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 现当代文学
抗战演剧队与“抗战演剧”:另一个“阿修罗”
 内容提要:抗战演剧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独创的演剧组织形式,构成了“抗战演剧”的主体力量,无论在创作和演出的规模和实绩,剧本的内容、主题,戏剧表演方式创新,还是在舞台的表演形式、新型观/演关系的塑造诸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成绩,在戏剧民族化、大众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十年代前期的左翼演剧和救亡演剧,以及熊佛西在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验,构成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战演剧队的“前史”,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也表明了在抗战演剧上14年抗战的延续性。抗战时期的抗战演剧队数量巨大、活动范围广泛深入,从上海救亡演剧队到抗敌演剧队到“抗宣队”,形成了一个抗战演剧队的主要变化脉络。通过对抗战演剧队基本情况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抗战演剧”的基本特点,认识文艺与战争的紧密关系,“抗战演剧”的流动性、行动性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作者主体变化等重要问题。抗战演剧队是抗日战争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是抗日战争中的另一个“阿修罗”。
关键词:“抗战演剧”;流动性;上海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1]1938年12月,田汉在湘剧抗敌宣传队的桌围上,写下了如上题词。这是作为抗战演剧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的田汉[2]对抗战演剧实践的诗化总结。一方面,它展示了“抗战演剧”波澜壮阔的规模和范围,戏剧深入到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另一方面,他又将抗战本身比喻成一场“大史戏”,这又是双重意义上的隐喻:战争的史诗性/戏剧性;以及演剧实践内含的战争因素。田汉在这里显示了对抗战与抗战演剧关系的独特理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按文类创作的规模和影响的大小,抗战时期常常被称为“戏剧的十年”[3]。“抗战演剧”无论在创作和演出的规模和实绩,剧本的内容、主题,戏剧表演方式的创新,还是在舞台表演形式、新型观/演关系的塑造诸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成绩,在戏剧民族化、大众化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从量的大众化到质的中国化”[4]的关键时刻。但由于文学史对于文本“经典化”的基本追求,“抗战演剧”这种高度“流动性”和“行动性”的文艺实践,很难落实在戏剧文学史的具体叙述中,尤其是数量巨大且流动范围深入中国广大城乡、内地和边疆,并作为抗战演剧主要承担者的“移动演剧队”,对其艺术上的实践和创造,一直无法真实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落实为文学史和戏剧史内在的叙述要素。要真正启动研究,可能需要从最基础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入手[5],以对作为“抗战演剧”主体的演剧队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抗战时期的“流动演剧”,也即各“移动演剧队”的整体状况进行介绍和总结。在本文中,“抗战演剧”将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立“概念”来使用,以凸显“抗战演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特殊单元的特点[6]。在战争的特殊条件下,“流动性”[7]成为了“抗战演剧”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是因为承载“抗战演剧”的演剧主体是众多的“移动演剧队”,它们是抗战时期规模巨大、范围广泛的社会流动中的活跃性因素,同时也是在战争条件下,因为社会流动、社会动员的需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调整的一个缩影[8];另外,“流动性”也给“抗战演剧”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创新机遇,它不仅塑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抗战演剧”,同时也在新的文化政治下,对之后的文艺思潮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抗战时期的“移动演剧队”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泛,既包括全国性的组织,如上海救亡演剧队,政治部第三厅组织的抗敌演剧队,教育部组织的巡回教育戏剧队等,也包括地方性和行业性的组织,如各省、市、县的军政和抗日救亡组织、民教馆等组成的演剧队和宣传队,流亡学生和青年团体、学校、厂矿机关组织的演剧队和宣传队,还包括不同艺术门类的宣传队,如各种不同地方剧种(楚剧、汉剧、平剧、粤剧、杂剧等)的剧人组织的演剧队。它们背景和组织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具一定“官方”背景,并按规定,多在一定的区域内流动演出和宣传,如军委会政治部所属的各个演剧队就分属于不同的战区,它们的活动区域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局限在规定的战区内。对于数量巨大的地区性演剧队,由于资料的限制,也由于它们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当地,或者存在时间较短,活动形式及演剧内容多有重复,本文不作专门处理。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不同阶段,都组织和开展了形式多样、活动范围深入村镇基层的各种演剧形式,由于其背景和涉及的问题多有差异——尽管在人员的流动和交叉[9],以及所涉问题上也多有关联——需另文专门处理。本文梳理的重点是从上海救亡演剧队到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下属的各支演剧队,因为相对而言,他们不仅规模较大,存在时间偏长,影响也相对较大,而且一度几乎囊括和陆续培养了大量重要的演剧人才[10],它们的活动情况,它们在演剧上所进行的探索及遇到的问题对“抗战演剧”的移动演剧而言,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一. 进入新的“戏剧时代”
1937年5月16日,面对全面抗战时局的日益迫近,上海的《戏剧时代》杂志广邀当时沪上剧影界各方代表,发表了一辑笔谈专号,对新形势下新演剧的发展,尤其是对正在发生的1937年的中国戏剧运动进行了“展望”[11]。阳翰笙提出,剧运马上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下:“我们不应简单的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剧人,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战士。”白杨认为:“我们不能只求技巧的进步而忘却话剧在社会教育、领导民众方面的意识与任务,所以,剧运不但需要提高技术水准,在这国家民族危机万分的目前,主要地还需要提高‘意识水准’。”蓝洋也说:“二三十年来戏剧运动奋斗的结果,当不以可能把它作为一群人的职业了便满意罢。它的目的并不仅止这一点,它有它的使命,有对于社会带上任务,及当前民族自救运动上的责任,这些当为一般从事剧运的同志们不会忘怀。”[12]在战争迫在眉睫的1937年的暮春,戏剧界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人似乎已达成了某种共识,上述这些说法也如预言一般,在不久的将来,都得到了印证。
剧人们都预感到“一个新的戏剧时代即将来临”[13],并为此进行着准备。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光明》杂志召开“关于移动演剧”的座谈会,并在1937年7月刊登了夏衍、崔嵬、丁皑、尤兢、凌鹤、张季纯、刘斐章、姚时晓等人的座谈记录。座谈会提出,要马上开展移动演剧的戏剧运动,“组织轻便的剧团”,“去作大众化的移动公演”。座谈会总结了前期救亡演剧和工厂演剧中积累的经验,如崔嵬介绍的先在山东农村、后随上海妇孺前线慰劳团[14]在平绥一带的演出,丁皑介绍了先后在上海纱厂和烟厂进行的演剧活动。他们还对移动演剧中涉及的创作态度、表演方法、剧团组织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种种建议。从14年抗战的角度而言,救亡演剧和左翼剧联时期的演剧活动,也是“抗战演剧”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移动演剧经验,是全面抗战时期大规模移动演剧展开的前期阶段和经验前提。这次座谈会不仅总结了30年代初以来左翼演剧和救亡演剧中的经验和问题,还针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环境,对新的演剧形式和要求进行了展望和规划。这一方面也说明,抗战时期大规模的移动演剧有其充分的前史和经验累积,另一方面也表明,抗战时期的移动演剧不仅在规模上,在组织方式、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和创新。这次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固定演出和流动演出、都市演剧与乡村演剧、剧场演出与露天/广场演出的区别,流动演出中,如何使用“文明戏、旧戏的手法”、移动演剧中怎样融入歌唱、杂耍等因素的讨论,是在九·一八之后救亡演剧和左翼剧联演剧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经验的总结,又有新的形势下的新规划,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后来大规模的抗战移动演剧中,它们都成了令人关注的切实的问题。
当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戏剧界成为文艺界反应最迅捷的部门并不足为奇。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剧坛经历了左翼剧联在上海及各地分盟和小组的演出和活动[15],“剧联”成立之前的“左翼剧团联盟”时期,即作出决议,要“以移动剧场为当前中心工作,但不放弃大规模的定期公演”[16]。“剧联”通过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中规定“剧联”的主要任务是在白区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运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的方式[17]。参与上述“移动演剧”讨论会的姚时晓、崔嵬、刘斐章和丁皑等人,即是“剧联”派往工人演剧队“蓝衣剧团”[18]工作的积极分子,他们也由此积累了一些经验。“剧联”在1936年初解散后,戏剧界随即展开了“国防戏剧”的运动,要求剧作反映“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和各种暴行”,“把每次有关民族存亡的事变,迅速地在剧作中作最明确的反映和批判”,“揭穿各种欺骗大众的理论,如唯武器论、等待主义、失败主义等”,“采用中外民族历史为题材,以提高抗敌情绪充实斗争的经验与力量”[19]等,在艺术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创作形式上也开始提倡集体创作[20]。与国防戏剧运动相伴随的,是大剧场的演出和职业剧团的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与“剧联”有密切承续关系的四十年代剧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21],以及由唐槐秋主持的中国旅行剧团[22]。1937年3月,“业余”“中旅”“四十年代”和光明剧社等曾举行上海话剧集团春季联合公演,被称为当时上海剧坛的一次“会师和检阅”,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阿英在筹办宗旨中提出的,“希望能够把影响扩大到更广大的市民层中去,因此刺激起全国话剧运动澎湃的怒潮……”并使“无论是剧本、导演、演技、装置、灯光,以及其他方面,都能有更新更大的发展”[23]。除了这些以上海为中心、左翼剧人为主体的戏剧活动外,熊佛西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农村戏剧实验[24],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戏剧活动不仅在人员储备,艺术经验和剧目创作的积累等方面,为日后展开的大规模“抗战演剧”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戏剧理念,尤其是戏剧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的理解上,为日后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二.“演剧队”及其活动

在多数戏剧工作者看来,抗战对于演剧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抗战是“关系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所以也只有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的与侵略者作殊死战,总有胜利的保障。”因此,“在全面抗战的开展中,我们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要尽一切力量火速完成的工作,就是动员广大的民众,组织广大民众,积极的起来争取民族抗战的胜利!戏剧是群众宣传群众教育最好的一个工具。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的中国,戏剧更是教育和组织民众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我们要动员广大的民众,用文字不能够普遍的传达,用谚语不足以感动,用音乐图书不能够充分说明:能够在同时同地,直接普遍动员广大的群众的工具,就只有戏剧。”“所以戏剧在一切的文化领域中,在一切的宣传教育的方法上,是动员民众最有效最适合的方法。”“在一切力量为了抗战,一切力量集中于抗战的铁则之下,不可否认的,戏剧也必须成为抗战的一个力量,在民族抗战中,戏剧运动只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动员全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起来抗战。”[25]
   田汉在总结军委会政治部下属各支演剧队活动概况报告的一开头也说:“神圣的对日抗战一开始,使戏剧艺术界过去严重存在的为人生为艺术的争点归于统一。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戏剧工作者都愿意把他的艺术,甚至他的生命,贡献给抗战,以争取中华民族对侵略者光荣的胜利。这样把戏剧和抗战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不仅是在理论上,就在戏剧工作者日常实践上,亦复如此。不仅新兴话剧工作者如此,就是那些沉酣于千百年来传统的旧剧工作者,亦复如此。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的作用。抗战以前,戏剧尽了推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开始,戏剧尽了支持抗战鼓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到了现阶段(即写作此文的1942年――引者),戏剧又尽着正视今天现实,唤起大众更坚定更勇敢争取最后胜利到来的作用。”[26] 
  抗战时期达到的演剧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关于剧团、剧人及演出规模的具体数据,田汉曾引用中央通讯社的统计数字指出,当时“全国话剧工作者达六万余人,演剧团体凡二千五百至三千单位”[27];凌鹤为庆祝第四届戏剧节而写的《一年来戏剧工作检讨会》报告中说,“全国大约有十万左右的戏剧战斗员”,但吴之月认为,“这个估计在我看来仍觉不够。”“倘我们把各种旧剧的从业者一统算上,其数目字一定庞大得惊人而足以令局外人不能置信。”[28]而相比于国立编译馆在战后提供的数字,上述数字还是显得保守。国立编译馆在战后编写的《抗战期间的中国戏剧概况》报告中指出,“单是活动于战区和敌后方的戏剧工作者就有二十万人,若再把后方及海外戏剧工作者计入,恐怕有三、四十万人吧。”[29]当然,即使是这一数字,也还是远未全面的。各方的统计多以“剧团”为单位,统计其包含的人数,而考虑到战时的具体情况,从事演剧工作的多为临时性的“兼职”人员,且有高度的流动性,即某一时期从事演剧工作,之后又转向其它的工作。战时瞬息万变的形势,战区的隔绝——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演剧工作人员的数字就很难统计在内——人员的高度流动性,都使完整的统计极为困难,也导致力图进行不完全统计的各家的数字差别很大。
  关于剧团存在的状况,国立编译馆的报告中也提供了一组数字。这一数字是国立编译馆剧本整理组在1941年冬所作调查的结果,话剧团体的总数为1013个[30],分布状况大致如下表:
抗战话剧团体分布概况表[31]

分布区域

剧团总数

备考

河北

3

 

山东

11

 

山西

350

 

绥远

3

 

河南

34

 

江苏

54

 

安徽

28

 

陕西

33

 

湖南

38

 

湖北

57

 

浙江

40

 

福建

106

 

广东

54

 

江西

29

 

广西

36

 

四川

93

 

甘肃

17

 

宁夏

4

 

西康

8

 

西藏

2

 

新疆

2

 

不过国立编译馆在公布上述表格后,接着就补充说,上述数目“未必确实”,在这个“非常时期,剧团流动速度甚大,调查困难,统计更难其十分正确,但就民国三十年六月之调查,各话剧团体分布情形略如上表。”[32]
为了补充并进一步全面理解上表,下面我们再补充两则例子,一是为了说明,上表中的数字确有诸多遗漏之处,二也是为了透过这些数字,进一步说明究竟有哪些剧团构成了这些数字。
其一是音乐家马可的记述。马可原是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化学系学生,抗战全面爆发后参加了河南省抗敌后援会巡回话剧第三队[33]。他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当时河南省的“抗敌演剧”状况。马可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第五和第一各队,先后到开封、郑州、洛阳一带公演,带动了河南各地的抗战救亡演剧。河南省抗敌后援总会组织了三个“巡回话剧队”,第一队在豫北一带工作,队员大半是省立开封高中的同学,寒假后开学便解散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学生参加救亡宣传活动,可以保留学籍,参加补考后即可重新入学);第二队酝酿多时,最后因人事关系没有成行;第三队就是后来编为抗敌演剧第十队的团体。另外还有几支军队组织的剧团,国民党省党部的“文化动员委员会”的“戏剧工作团”亦有移动剧团的组织;开封民教馆也组织了“中原剧团”。除上述各移动区域较广的剧团外,“其它各县多有抗敌后援会、旅行同学会、或救亡协会的设立,在这些团体下大半附有剧团,经常的往各县周围村镇工作,在我们移动所至,有好多地方是被这类小范围的移动剧团打了很好的根基。”“在目前,整个河南有若干固定或移动的大小剧团,很难统计,约略的估计或可达‘一百’这个数字……”[34]与国立编译馆统计表中河南省的34个剧团数相比,马可的估计数字远远超过,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官方统计机构不能详细了解地方的情况,但也可能是因为剧团的组散过于频繁,因为马可的文章写于抗战初期,而国立编译馆的数字则出自抗战中后期。
另一组数字来自福建省。国立编译馆的表格中表明,福建省的剧团数是比较多的(在山西之后,四川之前),达106个。那么,这些剧团都是些什么样的组织?它们的组织者是谁?演出状况又如何呢?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抗敌剧团编辑的期刊《抗敌戏剧》曾进行过调查,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与全国的抗战演剧的团体交流剧本,因此除了团体名称、组办者等信息外,还有演出次数、剧团地址等情况,可供详细了解地方抗战演剧团体的构成及演出状况。由于表格内容较多,此处仅选用其中的一部分。
《最近全省(福建省)戏剧团体调查》(三)[35]

县区

团体名称

主持人

演出次数

剧本名称

住址

永定县

永定县抗敌后援分会巡回宣传队

林天祥

25

夜之歌,烙痕,北中国之夜,张家店,上前线,良心与利禄,一颗炸弹,秋阳,炮火中,烽火血城,有力的出力,东北的一角,一把火,大家一条心,爸爸醒了,打鬼子去,最后一计,一二八之夜,放下你的鞭子

永定城内中心民校

东山县

东山县抗敌剧团

高连魁

陈洗缨

4

火焰,血祭九一八,最后一计,中国妇人,汉奸的子孙,夜之歌,撤退赵家庄

东山县县党部西厢

将乐县

将乐县抗敌分会七七剧团

周开庆

8

最后一计,亡国奴拉车,打杀汉奸,一个农夫,我们打冲锋,回家以后,死后觉悟,一个难民,血城,梁上君子,中国妇人,恶妇,误会与觉悟,游击队反攻,一个志愿兵,战地鸳鸯,张志高,打回老家去,抗战嘉冠,马百计,牺牲的代价,东北的一角,反正,盲哑恨,谁是仇敌

将乐县社训队

龙溪县

抗敌剧团

陈郑煊沈汇川黄德洵

2

塞上风云

龙溪抗敌后援分会

龙溪县

少年抗敌剧社

陈郑煊

29

炮火中,盲哑恨,小三子,血债,你是中国人,刽子手,血钱,最后一课,太阳旗下,厦门在流血,归来,金门除夕,牺牲难民曲,父子,东北的一角,拾金,中国孩子,游击队的母亲,孩子进行曲,给打击者以打击,古庙钟声,金门失守之夜,仇恨

龙溪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大众俱乐部

龙溪县

国防剧社

陈毓光

未详

死里求生,八百壮士,纪念会,中华民族子孙

连江县

抗敌剧团

林今生李旭初

未详

回家以后,不买膏药旗,打回东北去,中国妇人,流亡者之歌,死里求生,重逢,张家店,醉生梦死,最后一计,夜之歌,有力出力

连江抗敌后援分会

政和县

抗敌剧团

宋开宗韦淡明苏兆荣

7

打鬼子去,张家店,东北一角,一家人,文盲误,经城,送郎出征,出征别母,流浪者之歌,谁是仇敌

政和县政府

邵武县

抗敌剧团

林桓

15

日本的耻辱,萍秋的胜利,额外的同志,前夜,三叉口,黄家村,放下你的鞭子,大义灭亲

邵武县

诏安县

诏安抗敌后援分会宣传工作队

黄慕周

10

毒药,皇军的恩赐,大义灭亲,逃出了金门,好男要当兵,为富不义,兄弟从军,高压下,死亡线上,一颗炸弹,收复金门,中国妇人,儿女爱国,乞丐献金,是谁之咎,张家店,固西门,血债,一个游击队员,除奸团,过膑叻,罗店血战,自卫,秋阳,金山卫全集(潮音歌剧)

诏安抗敌后援分会

诏安县

招安抗敌后援分会巡回宣传队

许槛明许茂章

未详

谁是仇敌,一颗炸弹,收复金门,中国妇人,儿女爱国,乞丐献金,当兵去,汉奸的下场,张家店,固西门,日寇的残暴,大义灭亲,为富不义,兄弟从军,高压下,自卫,好男要当兵,血债,血钱,捉汉奸,黄家村,回家以后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

诏安县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抗敌剧团

许以仁范方舟沈淮三

1

毒,烙痕,第三百零三个,渔家恨,顺民,谁要牺牲,血祭九一八,金山卫全集(潮音歌剧)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

上杭县

警钟剧团

郭天锡郭在中

23

最后关头,烙痕,皇军的俘虏,打鬼子去,扫射,放下你的鞭子,一片爱国心,汉奸下场,厦门在流血,沦亡以后,壮丁,重逢,回家以后,一劈三日兵,来几个杀几个,北中国之夜,死里求生,父女,三江好,风雨金门,镜中人影,计杀,我们打冲锋,血债,大家一条心

上杭城内中街萃英小学校内

上杭县

课余剧社

蓝映奎

5

秋阳,马百计,守财奴的结果,投笔从军

上杭安乡

上杭县

先锋剧团

林福元

9

最后的胜利,保卫大福建(歌剧),张老头从军,汉奸末路,有力出力,打鬼子去

上杭城内天王寺

上杭县

业余戏剧社

江绣文

2

中国妇人,大义灭亲,镜中人影,锄奸

太忠庙

上杭县

龙文剧社

陈世和

1

东北一角,觉悟,汉奸的结果,壮丁

上杭县

巡回剧社

黎岳武

7

放下你的鞭子,烙痕,投笔从军,杀鬼子去,大汉奸

松溪县

松溪县立初级中学抗敌话剧团

魏应春

3

放下你的鞭子,凯旋,秋阳,东北一角

该县中学

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县级的演剧队一般由各县的“抗敌后援会”和地方抗敌武装力量组织,也有学校(初级中学)组织的剧团,甚至还有业余戏剧爱好者组织的剧团。令人吃惊的是,各个剧团的剧目重复者并不是很多,《抗战戏剧》的编者马彦祥正是在看到这些剧团的演出信息中,有很多剧是在别的地方未见过的,所以要求联络剧团,把剧本寄去,以便刊登在自己编的军委会政治部编印的《抗战戏剧选》中。[36]
  
本论文并不打算对抗战时期存在的各种剧团作系统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是各种“移动演剧队”,因为移动演剧队的组成及其活动恰恰是抗战演剧在演剧组织上转变的最大特点。全面抗战开始不久,光未然就提出:“移动演剧队的产生,是战时戏剧运动的新的活动方式。戏剧从都市移动到内地及乡村,救亡演剧队的活动范围遍及于中国腹地及边疆。戏剧界适合客观环境的需要,放弃了过去的阵地战而采取游击战的方式,这在战略上说是绝对正确的。”光未然并要求“移动性的救亡演剧队,还应该更广泛地组织起来,务使戏剧运动的足迹,能达到任何一个偏僻角落。”[37]关于遍及全国各地的各种演剧队的数字统计、各自状况等,还有待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个案的研究,为初步揭示抗战移动演剧的整体状况,下文将对作为移动演剧队主要代表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各支移动演剧队的组成和活动情况进行简略介绍。
三. 从“救亡演剧队”到“抗剧队”到“剧宣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上海剧作者协会召集会议,决定扩大上海剧作者协会为全国性的组织,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并决定以中国剧作者协会的名义,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38]。8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剧院举行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同时组织13支救亡演剧队,分赴全国各地动员民众进行全民抗战。
下表列明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的组成和活动概况。在这13支演剧队中,除第十、十二队留驻上海,在英法租界活动外,其余各队分赴全国各地,足迹遍及苏、浙、徽、赣、豫、陕、川等各地城乡。坚持长时间进行流动演出的有第二、三、四、八、十一这五队,具体情况可参看下表中的“经历概况”等栏,此处不赘。
上海救亡演剧队及其流动演出情况一栏表[39]

队号

队长和主要队员

所经路线

演出主要剧目

经历概况

其它

第一队

队长:宋之的、马彦祥

队员:郑伯奇、崔嵬、丁里、王震之、贺绿汀、塞克、周伯勋、欧阳山尊、王苹、叶子、王语杞、刘白羽等

上海-南京-武汉-郑州-开封-洛阳-潼关-临汾-西安-西北

多幕剧:《上海战争》《八百壮士》

独幕剧:《血祭九一八》《顺民》《旧关之战》《古城的怒吼》

自上海经南京到郑州,与第五队会合演出,后又经开封、洛阳、西安到汉中,一部分队员由王震之、崔嵬带领一度在山西临汾活动,后到达延安参加“鲁艺”;另一部分由宋之的带领从西北转入大后方。

一、二队主要由原四十年代剧社成员组成

第二队

队长:洪深  

副队长:金山 田方

队员:张季纯、冼星海(音乐)、黄治(灯光、摄影)、田烈、贺路、邹雷、金子兼、白露、王莹、欧阳红樱、熊塞声、颜一烟(秘书)等

上海-南京-徐州开封-洛阳-武汉(洪队)安陆-随县-枣阳-襄樊(金队)

宋埠-桂林-香港-南洋

《“九一八”以来》(独幕象征剧)《卢沟桥》(改编独幕剧)《日军暴行》《在东北》《放下你的鞭子》《米》《飞将军》《渡黄河》(独幕讽刺剧,二队集体创作,颜一烟执笔)

该队由水路退出上海,沿途演剧,至南京,再沿津浦路北上,经徐州、郑州到武汉。后分由洪深、金山各领一队,洪队经孝感至安陆、随县一带活动。军委会政治部成立,洪氏归汉参加第三厅工作,其所属队员编入政治部直属抗演队一、二队。金队则在长江北岸五战区尤其是大别山一带活动,后归汉,由粤汉路南下赴港,在南洋各地演出。

第三队

队长:郑君里、徐韬

队员:魏曼青、刘群、王为一、沙蒙、顾而已、吕班、俞佩珊、舒非、赵丹、伊明、叶露茜、朱今明、金乃华、苏丹、海涛、田蔚等

上海-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三四队合并)

芜湖-安庆-九江-武汉

《同心合力打东洋》《上前线》《壮丁》《武汉之春》《当扶子去》《荣誉大队》

两队先后离沪,路线皆取京沪线。94日,四队由沪出发,至苏州与三队会合,后赴无锡工作约一月,乃出发常州。到南京后,两队合编为政训处抗敌剧团,开赴芜湖、安庆、九江工作,直至武汉。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编队时,三、四两队遂为抗剧一、二队的基干。其中原属业余剧团团员的赵丹、王为一等,离沪先后到武汉后,恢复了该团,后经四川至新疆,曾在新疆被拘禁。

第三、四队总队长为应云卫,成员原属上海业余实验剧团。

第四队

队长:陈鲤庭  瞿白音

队员:赵明、魏鹤龄、陶金、吕复、汪洋、舒强、张客、严恭、吴晓邦、赵慧深、李琳(孙维世)、吴衡、英茵、吴湄等

第五队

队长:左明

队员:艾叶、艾林、仉平、宗由等

上海-南京-开封-西安-三原

《王八蛋才逃》《六年后的九一八》《到明天》《梦游北平》(收左明剧本集《到明天》)

9月初离沪,经南京、蚌埠、郑州等地到西安,队长左明为陕西人,“乡情熟习,收效更易”。后大部分队员进入抗日根据地。

原为上海先锋演剧队

第六队

队长:李实

上海-嘉兴-吴兴-湖州

有把握演出的只是《放下你的鞭子》一幕群众剧

827日自上海出发,28日在敌机的轰炸下来到嘉兴。与嘉兴抗敌后援会部分队员一起,下乡演出,在新丰、凤桥、石佛寺一带工作。96日返嘉,在城厢指导小学音乐教师,播音等。9日步行去吴兴,路过双桥、王江泾,又工作了几天,“九一八”之前赶到了湖州。参加湖州城厢九一八宣传工作,与当地宣传工作团团员一起,赴荻港,埭溪,菱湖,双林,乌镇,南浔,织里等乡镇。10月因战事影响解散返沪。

 

第七队

队长:丁洋

上海-青浦

 

9月初离沪,于青浦转进时解散。

 

第八队

队长:刘斐章 

队员:石联星、王逸、许秉铎、许之乔、朱琳

上海-南京-巢县-庐江-桐城-潜山-太湖-武汉

经常上演的十几个剧本中,效果最好的是《三江好》《死亡线上》《来几个杀几个》《打东洋》《汉奸之家》《捉拿汉奸》等。[40]

该队一部分队员于八月下旬由上海抵南京,因缺乏领导,一时陷入困顿之中。后队长刘斐章归队,补充阵容,从南京出发,到芜湖,与平津流亡同学会会合,到了淮南煤矿参加宣传工作。离开淮南后,到皖北,辗转至武汉,后编为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八队。

 

第九队

上海编队时原拟以中国旅行剧团或上海影人剧团组队,因两团已先期离沪,未能顺利组建。[41]

第十队

队长:辛汉文、王惕予

 

留沪工作

 

该队留沪工作,在上海成为孤岛后,配合留沪各剧团,在上海进行救亡演剧。后辛汉文到武汉,参加第三厅的工作。

该队前身为上海的春秋剧社

第十一队

队长:侯枫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安庆-舒城-武汉

《往哪里逃?》《再上前线》《陈家行之战》

该队最初在上海作难民教育工作,后到苏州慰劳伤兵。由丹阳、溧阳至南京,西迁时继八队入芜湖,演街头剧,并到安庆。后至舒城与刘保罗合作演剧,并辗转到武汉,被编为抗敌演剧队第四队。

组员由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战时演剧队组成

第十二队

队长:尤兢(于伶),凌鹤

 

留沪

《血城》《宝山城》

上海失陷前,在各难民所演出。后在尤兢带领下进行孤岛剧运。凌鹤则至武汉参加第三厅工作。

 

第十三队

队长:陈铿然

 

上海-潮州

 

抗战开始,由水道赴潮州。解散后,部分队员致力于孤岛剧运。

由原雷电剧队所组成

上海救亡演剧队是抗战初期较早组成的移动演剧队,顾名思义,其队内的成员多是来自于战前上海演艺界的活跃分子,其中包括很多成名的剧作者、导演和明星演员,因此,演艺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影响也较大。值得指出的是,与后期组成的演剧队不同,上海救亡演剧各队是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名义下组成的,而“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是一个虚存的民间组织(背后当然有政治力量的作为背景),因此,它们具有较强的民间和同人性质。人员上,分别以原有上海时期的剧团为主,自愿组合,来去相对自由,而且每队一般都有相对具有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受队员拥戴的队长和核心团员。因为没有官方背景,所以经费上需自筹,如洪深带领的二队在组队时,王莹就“贡献”了自己的积蓄,而剧队一直到南京以后,才暂时募齐了演出所用的资金。[42]当然,各队的流动区域也较为宽泛,且会出现重合,不像后来的演剧队,在更多的时候被限定在特定的战区,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移动。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相对较为自由的人员组合和活动方式,使得各队在移动过程中变故频仍,离合之事常有发生,而且一般存在时间都不长。到了武汉时期,终于全部不存在,因为这时国民政府出面组织了新的全国性的移动演剧队伍,即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的抗敌演剧队。
  对于上海救亡演剧队的工作,田汉如此评价,这13支演剧队,“虽未必尽能发挥力量完成原定任务,而其代表各队,实已从前所未有的艰苦动荡的工作中,无论在生活之体验上,救亡工作方式之创造上,艺术新形式之追求上,都有了初步的成就。他们开始放弃其高蹈的、浪漫的、自由主义的旧生活,勇敢地走向士兵化、纪律化的新生活。‘到民间去’、‘到内地去’、‘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已经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严肃的日常实践。他们也开始发现过去视野的狭小,技术的不够用,在更有效地启迪大众的要求下,依然作着各种各样大胆的尝试。这使中国新兴话剧运动踏上了健壮发展的第一步,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43]
1937年10月后,随着平津、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的先后陷落,“全国党政军各种机构大量迁移武汉,各界抗日人士和抗战组织也在此汇集。”就戏剧界而言,当时“全国一十八个戏剧团体,全国几乎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戏剧人才,都集中在汉口。”[44]一时间,武汉三镇的演剧活动也非常活跃[45],最终促成了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成立。之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主持下,以原上海救亡演剧队为基础,组织了十个“抗敌演剧队”,另外还有四个“抗敌宣传队”、四个电影放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抗敌演剧队及其流动演出情况一览表[46]

队号

队长及成员组成

核定队员人数和派遣时间

活动概况

其它说明

第一队

队长:徐韬,副队长:魏曼青

25人,193810

在广东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四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大冶、金牛、咸宁、长沙、湘潭、长沙、平江、衡阳、曲江、翁源、兰浦、梅坑、三华、南龙、潮安、兴宁、五华、揭阳、梅县、老隆、惠阳、龙川、曲江、衡阳、桂林、柳州、宾阳、上林、武鸣、高峰坳、忻城、柳州、南宁、心墟、大塘、柳州、桂林、曲江、耒阳、长沙、柳州、靖西、龙州

第一、二抗剧队由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三、四队合并后改编

第二队

队长:郑君里,副队长:吕复

30人,193811

在江西、湖南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九战区。

第三队

队长:徐世津,副队长:王负图,原为武汉拓荒剧社

28人,19389

在山西地区活动,后被分配至第二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襄樊、武汉、漯河、许昌、郑州、潼关、西安、洛川、圪针滩、吉县、大宁、隰县、灵石、永和、兴集、潼关、灵宝、陕州、渑池、垣曲、阳城、高平、长治、太岳山、晋东南、渑池、洛阳、义马常村、吉县、兴集、秋林

 

第四队

队长:侯枫、翁村、许智

28人,193810

在湖北等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五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新堤、湘阴、长沙、沙市、当阳、宜昌、龙泉铺、双莲寺、荆门、宜昌、钟祥、官桥、荆门、石桥驿、樊城、张家湾、双沟、戚家集、枣阳、万福店、樊城、茨河、河口、均县、老河口、石花街、老河口、唐河、泌阳、樊城

由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一队改编

第五队

队长:王梦生

28人,19389

在安徽、江西等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三战区。

原为在汉口演文明戏的团体

第六队

队长:陆万美

26人,19389

在湖北宋埠工作,后经安徽、山东进入解放区。

成员主要为来自四川及华北的学生

第七队

队长:洗群、罗毅之

23人。19389

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后配属第三战区。

原为武汉友联剧社

第八队

队长:刘斐章

30人,19388

分配至湖北、湖南等地工作,后配属第六战区。

为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八队改编

第九队

队长:徐桑楚

25人,193811

分配在广西等地区活动。

原系武汉、长沙两地歌咏队,多数为中学学生

第十队

队长:姚肇平

29

参加昙华林集训后即回河南,后配属第一战区工作。

原为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话剧第三队,成员多数为河南大学及开封各中学的学生。

 

  与抗剧队同时组织的,还有四个抗敌宣传队(简称“抗宣队”)。它们除进行口头、文字宣传外,也演出小型文艺节目。抗宣一队队长吴荻舟,该队先随第三厅活动,后辗转于广西一带;二队队长何惧,主要在三战区江西、浙江一带活动;三队队长郑含华,在五战区活动;四队队长卢明德,在第十战区活动。一队在1941年改编为剧宣七队,其余三队在1940年前后解散。[47]与抗敌演剧队不同,“抗宣队”属第三厅第五处(宣传处)主管(抗敌演剧队属主管戏剧和艺术的第六处领导),在建制上,“抗宣队”非常整齐,都是20人,而且统一在1938年9月1日派出。从管理规程、组织关系等方面看,“抗宣队”的管理也明显比“抗敌演剧队”要严格。“抗宣队”设有戏剧组、歌咏组、美术组、文字组和调查组。除“抗宣队”外,第三厅还组建了三个电影放映队(一队队长林斐,工作点在衡阳;二队队长欧阳济修,三队队长彭介人,后两队工作地点都在桂林),电影放映第一、二队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演剧队,分别达到32人之多。第三厅还收编了新安旅行剧团[48](团员45人,驻桂林)和孩子剧团(核定人数60人,驻重庆)。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对其所属的演剧队和宣传队进行整编,1941年1月,宣布撤销四个演剧队和三个宣传队的编制,对剩下的演剧队和宣传队予以重组改编[49],改编后统一称为“抗敌演剧宣传队”(简称“剧宣队”)。这些演剧队大多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之后去掉“抗敌”二字,称为演剧某队,顺序不变。但由于抗战后国共内战即起,各演剧队也多为左翼人士主导,所以,各演剧队已很难有多少实际的活动,随之也逐渐名存实亡了。[50]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抗敌演剧队的组成,既是战争总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抗战政治具体结构发展变化的结果。战争的严峻局势下,上海救亡演剧队式的相对自由和松散的组织方式终被抛弃,而代之以军政当局直接“插手”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剧人由于不愿“入朝”而退出了抗战演剧团体(如赵丹等在上海救亡演剧第三·四队改编为军委会所属的“抗敌剧团”时,就因为不愿“入朝”而挂冠而去),当然不愿“入朝”的人并不都是因为在政治认同上有问题,有的很可能是因为不能接受这种“半军事化”式的管理方式或“军人”的身份而选择离开。毕竟在当时在政治氛围下,抗战救国是所有政治认同中压倒性的力量。但反过来也说明,在抗战救国这个主导性的政治认同下,还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其主要的结构性存在当然是国共的政治和军事联合。郭沫若曾说到他在收到陈诚邀请,要求他加盟政治部组建第三厅时,曾长时期犹豫,认为“在朝也是抗战,在野也是抗战,何必要来当你个第三厅厅长!”最后虽然上任,但其背后显然还有更复杂的政治追求。[51]正是因为这种结构性的既“合作”又有“分裂”趋势,既有一个笼罩性的政治认同,又有不同的力量拉扯的政治态势的存在,才使演剧队的组成成为可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日常活动和最终的去向。

“入朝”式的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另一个影响。我们从各个演剧队的人员构成上可以看出,相比于前期的救亡演剧对,抗敌演剧队的队员普遍更年轻,前期那些社会和艺术声望较高的“文化人”此时陆续进入了都市,进入了各种管理“机关”,更年轻的、艺术经验相对较少的一批艺术工作者、戏剧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成为了剧队的骨干,也成为了此后流动演剧队的主导性力量。

四. 其它演剧队

 
从救亡演剧队到抗敌演剧队再到剧宣队,是抗战演剧的一条重要线索。它们集中了抗战演剧的主要力量,其衍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了抗战演剧的特点和变化。除了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专业化的团队外,还有大量参与抗战移动演剧的团队。从组织方式上看,这些演剧团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军队、政府部门及各地民教馆和抗敌后援会等官方机构组织的演剧团体。这类团体数量很大,各地至少在县一级都有抗敌后援会之类的救亡机构,它们组织的战地服务团或宣传工作队中,演剧常常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移设长沙后,也成立了“抗战剧团”。上文中我们已以河南和福建为例,具体说明了一些地方上各种演剧团体组建及活动的情况,此处不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中也开始逐渐设立随军剧团。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政府全国政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每一师处应组织抗敌剧团”,因为“戏剧宣传,效力极为宏大,既可提高部队战斗精神,更能组织民众,增强抗战力量。”第三厅成立后,也曾多次发“训令”和“签呈”,要求“未成立之各师旅处,应设法由各关系厅处研究办法,务求普遍成立。”[52]除此之外,国民党军队中的政治部和许多地方政府也普遍设立了政治工作队,这些政治工作队“若非设有剧宣队,亦多兼演话剧。由于此种工作队之足迹遍及穷乡僻壤,因而话剧之演出亦遍及全国各地。”[53] 
  为了提供人才和专业技能的保证,这些部门也相应地组织了一些戏剧短期培训班,为各级救亡机构,甚至是中学教员提供戏剧知识的培训。三民主义青年团系统也在1940年后陆续建立各级“青年剧社”。[54]这类演剧团体中,除了上述演剧队系列外,较为著名的还有教育部巡回戏剧教育队[55]。
第二类是由学校、各种训练机构等官方和半官方单位组织的演剧团体。国立戏剧专科学校[56]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它既是一个专业的戏剧教育机构[57],同时也是一个演剧团体,又是戏剧运动的策动者和组织者。剧校除经常性组织演剧队(包括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赴渝和周围地区演出外,也在驻地改建剧场,进行经常性的演出,演出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茶馆剧[58]、游行剧[59]、灯剧[60]、杂技[61]、傀儡剧、仪式剧[62]、活报剧等。作为一个戏剧教育机构,剧校不仅提供戏剧人才的培养,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同时也积极开展实践的探索。熊佛西任校长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63]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发挥了相似的作用。
  随着战事的进展和国土的沦丧,产生了大量的流亡人口,尤其是流亡学生,其中的一些流亡学生,或以学校的名义,或以地域、身份和年龄的关系,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移动演剧队,将被动的流亡生活变成了积极的抗战宣传,此类移动演剧队有“北平学生移动演剧队”[64]“首都平津救亡宣传团”[65],和由流亡的济南中学生组成的“狂飙剧团”[66]等。
第三类是一些民营性质的职业剧团演变而成的,著名者如中国旅行剧团[67]、上海影人剧团[68]等。抗战爆发后,大多战前“民营”剧团都迅速转型,或离开剧场演剧,转变为演出救亡宣传剧的团体,或改型成“官办”的演剧宣传团体,典型的是前述十三支上海救亡演剧队,全国各主要城市也都有这样的剧团,如广州的锋社、艺协剧团、蓝白剧团,在七·七事变后迅速走上街头,并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宣传演出,1938年春演出了大型抗战话剧《黄花岗》,引起了轰动。贵阳的沙陀剧社由中共地下党领导,抗战后组成七个演剧队深入各地开展救亡演剧活动。西安有实验剧团,兰州有联合剧团(后改为血花剧团)、新西剧团,新疆有文化协会的实验剧团,都是着力于抗战演剧的职业剧团。[69]中国旅行剧团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作为中国第一个坚持以旅行演剧传播话剧艺术的现代职业剧团,在战前的话剧界,中旅有很强的影响力。上海救亡演剧队组队之时,已将其编为第九队,但中旅在这之前已离沪,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旅行”。第三厅组织抗敌演剧队之时,也曾力劝唐槐秋将中旅改编为“抗敌演剧第十队”,但唐以“不接受官方津贴”为由再一次婉拒,并率队南下香港,继续走市场化的演剧之路。但中旅的此次港行却得到了田汉、阳翰笙的赞同,并由第三厅授权中旅以“海外宣传”的名义赴港。[70]中旅在港期间发生了12名主要成员(包括副团长张立德、姜明、童毅、孙景路、蓝马、项堃、李景波等)离队的“分家”事件,理由还是对“抗战演剧”的形式产生了分歧,可见即使是走职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如中旅者,是否进行“抗战演剧”,如何进行“抗战演剧”也是对其有决定性影响的存在。而按照洪忠煌的说法,抗战时期中旅之所以走了一条与多数演剧团体不同的道路,是因为其坚持在抗战中继续走话剧职业化的道路,因为唐槐秋相信,只有职业化,才能保证抗战话剧演出的艺术质量和社会效果。[71]但在全民抗战,尤其是抗战初期全民一致抗日的热潮中,中旅的道路毕竟显得非常特殊。只有到了抗战后期,随着全民抗战动员高潮的沉寂,走“大剧场”、职业化演剧的团体才又渐次增加,尤其是在大后方的重庆和战时文化中心之一的桂林,以及上海“孤岛”时期。不过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论题。
 
  日本评论家花田清辉在一篇评论“说书”艺术的文章中说:“提到阿修罗一词就会令人立即联想到战争,彷佛能够让人听到古战场上的钲、鼓、螺号声、呼喊声、马蹄声、枪炮声,看到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火光硝烟。然而那毕竟是古代在战场厮杀中度过大半生涯的战国武士——这个世界上并不全是武士,相反地真正的阿修罗——确切地说,是另一个阿修罗——却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那些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凭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抗辩的人中找到。这里也有钲、鼓、笛、三弦琴,一派喧闹和骚动,好似一个战场——不,岂止是像,简直就是实实在在的战场。在那灯红酒绿,脂艳粉香,觥筹交错,笑语声喧中,机智应酬、左右逢源侃侃而谈……这就是另一个阿修罗。”[72]
阿修罗是佛家中的战神,他不仅手举正义的武器,而且也把关于正义的知识和力量赋予反抗的人们。在抗日战争的巨大社会变动中,抗敌演剧队就其与战争的直接联系,就其冲破自身的身份限制,投身不可知的“远方和人群”,把自身化作战争的武器,给那些尚没有或抗争意识和能力不强的人群带去抗争的力量来说,又岂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阿修罗”呢?

原文注释:
[1] 田汉:《为湘剧宣传队题字》,载《田汉文集》第十二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2] 田汉时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主管艺术的第六处处长(洪深、徐悲鸿、冼星海分别主管戏剧、美术和音乐),在抗战初期“统一战线”尚维持表面上完整的情况下,第三厅在“抗战演剧”中尚能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其最重要的组织工作当是在1938年8月在武汉正式组成的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等。
[3] 李欧梵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皆有一个主宰的文学种类,“大致说来,五四时期(1917-1927)主要的文类是短篇小说,后十年中(1927-1937)为长篇小说,中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为话剧,战后时期(1945-1949)则显然是电影。”见《李欧梵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4] 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祝三届戏剧节并答苏联友人》,《戏剧春秋》第一卷第1期,1940年11月。
[5] 相关史料散见于当时的报刊、相关当事人的文集、回忆录和一些公开或内部出版的地方党史等。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集中整理、出版(有些已内部出版的方式)了一些军委会下属的主要抗敌演剧队队史和相关回忆录;从文化部到各省、市党史研究室和文史研究部门也编写了一些与各地有关的演剧队的史料,如文化部曾组织过编写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相关史料(内部出版了简要的“队史”和“人名录等),《广东革命文艺史料》《山西文史资料》等也出版了部分在当地活跃的演剧队的史料。
[6] 关于为何“抗战演剧”可以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立单元,及其重要特点等问题,可参看拙文《“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0期)。
[7] 在现实的层面,“流动性”是如抗战这种反侵略战争固有的重要特点。在理论的层面,“流动性”也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鲍曼(Zygmunt Bauman)认为,现代性从其萌芽时期起就一直是“流动性”的,他反问:“难道现代性不是一个从起点就已开始的‘液化’的进程吗?难道‘溶解液体中的固形物’,不一直是它的主要的消遣方式和受邀的成就吗?”见《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页。
[8] 现代中国历史中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是知识分子自我表述塑造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构性的关系和表述性的关系会呈现不同的分裂和趋合状态,大体说来,抗战时期是两者关系最为接近的时期。
[9] 不少学生移动演剧队如北平学生移动剧团、马可所在的抗敌演剧第十队的部分成员,以及上海救亡演剧队的部分成员等,在移动演剧的过程中,最后都到达了陕北和其它抗日根据地。
[10]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河南信阳期间,由于团员出入频繁,队内一度缺乏人员,曾遣姚时晓专门赴武汉招新团员,但姚空跑了一趟,据说:“政治部把所有的戏剧人才及爱好戏剧的人都搜罗殆尽了,十队演剧队每队三十人,假如早来一星期赶到他们没有编好队之前也许还有办法。”见北平学生移动剧团1938年8月10日的日记,此据严平《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67页。
[11] 参加这一笔谈的有阳翰笙、唐纳、徐公美、殷扬、王平陵、西芩、王家齐、李春舫、张庚、谷剑尘、尤兢、姚克、袁牧之、余上沅、姚时晓、戴涯、阿英、张鸣琦、陈治策、江菊林、郑伯奇、佟晶心、白杨、许幸之、章泯、凌鹤、陈樾山、常任侠、应云卫、易蕾、沙鸥、梦迴、赵慧深、蓝洋、胡萍、唐槐秋。
[12] 《1937年中国戏剧运动之展望》,《戏剧时代》,第一卷第1期,1937年5月16日。
[13] 夏衍语,见《移动演剧座谈会》,载《光明》第三卷第3期,1937年7月。
[14] 陈波儿是该团团长,曾于1937年初在绥远百灵庙露天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据周慧玲的考证,此次演出使《放》剧“成为第一部采取街头剧方式演出的话剧,摆脱了话剧在西式‘画框式舞台’(proscenium stage)上表演的惯例,为日后抗战话剧运动中的移动剧场概念铺路”。见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视觉政治 1910-1945》,麦田出版,2004年版,第214-215页。
[15]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于1931年1月,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广州、南京、杭州、南通、天津、太原、济南、青岛、成都、归绥等地设立了分盟或小组。
[16]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17]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1931年9月通过,原载《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1931年10月23日。
[18] “蓝衣剧团”是“剧联”组织的工人业余剧团的统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的蓝衣剧团有二十多个,其中以浦青剧社力量最为雄厚。陈鲤庭曾到这个剧社作指导,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在这期间构思写出,而由朱铭仙、王为一以该团名义演出(1932年)。“蓝衣剧团”的剧目多与工人生活直接相关,且具战斗性。如《活路》、《黄浦江边》、《梅雨》、《血衣》、《工场夜景》、《回声》(即于伶的《梅世均之死》)、《别的苦女人》(姚时晓)、《没有牌子的工人》(陈明中)、《工人之家》(崔嵬)等。这些剧本,“由于演员对剧中所描写的生活熟悉,体会自深,还常用上海本地语言,夹杂着俚语、土话,演来格外真挚动人,深受工人群众欢迎。”见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第134页。
[19] 周钢鸣:《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生活知识》“国防戏剧特辑”,1936年2月。
[20] 洪深是这一创作方式的积极实践者之一,他执笔的独幕剧《走私》和独幕喜剧《咸鱼主义》的合作者分别是沈起予、何家槐及于伶、沈起予、凌鹤、章泯和张庚。他还是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的合作者,也参与了凌鹤执笔的独幕剧《洋白糖》、章泯执笔的三幕剧《我们的故乡》(夏衍提供故事梗概)的讨论。洪深也指出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得失:“这个办法在目前需要用戏剧形式去迅速放映现实的时候,确实是得用的。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它的缺点,它最容易犯着一般剧本的毛病,就是人物描写不够深刻,而写出来的也流于公式主义、口号标语化。”见洪深:《走私·自序》,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版。
[21] 四十年代剧社主要由金山、王莹、辛汉文和王献斋、刘斐章、梅熹等影剧界人士组成,洪深、欧阳予倩、应云卫、史东山、孙师毅、司徒慧敏、凌鹤和于伶任导演团委员,它在1936年11月间演出的夏衍的《赛金花》是国防戏剧的名剧。1937年4月,在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业余实验集团,是继中旅之后第二个具一定规模的职业剧团。由应云卫、陈鲤庭、赵丹、章泯和徐韬组成剧团理事会,编导、演员、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都集一时之萃。剧团受中共党组织领导,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主张。演出了《武则天》、《金田村》和《原野》等名剧。
[22] 中国旅行剧团于1933年11月由唐槐秋和戴崖等六人在上海成立,抱定“以剧养剧”“演剧巡行国内各地”的宗旨,首先在南京和北平等地初露头角,继而到天津、开封、郑州、石家庄等地巡回演出,后又于1936年4月回上海,参与到上海的大剧场演出中。关于中旅的发展历史,可参看洪忠煌:《话剧殉道者――中国旅行剧团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 阿英:《上海各话剧集团春季联合公演文献辑要》,《戏剧时代》第一卷第1期,1937年5月。
[24] 熊佛西1932年初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聘,到河北定县从事农村大众戏剧的研究和实践。熊佛西之农村大众戏剧实验,在想法上不离晏阳初“以文艺救愚,以生计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民众教育救私”,以医治中华民族“愚穷弱私”的痼疾的“平教运动”宗旨,他认为戏剧的大众化就是“农民化”,而农民的生活太低,因此,首先是要“向上”提高的问题,而不是“向左或向右”的问题。陈治策、杨村彬和张鸣琦等北京艺专戏剧系的毕业生都先后随熊至定县工作,他们在演出组织和形式,剧目的创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1936年出版的《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正中书局,1937年4月初版)是熊佛西定县农村戏剧大众化实验的详细总结。
[25] 《创刊词》,《抗战戏剧》创刊号,1937年11月16日。
[26] 田汉:《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戏剧春秋》第一卷第4期,1942年4月。
[27] 阳翰笙在1941年7月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所作的《戏剧的新任务》的报告中也引用了这组数字。此处转引自田汉:《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戏剧春秋》第一卷第4期,1942年4月)和《关于当前剧运的考察》(载《半月文萃》,第二卷第3期,1943年10月1日)。田汉没有指出统计的具体日期,据推算,应为1941年前的数字。
[28] 吴之月:《关于目前演剧运动》,载《戏剧春秋》第一卷第6期,1942年4月出版。
[29] 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的中国戏剧概况》(1946年),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3-154页。
[30] 此为原表统计者提供的总数,与表中提供的分项啊护具合计数略有出入。需指出的是,相比于田汉提供的2500-3000个的数字,这一数字少了将近一半,但国立编译馆的数字明确限定在“话剧团体”,而田汉的数字则应该包括了各剧种的“演剧团体”。
[31] 此表引自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的中国戏剧概况》(1946年),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2-153页。
[32] 同上,第153页。
[33] 河南巡回话剧第三队后被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改编为抗敌演剧第十队。马可在1939年8月底抗敌演剧十队受一战区阎锡山当局迫害后离队,辗转至延安。
[34] 马可:《伏牛山下:河南省巡回话剧第三队工作记》,原载《抗战戏剧》第二卷第1期,1938年5月出版。此处转引自《黄河入海流:抗敌演剧第十队史料》,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非正式出版物),1992年10月版。
[35] 此表原载《抗敌戏剧》第二卷第2期,1939年4月20日出版。原表中剧本名称未加书名号,此处尊重原表格式。
[36] 《最近全省戏剧团体调查(三)》,载《抗敌戏剧》第二卷第2期,1939年4月20日出版。
[37] 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抗战戏剧》创刊号,1937年11月16日。
[38] 三幕剧《卢沟桥》剧本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王震之、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时晓、舒非(袁文殊)等17人参加写作,最后由夏衍、郑伯奇、张庚、孙师毅四人整理,导演团由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凌鹤、金山、宋之的等19人组成,上海南市的演出中,集中了上海各剧团和电影公司的近百名演员和舞台工作者。以卢沟桥为题材的剧作还有田汉的《卢沟桥》、张季纯的《血洒卢沟桥》和陈白尘的《卢沟桥之战》等。
[39] 该表主要依据田汉《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原载《戏剧春秋》第一卷第6期、第二卷第2期、第二卷第3期,1942年4、7、9月出版)、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10月版)、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204页)、邱冬媛《抗战时期的抗敌演剧队之研究》(载《复兴岗学报》,第78期,2003年)编制,并结合了《抗战戏剧》、《戏剧岗位》等刊物的相关材料。
[40] 茅盾曾为该队剧本集《大众抗敌剧丛》写过书评。见《文艺阵地》,第一卷第1期,1938年4月16日出版。
[41] 吴若、贾亦棣著《中国话剧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5年版)的说法与田汉、洪深及各家不同,它认为第九队也已建成:“队长唐槐秋,由中国旅行剧团改编而成,内有演员姜南、唐若青等,曾一路由上海演剧至武汉。” (此处中旅演员“姜南”疑为“姜明”所误)但未注明出处,此说法似不确,按洪忠煌的说法,中旅在上海救亡演剧队组成前即已在在战火中带着演出设备离开了战火中的上海。
[42] 详参洪深:《我们是这样战斗过来》,载《戏剧春秋》第二卷第3期,1942年9月10日出版。
[43] 田汉:《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军委会政治部的范围》,载《戏剧春秋》第一卷第6期,1942年4月出版。
[44] 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10月版,第6页。
[45] 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演剧团体有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二队、三、四队合编而成的抗敌剧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抗战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中国旅行剧团等。
[46] 此据田汉《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原载《戏剧春秋》第一卷第六期、第二卷第二期、第二卷第三期,1942年4、7、9月出版),在这份作为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工作负责人写的报告中,田汉尤其对第三厅负责组织的抗敌演剧队的活动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可惜田汉并没有最终完成这一报告,而只是记述了第一、三、四队的活动情况。另参考了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相关档案,见《军委会政治部所属工作团队一览表》,《军委会政治部所属宣传团队划归各战区政治部一览表》,分别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19-120和124-125页。相关亲历者的回忆和介绍性第一手资料,也可参看吕复、赵明《演剧九队十一年》、舒模《演剧队的生活回忆》(此二文载《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及田稼《试述演剧队的发展经过及其特点》(载《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等。
[47]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48] 该团原由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师生组成,成立于1935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以旅行全国宣传总理遗教,并以旅行生活为教育中心”,迹遍东西南北十三个省,行程三万余里。抗战全面爆发时在绥远前线,随即参加抗战宣传,由宁夏、甘肃而到武汉。详参《郭沫若关于收编新安旅行团办法的签呈》(1939年1月6日)、《新安旅行团从长沙到桂林的工作报告》(1939年11月)、《新安旅行团到桂林后的工作报告》(1940年3月27日)等,收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49] 整编的具体情况是:撤销原抗剧队第四、六、七、十队和抗宣队第二、三、四队。原抗剧第三队改编为剧宣二队,在二战区山西工作,1945年1月,部分队员离开太原转移到北平。原抗剧第七队改编为剧宣三队,在第三战区工作。原抗剧第一队改编为剧宣四队,在桂南、广东一带活动,参加了长沙会演、西南第一届戏剧展,1944年黔桂大撤退后,辗转于贵阳、安顺一带,直至抗战胜利。原抗剧第九队改编为剧宣五队,从五战区辗转至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各地,并曾随远征军到缅甸演出。原抗剧第八队改编为剧宣六队,42年调往湖北恩施后,转为剧场演出,后深入四川内地,直到抗战胜利。原抗宣一队改为剧宣七队,在以韶关为基点的粤西、粤北和桂南等地活动,也参加了第一届西南剧展,坚持至抗战胜利。原抗剧第二队改编为剧宣八队,在湘北和赣北前线演出,参加西南剧展后,转入四战区,与剧宣四队、新中国剧社联合演出,后调往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原抗剧第五队改编为剧宣十队,在第十战区,主要从事剧场演出,后由江西转至浙江嘉兴。参看邱冬媛《抗战时期的抗敌演剧队之研究》,《复兴岗学报》,第78期,2003年。
[50] 多支演剧队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新中国建立后,原有演剧队的人员各自进入新政权下的演剧团体和文化单位就职。也有部分演剧队人员随国民党军队残部退至台湾。关于国民党军队及党政剧宣系统与台湾“剧运”的承续关系,可参看邵玉珍:《留住话剧历史的表演艺术家》,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
[51] 事见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版。以及阳翰笙《从第三厅到文工会》,收《阳翰笙选集》第五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版。
[52] 参见《军委会政治部关于组建随军抗敌剧团的训令》(1938年4月21日)、《郭沫若关于各师旅政训处设立随军抗敌剧团办法的签呈》(1938年6月6日),收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87-88页。
[53] 吴若、贾亦棣:《中国话剧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5年版,第147页。
[54] 中央团部于1940年春在重庆建立了“中央青年剧社”,拥有演职员60余人,颇具规模。首任社长为马彦祥,后由李清灿继任,熊佛西为最后一任社长。除在重庆和四川各地演出外,还巡演至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各省设立之青年剧社,则冠以各省之名,如“四川青年剧社”“江西青年剧社”“贵州青年剧社”等。
[55] 教育部巡回教育戏剧队成立于1938年5月,其目的是“谋戏剧教育之实施,抗战宣传之推进”,“自成一系统,且水准较高,成绩相当卓越。”而且“以戏剧之由教育部直接经营,尚属首创。”最初试办两队,后陆续增加至十余队之多。其中,第一队由向培良、朱之倬领导,在湖南活动;第二队由谷剑尘、曾鲁领导,历鄂、湘、赣、徽、浙、闽、粤七省,成绩最著;第三队由虞文、王勉之领导,在川、黔一带活动。另有一队为实验队,在重庆及西南地区活动。42年组成的第四队,队长为李朴园,在西北各省进行演出活动。以后陆续成立之各队,大致系一省一队。有关介绍可参看《戏剧岗位》第二卷2-3期(1941年1月),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10月版)及吴若、贾亦棣《中国话剧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5年版,第166-167页)。
[56]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原为成立于1935年10月的国立戏剧学校,抗战后一路巡演,迁至长沙,1938年2月由长沙迁至重庆,次年又由重庆迁至江安。1940年6月,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制由原来的三年改为5年,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戏剧教育体制。校长一职一直由余上沅担任,教务主任先后为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等人,洪深、章泯、陈鲤庭、马彦祥、陈白尘、焦菊隐、阎哲吾、张骏祥、贺孟斧、吴祖光、向培良、陈瘦竹、黄佐临、金韵之(丹尼)等人先后在该校任教。除了进行日常的戏剧教育外,剧专还经常组织移动演剧队,赴渝及学校周围各地演出。同时也组织战时戏剧短训班和战时戏剧运动辅导委员会,在各演出团体进行戏剧理论和技术的指导,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关于国立剧专在抗战时期的活动情况,可参看余上沅《抗战三年来的国立剧校》(《戏剧战线》,第一卷第10-11期合刊,1940年8月13日)。《剧专十四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也有大量关于抗战时期剧专演剧和教学的回忆。
[57] 国立剧校在1938年成立了战时戏剧辅导委员会,“予战时戏剧工作者以人力物力之帮助”,到1941年,“经本校之辅导者,不下千余目;工作范围已涉及工厂、兵营、学校、前线;各军师政治、戏剧宣传团队,及后方各省市民众教育团体;地域编辑川康江浙皖闽鲁晋冀察粤赣桂甘等省。”国立戏剧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览》,1941年12月。此处转引自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10月版,第16页。
[58] 剧校对此所作的解释是:“一般街头剧在开场演出之时,观众即有看戏观念,非演技十分纯熟,不易获得观众内心之反应作用。茶馆剧则力避演剧形式,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他茶客及观众之注意,并逐渐发展,以达其宣传值目的。屡经本校试验,均获相当效果。” 国立戏剧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览》,1941年12月。此处转引自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10月版,第17页。以下各演出形式出处同,不再另注,只标页码。
[59] “每逢纪念节日,举行化装游行,用锣鼓开道,扮演各种抗战事迹,或歌抗战词曲,同时配以大幅之抗战漫画,随行随解,并沿途散发印备之小传单小标语等等。本校曾在重庆、江安举行数次,收效极大。”上书第18页。
[60] “制备与宣传题材有关之各式彩灯,化装撑持,沿街游行,并分别在街头宽广之处,设表演站,纯用动作表情,从音乐节奏中表达剧情。”上书第18页。
[61] “利用民间杂技形式,如金钱板、说书、道情、卜卦、算命、卖药膏等等,改成抗战内容,于茶楼酒肆或广场中举行之。本校经常之茶馆讲演,街头宣传,每采用此种方式,极见成效。”第18页。
[62] “遇纪念日期举行仪式之后,将该纪念日之历史经过逐段演出,同时用扩音器加以解释,并加精短有力之讲演。本校《国父一生》及七七纪念日《卢沟桥》一剧,即均以此种方式演出,其宣传效果,更为深切。”上书第18页。
[63] 该校成立于1938年9月,第二年迁至成都郊区郫县,杨村彬任教务主任,教员及曾任教的有肖锡荃、刘江、陈治策、章泯、刘盛亚、周彦和陈白尘、张季纯、刘露等。除正规教学外,还附设一个演剧团体――表证剧团,对外演出并为学生提供观摩和实习演出的机会。学校还曾组织巡回宣传队,到邻县演出方言话剧和时事活报剧。学校在1941年春被解散。熊佛西介绍,他主持这个学校的目的是“去培养以戏剧与音乐为武器的民族战士,以戏剧与音乐为教育工具的大众导师。”参见熊佛西《适应抗建需要而成立的四川省立剧乐学校》,载《戏剧战线》,第一卷第10-11期合刊,1940年8月13日。
[64] 该团1937年7月15日在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黄敬直接指导下成立于北平,成员有荣高棠、张楠(张瑞珍)、张瑞芳、荒煤、姚时晓、杨易辰、程光烈、郝龙、方深、郭同震、方壁华、张昕等。剧团原名“农村服务宣传团”,后受邹韬奋文章《战地移动剧团》感发,决定把剧团改名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整个抗战时期以北平大学生命名的移动剧团也只有这一个”。后改名为“山东省教育厅战地移动剧团”。剧团大部分人员后来都转到了延安。《抗战戏剧》第一卷第4期在介绍该团的活动情况时提到,在从南京到济南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演过四十五场戏,得过六万三千七百七十个观众。我们在城镇里,在乡村里流动着,在很阔气的剧院里演过,也在不平的旷场上出演过,至若庙门的台堵,高一些的土堆,都曾做过我们很好的舞台,我们给军队演过戏,给民众演过戏,也各给机关的公务人员演过戏,在每次演出时,我们十六个团员,向例是全体动员的。宣传部门,分话剧,歌咏,大鼓小调,壁报,漫画,讲演通讯等。”(《北平学生移动剧团通讯》)也可参看王拓《从工作中体会出的经验和认识》(载《抗战戏剧》第二卷第2-3期合刊,1938年7月10日出版)和严平《1937:悲情与选择》《战争中的“小布尔乔亚”》(载《收获》2008年第4、第5期)。
[65] 曾在安徽合肥、巢县、芜湖、当涂、安庆一带演出,后到武汉。《抗战戏剧》第二卷第1期刊登的剧本《同心合力打东洋》的说明中提到了该团与大冶石灰窑工人剧团共同创作此剧的情况。
[66] 狂飙剧团即1938年春在河南南阳组成的济南中学生救亡工作团话剧队,演剧路线经湖北郧阳,沿汉水、汉中到四川绵阳,跋涉三千余里。参蒋尧瑾《在战斗中的狂飙剧团》,载《戏剧岗位》第二卷第2-3期合刊,1941年1月1日。
[67] 中旅在八一三后直接从上海到汉口,后又从汉口转到香港,然后从香港返回“孤岛”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后,又一度往返于沦陷区的津沪之间。参洪忠煌:《话剧殉道者——中国旅行剧团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8] 由上海电影界的著名演员组成,主要在重庆、成都一带活动,陈白尘曾是该团的负责人之一。
[69] 参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0页。
[70] 参洪忠煌《话剧殉道者——中国旅行剧团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47页。
[71] 参洪忠煌《话剧殉道者——中国旅行剧团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46页。
[72] 转引自尾崎秀树《大众文学》,徐萍飞、朱芳洲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注:此为作者未刊发手稿,请以发表版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8期)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