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跨文化论坛第十六讲”在文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成功举行。作为2023年开年第一讲的主讲人,《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先生以《俳句、汉俳的越境、交流与互动》为题,聚焦越境的俳句与汉俳,通过对其前世今生的梳理,展开跨文化互动传播与翻译的讨论。
王众一先生现任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总编辑,也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翻译协会、北京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孙平化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王先生在国际传播、大众文化、翻译学实践与理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有论文、随笔、评论与人物专访、译著若干。
这次论坛由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谭佳研究员主持。文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发表致辞。刘书记对王众一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从与王先生的志同道合、文学研究所与《人民中国》在中日文化研究方面的共通性、以及二者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性等三方面,概括了王先生此次莅临文学所演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正式演讲环节,王众一先生首先对俳句的前世今生进行简要梳理。日本近世以来形成的短诗俳句(包括川柳),集中地反映了日本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情绪,既有来自汉诗绝句的影响,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俳句还出现了国际化的倾向,汉俳是中日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型中华诗词形态,两者在各自国家和国际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随后,王先生就俳句的翻译进行分析。他“既支持俳句的国际化,更支持俳句的本地化,特别是在中日之间的语境下”的翻译,他具体提出了翻译俳句的几点重要原则。最后,王先生对《人民中国》俳句栏目进行简要介绍。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民中国》开始在其杂志及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节气与花》和《俳人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与花》系列专栏,对多种形式的俳句汉译进行了尝试,这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先生指出,俳句与汉俳的交流借鉴与翻译传播呈现出美美与共的跨文化互动景观,对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当下应该积极鼓励青少年运用绝句、俳句等短诗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以巩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基础,扩大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
在对谈环节,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颜淑兰女士从讨论稻畑汀子开始,重点发表自己对日本现代俳句之父——正冈子规的理解,尤其从“写生”的角度对日本俳句的革新等问题,与王先生进行深入交流。比较文学研究室前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著名中日文学与文化研究大家董炳月研究员进行与谈。董教授结合日本政治文化特点,对王先生在讲座中提及的典型现象做文化背景补充;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形式问题进行论述,充分肯定和强调了王众一先生的发现可以重写中国的新诗发展史。最后,董教授就俳句的具体翻译与现场老师进行讨论,再由具体翻译深入到对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表达方式问题的讨论。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做总结发言。饶副所长充分肯定了本次讲座对文学所进行跨文化研究与交流的意义,并强调,从建所之初,文学研究所就是中国学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他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文学研究所能与国家外文局亚太中心更多合作,一起探讨如何用文艺实践助力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深化中外文化的互鉴共荣。本次论坛在主持人的再次致谢与现场热烈掌声中结束。
比较文学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