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思考孔子诗教的文化内涵,对于新礼乐文化的建构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孔子的诗教,是在周代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重建礼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文化生命的自觉。在发生学的层面,孔子的诗教扭转了周代诗教的外在规范,转而诉诸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启导,建构了新的文化机制。作为一种生命对话的方式,孔子的诗教表现出伦理取向和审美取向的张力:一方...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文学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文学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逐步边缘化、小众化和圈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不断激发文学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局面下,文学依靠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一场自我更新,政府主导的文学精神重建和民间的文学生活方式养成共同组成了当下复杂的文学生态系统。
我国始终将文学放在崇高...
01 “她经济”与“她题材”
在国内,随着女性在消费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女性题材或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影视剧开始逐渐成为文化工业的主流产品,催生了大量“女性向IP”的出现。根据《2020IP剧年度盘点&趋势信号》,2020年全年播出的IP剧数量占上新剧总量的70%,而“女性题材作品从数量来说算是具有绝对优势”[2]。人称“中国IP第一人...
[摘要]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一般被认为是音乐立场上的对手,而尼采曾不顾瓦格纳的反对,在瓦格纳面前褒扬勃拉姆斯的音乐。其时,尼采尽管仍未完全放弃对瓦格纳复兴酒神音乐的希望,但已意识到瓦格纳音乐所存在的缺陷和危险,从而很可能试图结合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不同音乐倾向,对勃拉姆斯有着类似于对音乐中的日神精神的期待,以勃拉姆斯来补充瓦格纳。但在抱有这一音乐理想的同时,尼采对瓦格...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郎樱结合多年的史诗调查经验、扎实的突厥—蒙古史诗功底和史诗理论方法,对突厥—蒙古史诗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她的突厥—蒙古史诗比较研究思想主要体现于母题文化内涵和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当中。尤其是她的突厥—蒙古史诗母题深层文化内涵的探讨推进了前人的研究,不仅为突厥—蒙古史诗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对中国史诗研究具有一定的...
查看详情[摘 要] 目的论是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及其归宿的一种学说,与文学形式研究具有潜在而深刻的关联,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的民间童话研究就以目的论思想为出发点。这种目的论不是指研究者研究民间童话的目的是什么,而是指研究者需要以民间童话自身的目的为目的,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直观民间童话自身的内在目的并促成这种内在目的的完满实现,至少需要分析民...
查看详情摘要:所有幻想故事都可以用有限的结构模式来归纳,但是,故事的无穷魅力并不在于结构的轮廓,而在于构件与构件之间的铆合技巧、任务过程的障碍设置,以及每一处转折的出题方式和解题方式。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寻梦环游记》讲述主人公往返于“生灵世界”和“亡灵世界”的冒险故事,编剧使用了“诅咒”和“祝福”两套穿越标准,生人受到诅咒将穿越...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述学文体的创构与学术思想的创造是同步展开的。当代人文学者摒弃了中国悠久的“尊体”传统与以“鲁迅风”为代表的五四文脉,迷信于逻辑的、科学的方法论,述学文体“新变”之“讹势”造成诸多理论、思想的“失语”。作为未来述学文体之预流,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时代问题,“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创构充分汲取了刘勰《文心雕龙》以“通变”“定势”为代表的文体思想之精髓,力...
查看详情关键词:张瑞芳;“四大名旦”;左翼戏剧;民众形象 摘 要:对于民众之“美”的呈现,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左翼戏剧中的一大难题。民众的角色定位和舞台形象是通过“明星”来具体落实的,由此,“明星”构成了考察这一问题时的重点。在抗战话剧“四大名旦”中,张瑞芳被称为“北国女儿”,暗示着她是自20世纪30年代上海起流行的好莱坞式审美之外的另一种“明星”类型。张瑞芳“美丽而...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尼采对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批评,并不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混淆了叔本华和康德。实际上,尼采区分了叔本华和康德,区分的关键在于非个体性和普遍有效性。叔本华出于摆脱意志奴役的个人利害利用了审美无利害观念,因而没有遵循康德对非个体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强调。尼采尽管区分了叔本华和康德,但在他看来,二者都将非个体性、普遍有效性与无利害紧密捆绑在一起,且都在审美状态中突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