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
剧团总数 |
备考 |
河北 |
3 |
|
山东 |
11 |
|
山西 |
350 |
|
绥远 |
3 |
|
河南 |
34 |
|
江苏 |
54 |
|
安徽 |
28 |
|
陕西 |
33 |
|
湖南 |
38 |
|
湖北 |
57 |
|
浙江 |
40 |
|
福建 |
106 |
|
广东 |
54 |
|
江西 |
29 |
|
广西 |
36 |
|
四川 |
93 |
|
甘肃 |
17 |
|
宁夏 |
4 |
|
西康 |
8 |
|
西藏 |
2 |
|
新疆 |
2 |
|
县区 |
团体名称 |
主持人 |
演出次数 |
剧本名称 |
住址 |
永定县 |
永定县抗敌后援分会巡回宣传队 |
林天祥 |
25 |
夜之歌,烙痕,北中国之夜,张家店,上前线,良心与利禄,一颗炸弹,秋阳,炮火中,烽火血城,有力的出力,东北的一角,一把火,大家一条心,爸爸醒了,打鬼子去,最后一计,一二八之夜,放下你的鞭子 |
永定城内中心民校 |
东山县 |
东山县抗敌剧团 |
高连魁 陈洗缨 |
4 |
火焰,血祭九一八,最后一计,中国妇人,汉奸的子孙,夜之歌,撤退赵家庄 |
东山县县党部西厢 |
将乐县 |
将乐县抗敌分会七七剧团 |
周开庆 |
8 |
最后一计,亡国奴拉车,打杀汉奸,一个农夫,我们打冲锋,回家以后,死后觉悟,一个难民,血城,梁上君子,中国妇人,恶妇,误会与觉悟,游击队反攻,一个志愿兵,战地鸳鸯,张志高,打回老家去,抗战嘉冠,马百计,牺牲的代价,东北的一角,反正,盲哑恨,谁是仇敌 |
将乐县社训队 |
龙溪县 |
抗敌剧团 |
陈郑煊沈汇川黄德洵 |
2 |
塞上风云 |
龙溪抗敌后援分会 |
龙溪县 |
少年抗敌剧社 |
陈郑煊 |
29 |
炮火中,盲哑恨,小三子,血债,你是中国人,刽子手,血钱,最后一课,太阳旗下,厦门在流血,归来,金门除夕,牺牲难民曲,父子,东北的一角,拾金,中国孩子,游击队的母亲,孩子进行曲,给打击者以打击,古庙钟声,金门失守之夜,仇恨 |
龙溪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大众俱乐部 |
龙溪县 |
国防剧社 |
陈毓光 |
未详 |
死里求生,八百壮士,纪念会,中华民族子孙 |
略 |
连江县 |
抗敌剧团 |
林今生李旭初 |
未详 |
回家以后,不买膏药旗,打回东北去,中国妇人,流亡者之歌,死里求生,重逢,张家店,醉生梦死,最后一计,夜之歌,有力出力 |
连江抗敌后援分会 |
政和县 |
抗敌剧团 |
宋开宗韦淡明苏兆荣 |
7 |
打鬼子去,张家店,东北一角,一家人,文盲误,经城,送郎出征,出征别母,流浪者之歌,谁是仇敌 |
政和县政府 |
邵武县 |
抗敌剧团 |
林桓 |
15 |
日本的耻辱,萍秋的胜利,额外的同志,前夜,三叉口,黄家村,放下你的鞭子,大义灭亲 |
邵武县 |
诏安县 |
诏安抗敌后援分会宣传工作队 |
黄慕周 |
10 |
毒药,皇军的恩赐,大义灭亲,逃出了金门,好男要当兵,为富不义,兄弟从军,高压下,死亡线上,一颗炸弹,收复金门,中国妇人,儿女爱国,乞丐献金,是谁之咎,张家店,固西门,血债,一个游击队员,除奸团,过膑叻,罗店血战,自卫,秋阳,金山卫全集(潮音歌剧) |
诏安抗敌后援分会 |
诏安县 |
招安抗敌后援分会巡回宣传队 |
许槛明许茂章 |
未详 |
谁是仇敌,一颗炸弹,收复金门,中国妇人,儿女爱国,乞丐献金,当兵去,汉奸的下场,张家店,固西门,日寇的残暴,大义灭亲,为富不义,兄弟从军,高压下,自卫,好男要当兵,血债,血钱,捉汉奸,黄家村,回家以后 |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 |
诏安县 |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抗敌剧团 |
许以仁范方舟沈淮三 |
1 |
毒,烙痕,第三百零三个,渔家恨,顺民,谁要牺牲,血祭九一八,金山卫全集(潮音歌剧) |
诏安县抗敌后援分会 |
上杭县 |
警钟剧团 |
郭天锡郭在中 |
23 |
最后关头,烙痕,皇军的俘虏,打鬼子去,扫射,放下你的鞭子,一片爱国心,汉奸下场,厦门在流血,沦亡以后,壮丁,重逢,回家以后,一劈三日兵,来几个杀几个,北中国之夜,死里求生,父女,三江好,风雨金门,镜中人影,计杀,我们打冲锋,血债,大家一条心 |
上杭城内中街萃英小学校内 |
上杭县 |
课余剧社 |
蓝映奎 |
5 |
秋阳,马百计,守财奴的结果,投笔从军 |
上杭安乡 |
上杭县 |
先锋剧团 |
林福元 |
9 |
最后的胜利,保卫大福建(歌剧),张老头从军,汉奸末路,有力出力,打鬼子去 |
上杭城内天王寺 |
上杭县 |
业余戏剧社 |
江绣文 |
2 |
中国妇人,大义灭亲,镜中人影,锄奸 |
太忠庙 |
上杭县 |
龙文剧社 |
陈世和 |
1 |
东北一角,觉悟,汉奸的结果,壮丁 |
略 |
上杭县 |
巡回剧社 |
黎岳武 |
7 |
放下你的鞭子,烙痕,投笔从军,杀鬼子去,大汉奸 |
略 |
松溪县 |
松溪县立初级中学抗敌话剧团 |
魏应春 |
3 |
放下你的鞭子,凯旋,秋阳,东北一角 |
该县中学 |
队号 |
队长和主要队员 |
所经路线 |
演出主要剧目 |
经历概况 |
其它 |
第一队 |
队长:宋之的、马彦祥 队员:郑伯奇、崔嵬、丁里、王震之、贺绿汀、塞克、周伯勋、欧阳山尊、王苹、叶子、王语杞、刘白羽等 |
上海-南京-武汉-郑州-开封-洛阳-潼关-临汾-西安-西北 |
多幕剧:《上海战争》《八百壮士》 独幕剧:《血祭九一八》《顺民》《旧关之战》《古城的怒吼》 |
自上海经南京到郑州,与第五队会合演出,后又经开封、洛阳、西安到汉中,一部分队员由王震之、崔嵬带领一度在山西临汾活动,后到达延安参加“鲁艺”;另一部分由宋之的带领从西北转入大后方。 |
一、二队主要由原四十年代剧社成员组成 |
第二队 |
队长:洪深 副队长:金山 田方 队员:张季纯、冼星海(音乐)、黄治(灯光、摄影)、田烈、贺路、邹雷、金子兼、白露、王莹、欧阳红樱、熊塞声、颜一烟(秘书)等 |
上海-南京-徐州开封-洛阳-武汉(洪队)安陆-随县-枣阳-襄樊(金队) 宋埠-桂林-香港-南洋 |
《“九一八”以来》(独幕象征剧)《卢沟桥》(改编独幕剧)《日军暴行》《在东北》《放下你的鞭子》《米》《飞将军》《渡黄河》(独幕讽刺剧,二队集体创作,颜一烟执笔) |
该队由水路退出上海,沿途演剧,至南京,再沿津浦路北上,经徐州、郑州到武汉。后分由洪深、金山各领一队,洪队经孝感至安陆、随县一带活动。军委会政治部成立,洪氏归汉参加第三厅工作,其所属队员编入政治部直属抗演队一、二队。金队则在长江北岸五战区尤其是大别山一带活动,后归汉,由粤汉路南下赴港,在南洋各地演出。 |
|
第三队 |
队长:郑君里、徐韬 队员:魏曼青、刘群、王为一、沙蒙、顾而已、吕班、俞佩珊、舒非、赵丹、伊明、叶露茜、朱今明、金乃华、苏丹、海涛、田蔚等 |
上海-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三四队合并) 芜湖-安庆-九江-武汉 |
《同心合力打东洋》《上前线》《壮丁》《武汉之春》《当扶子去》《荣誉大队》 |
两队先后离沪,路线皆取京沪线。9月4日,四队由沪出发,至苏州与三队会合,后赴无锡工作约一月,乃出发常州。到南京后,两队合编为政训处抗敌剧团,开赴芜湖、安庆、九江工作,直至武汉。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编队时,三、四两队遂为抗剧一、二队的基干。其中原属业余剧团团员的赵丹、王为一等,离沪先后到武汉后,恢复了该团,后经四川至新疆,曾在新疆被拘禁。 |
第三、四队总队长为应云卫,成员原属上海业余实验剧团。 |
第四队 |
队长:陈鲤庭 瞿白音 队员:赵明、魏鹤龄、陶金、吕复、汪洋、舒强、张客、严恭、吴晓邦、赵慧深、李琳(孙维世)、吴衡、英茵、吴湄等 |
||||
第五队 |
队长:左明 队员:艾叶、艾林、仉平、宗由等 |
上海-南京-开封-西安-三原 |
《王八蛋才逃》《六年后的九一八》《到明天》《梦游北平》(收左明剧本集《到明天》) |
9月初离沪,经南京、蚌埠、郑州等地到西安,队长左明为陕西人,“乡情熟习,收效更易”。后大部分队员进入抗日根据地。 |
原为上海先锋演剧队 |
第六队 |
队长:李实 |
上海-嘉兴-吴兴-湖州 |
有把握演出的只是《放下你的鞭子》一幕群众剧 |
8月27日自上海出发,28日在敌机的轰炸下来到嘉兴。与嘉兴抗敌后援会部分队员一起,下乡演出,在新丰、凤桥、石佛寺一带工作。9月6日返嘉,在城厢指导小学音乐教师,播音等。9日步行去吴兴,路过双桥、王江泾,又工作了几天,“九一八”之前赶到了湖州。参加湖州城厢九一八宣传工作,与当地宣传工作团团员一起,赴荻港,埭溪,菱湖,双林,乌镇,南浔,织里等乡镇。10月因战事影响解散返沪。 |
|
第七队 |
队长:丁洋 |
上海-青浦 |
|
9月初离沪,于青浦转进时解散。 |
|
第八队 |
队长:刘斐章 队员:石联星、王逸、许秉铎、许之乔、朱琳 |
上海-南京-巢县-庐江-桐城-潜山-太湖-武汉 |
经常上演的十几个剧本中,效果最好的是《三江好》《死亡线上》《来几个杀几个》《打东洋》《汉奸之家》《捉拿汉奸》等。[40] |
该队一部分队员于八月下旬由上海抵南京,因缺乏领导,一时陷入困顿之中。后队长刘斐章归队,补充阵容,从南京出发,到芜湖,与平津流亡同学会会合,到了淮南煤矿参加宣传工作。离开淮南后,到皖北,辗转至武汉,后编为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八队。 |
|
第九队 |
上海编队时原拟以中国旅行剧团或上海影人剧团组队,因两团已先期离沪,未能顺利组建。[41] |
||||
第十队 |
队长:辛汉文、王惕予
|
留沪工作 |
|
该队留沪工作,在上海成为孤岛后,配合留沪各剧团,在上海进行救亡演剧。后辛汉文到武汉,参加第三厅的工作。 |
该队前身为上海的春秋剧社 |
第十一队 |
队长:侯枫
|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安庆-舒城-武汉 |
《往哪里逃?》《再上前线》《陈家行之战》 |
该队最初在上海作难民教育工作,后到苏州慰劳伤兵。由丹阳、溧阳至南京,西迁时继八队入芜湖,演街头剧,并到安庆。后至舒城与刘保罗合作演剧,并辗转到武汉,被编为抗敌演剧队第四队。 |
组员由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战时演剧队组成 |
第十二队 |
队长:尤兢(于伶),凌鹤
|
留沪 |
《血城》《宝山城》 |
上海失陷前,在各难民所演出。后在尤兢带领下进行孤岛剧运。凌鹤则至武汉参加第三厅工作。 |
|
第十三队 |
队长:陈铿然
|
上海-潮州 |
|
抗战开始,由水道赴潮州。解散后,部分队员致力于孤岛剧运。 |
由原雷电剧队所组成 |
队号 |
队长及成员组成 |
核定队员人数和派遣时间 |
活动概况 |
其它说明 |
第一队 |
队长:徐韬,副队长:魏曼青 |
25人,1938年10月 |
在广东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四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大冶、金牛、咸宁、长沙、湘潭、长沙、平江、衡阳、曲江、翁源、兰浦、梅坑、三华、南龙、潮安、兴宁、五华、揭阳、梅县、老隆、惠阳、龙川、曲江、衡阳、桂林、柳州、宾阳、上林、武鸣、高峰坳、忻城、柳州、南宁、心墟、大塘、柳州、桂林、曲江、耒阳、长沙、柳州、靖西、龙州 |
第一、二抗剧队由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三、四队合并后改编 |
第二队 |
队长:郑君里,副队长:吕复 |
30人,1938年11月 |
在江西、湖南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九战区。 |
|
第三队 |
队长:徐世津,副队长:王负图,原为武汉拓荒剧社 |
28人,1938年9月 |
在山西地区活动,后被分配至第二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襄樊、武汉、漯河、许昌、郑州、潼关、西安、洛川、圪针滩、吉县、大宁、隰县、灵石、永和、兴集、潼关、灵宝、陕州、渑池、垣曲、阳城、高平、长治、太岳山、晋东南、渑池、洛阳、义马常村、吉县、兴集、秋林 |
|
第四队 |
队长:侯枫、翁村、许智 |
28人,1938年10月 |
在湖北等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五战区。工作经过地点:武汉、新堤、湘阴、长沙、沙市、当阳、宜昌、龙泉铺、双莲寺、荆门、宜昌、钟祥、官桥、荆门、石桥驿、樊城、张家湾、双沟、戚家集、枣阳、万福店、樊城、茨河、河口、均县、老河口、石花街、老河口、唐河、泌阳、樊城 |
由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一队改编 |
第五队 |
队长:王梦生 |
28人,1938年9月 |
在安徽、江西等地区活动,后配属至第三战区。 |
原为在汉口演文明戏的团体 |
第六队 |
队长:陆万美 |
26人,1938年9月 |
在湖北宋埠工作,后经安徽、山东进入解放区。 |
成员主要为来自四川及华北的学生 |
第七队 |
队长:洗群、罗毅之 |
23人。1938年9月 |
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后配属第三战区。 |
原为武汉友联剧社 |
第八队 |
队长:刘斐章 |
30人,1938年8月 |
分配至湖北、湖南等地工作,后配属第六战区。 |
为原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八队改编 |
第九队 |
队长:徐桑楚 |
25人,1938年11月 |
分配在广西等地区活动。 |
原系武汉、长沙两地歌咏队,多数为中学学生 |
第十队 |
队长:姚肇平 |
29 |
参加昙华林集训后即回河南,后配属第一战区工作。 |
原为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话剧第三队,成员多数为河南大学及开封各中学的学生。 |
与抗剧队同时组织的,还有四个抗敌宣传队(简称“抗宣队”)。它们除进行口头、文字宣传外,也演出小型文艺节目。抗宣一队队长吴荻舟,该队先随第三厅活动,后辗转于广西一带;二队队长何惧,主要在三战区江西、浙江一带活动;三队队长郑含华,在五战区活动;四队队长卢明德,在第十战区活动。一队在1941年改编为剧宣七队,其余三队在1940年前后解散。[47]与抗敌演剧队不同,“抗宣队”属第三厅第五处(宣传处)主管(抗敌演剧队属主管戏剧和艺术的第六处领导),在建制上,“抗宣队”非常整齐,都是20人,而且统一在1938年9月1日派出。从管理规程、组织关系等方面看,“抗宣队”的管理也明显比“抗敌演剧队”要严格。“抗宣队”设有戏剧组、歌咏组、美术组、文字组和调查组。除“抗宣队”外,第三厅还组建了三个电影放映队(一队队长林斐,工作点在衡阳;二队队长欧阳济修,三队队长彭介人,后两队工作地点都在桂林),电影放映第一、二队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演剧队,分别达到32人之多。第三厅还收编了新安旅行剧团[48](团员45人,驻桂林)和孩子剧团(核定人数60人,驻重庆)。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对其所属的演剧队和宣传队进行整编,1941年1月,宣布撤销四个演剧队和三个宣传队的编制,对剩下的演剧队和宣传队予以重组改编[49],改编后统一称为“抗敌演剧宣传队”(简称“剧宣队”)。这些演剧队大多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之后去掉“抗敌”二字,称为演剧某队,顺序不变。但由于抗战后国共内战即起,各演剧队也多为左翼人士主导,所以,各演剧队已很难有多少实际的活动,随之也逐渐名存实亡了。[50]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抗敌演剧队的组成,既是战争总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抗战政治具体结构发展变化的结果。战争的严峻局势下,上海救亡演剧队式的相对自由和松散的组织方式终被抛弃,而代之以军政当局直接“插手”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剧人由于不愿“入朝”而退出了抗战演剧团体(如赵丹等在上海救亡演剧第三·四队改编为军委会所属的“抗敌剧团”时,就因为不愿“入朝”而挂冠而去),当然不愿“入朝”的人并不都是因为在政治认同上有问题,有的很可能是因为不能接受这种“半军事化”式的管理方式或“军人”的身份而选择离开。毕竟在当时在政治氛围下,抗战救国是所有政治认同中压倒性的力量。但反过来也说明,在抗战救国这个主导性的政治认同下,还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其主要的结构性存在当然是国共的政治和军事联合。郭沫若曾说到他在收到陈诚邀请,要求他加盟政治部组建第三厅时,曾长时期犹豫,认为“在朝也是抗战,在野也是抗战,何必要来当你个第三厅厅长!”最后虽然上任,但其背后显然还有更复杂的政治追求。[51]正是因为这种结构性的既“合作”又有“分裂”趋势,既有一个笼罩性的政治认同,又有不同的力量拉扯的政治态势的存在,才使演剧队的组成成为可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日常活动和最终的去向。
“入朝”式的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另一个影响。我们从各个演剧队的人员构成上可以看出,相比于前期的救亡演剧对,抗敌演剧队的队员普遍更年轻,前期那些社会和艺术声望较高的“文化人”此时陆续进入了都市,进入了各种管理“机关”,更年轻的、艺术经验相对较少的一批艺术工作者、戏剧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成为了剧队的骨干,也成为了此后流动演剧队的主导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