大青年师生中普及和接受,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妖魔化,而作为高等教育前沿阵地的各级学院也要避免象牙塔似的自我娱乐心态。


 

中央戏剧学院谢俊以《<剧场文化学>系列的翻译工作与“工艺学”思考的产生》为题,从《剧场文化史》的翻译实践出发,从剧场文化研究的三个层次入手,引出马克思“工艺学”概念在今天文艺学研究中独特的理论解释性,而本雅明的理论则在科技、技艺和感官三方面完成了对“工艺学”理论的增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汪尧翀以《西马文论中的“文献消隐”现象:以戏剧理论为例》为题,结合自身研究和教学实践,从基础文献的“消失”与“隐藏”与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本雅明研究中为学界所忽视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出关于西马文论研究的若干反思。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文艺理论的未来和未来的文艺理论”为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孟登迎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秦兰珺以《赛博格和二元论——大写的代码和小写的代码》为题,指出以西蒙东为代表的科技哲学家在超越形质二元论的基础上思考万物如何产生,而我们也面对两种赛博格:一种是梅洛·庞蒂意义上被具身技术延伸的、运动着和生活着的赛博格,一种是福柯意义上被知识和权力规训的赛博格,前者对应小写的代码,而后者对应一种大写的代码。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张墨研以《再谈“索卡尔主义”——对科技理论与文艺理论关系的一点构想》为题,重新审视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争。他认为,索卡尔的“诊断书”具有过于简单化和概括化的倾向,在有效的攻击了后现代理论中最为极端、也最为荒谬的版本时,却以偏概全地否定了整个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薇以《计算批评的实践面向》为题,结合项目团队的实践,指出作为计算批评的数字人文需要通过实践对建模本身进行反思,即需要以细读经验和算法经验的短兵相接,去释放算法能够完成的洞察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叶青以《如何思考当代后现代文化》为题,指出中国的后现代文化不是西方后现代的复制,如果说后现代文化寻求一种西方早期现代所谓的个人主义的精神内涵,那么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种个人主义的冲动却没有落实的空间,因此我们更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重新理解历史在研究中能发挥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崔柯以《文艺理论:“终结”、转向,抑或“未来”》为题,从希利斯·米勒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中的问题入手,指出在今天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有过之而无不及。换言之,人类精神同时面对挑战和契机,文艺理论更需处理好生产和创造之间的关系,而这都需要研究者“摸着文本/问题过河”。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 ”今后将由三家机构轮值办会,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文化理论中的经典问题及前沿问题展开长期的学术合作及研讨,可以预见必将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学术计划。最后,刘方喜研究员代表本期论坛的主办方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三家机构携手努力,共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 ”越办越好,争取早日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学术品牌。

 

                                                (撰稿人: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