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张弦15岁,正值青春年少。对于这一代青年人来说,“天空是那样晴朗,阳光是那样明丽,理想是那样美好,心灵是那样纯净,前途是那样广阔……”[ 张弦:《关于《〈青春万岁〉改编的一封信》,《电影新作》1983年第1期。参阅《张弦研究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然而1958年,初出茅庐的张弦,就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被划为“右派”,[ 张弦:《苦恼...
查看详情
摘要:1961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奉毛泽东之命集体编写了一本古典文学选本《不怕鬼的故事》,此书的编辑和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在60年代影响极大。参与编写此书的有文学所众多知名学者,如何其芳、钱锺书、陈友琴、王伯祥、余冠英等,作为一本古典文学选本,该书在当年的政治运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关于此事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本文中,笔者...
[摘要] 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通过对日本婚姻类民间故事文本的深入研究,深刻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决定婚姻的诸形式、婚前难题考验和婚姻习俗。关敬吾把民间故事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其体现的婚姻习俗,超越柳田国男的日本民间故事母题研究思想,建构了他的民间故事理论体系。他的日本婚姻类民间故事与婚姻习俗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日本民间故事研究领域和方法,对日本民间文学研究做出了重...
查看详情2016年,我入职文学所的时候,樊发稼先生早已经退休了,只在一次会议上远远地见过他一面,笑容温暖而谦和。 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到2020年12月辞世,樊发稼先生的文学生涯持续了60多个春秋。这60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中,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今年夏天,我拜访了樊发稼先生的家人,读了他留下的...
查看详情回望20世纪80年代,张弦以一系列爱情小说斐声文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1957年创作《青春锈》(1980年发表时改名为《苦恼的青春》)起,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爱情”。新时期伊始的1979~1982年,他又连续创作发表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79)《未亡人》(1980)《挣不断的红丝线》(1981)《银杏树》(1981)《回黄转绿》(1982)等[ 本文所引张弦作品,若无另注,皆出自...
查看详情
摘要:蒋勋1977年发表于《夏潮》杂志的新诗《写给故乡》,经李双泽改编后,成为20世纪70年代台湾传唱一时的新民歌佳作《少年中国》。从诗到歌的转化,体现了李双泽通过音乐、绘画和文学写作对时代所需文化意识和青年自我的探索。《夏潮》杂志推动的新诗建设与“唱自己的歌”运动,承载了关怀现实、连接大众的文化思潮之意涵与价值。关键词:《夏潮》杂志;“唱自己的歌”运动;李双泽 20世纪70年...
学人小传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61年至196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1958年起任教于青海师范学院(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等。1983年调回北师大任教。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摘要:当代知名作家欧阳黔森的新著《黔村行记》,以创新性的行记文体,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重大历史决策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代成果予以真实记录,勾画出一幅呈现新时代山乡巨变、描摹贵州乡村振兴时代史诗的文学图谱。在文体层面,《黔村行记》带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特征,具有对地方志书写传统作传承赓续与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作历史与现实融合的中国叙事,是新时代话语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在现...
查看详情如何做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主旋律戏剧创作曾经遇到的问题。近年来,经过戏剧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主旋律戏剧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笔者认为,近年来的主旋律戏剧佳作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以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比如话剧《共产党宣言》《三湾,那一夜》《前哨》等。 话剧《共产党宣言》能够获得观众喜欢,就在于...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大多存在重大修订,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尽管现当代离我们如此之近,但一些版本资料已经进入到一个说不清楚的阶段。同时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修改本大多采用“忽略不计”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围绕曹禺《日出》“戏剧二版”的诸多疑问的讨论,力图展现诸修订版本生成过程背后隐含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出版机构以及文化组织结构的变动,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