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 古代文学
风流与日常——重斟李杜之争及其垂范意义

    

一、日月或双星 

    

  四川江油建有李白纪念馆,馆中有杜甫堂,堂前有联:“谪仙诗圣自古日月联璧,巴蜀中原而今风雨同舟。下联正切李白故里2008年遭受震灾,河南人民不远万里前来援建,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人文与社会,均得兼顾。因为李白和杜甫有异有同,而难辨日月,宋人王巩《闻见近录》即称李杜,自昔齐名者也”,以致公认李杜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这里的诗歌史,首先指向盛唐,即元人贝琼所称诗盛于唐,尚矣;盛唐之诗,称李太白、杜少陵而止”,其次涵盖全唐,即唐人黄滔所称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最后面向全部诗歌史,即宋人严羽所称:“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由盛唐、全唐乃至全部诗歌史,李杜皆为齐名并尊。 

    

  李杜之所以能够华岳干天,沧溟无际,称首于盛唐、有唐乃至中国诗歌史,达到冠绝万世、后代难以超越的高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站在大唐文明和盛唐诗坛的平台之上,融会前代和当代诗歌的成就,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笔墨擅场,开出极富独创性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则是历代诗歌评论者延续未断的诗学建构的结果,离李杜所在八世纪诗坛的实况早已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其中,日月联璧这样的建构性话语,较近的灵感当源自影响很大的闻一多《杜甫》一文,文中形容李杜初次相会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不过闻一多接下来的描述是:“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日、月、五星均可称”,日月只是李白式的比喻,两曜才是杜甫式的比拟,因此双子星座更能准确表述诗史的实际。至于双星或两曜如何从齐名并尊,转为比光较芒,以致引发李杜之争,乃中国诗歌史上由来已久的公案,足以与唐宋诗之争相提并论,值得重斟其是非曲直及其垂范意义。 

    

  追溯起来,明代诗歌评论家胡应麟《诗薮》曾云:“李、杜之称,当出身后,未必生前。但是中唐时期的元稹却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其所言时人”,恐未必为李杜身后之中唐人。而元稹好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轩轾李杜优劣,:“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如果说元和八年(81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始称李杜彼此差肩,终则抑李扬杜,尚属尊题之需要,那么,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轩轾优劣,则绝非仅仅意在附和好友的见解,而是有通盘考量的诗歌史建构之意图。随后,韩愈在《调张籍》中声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一向并尊李杜,其诗中也每每李杜并称,从《旧唐书》以来,魏泰、张戒、元好问、方世举等人,皆以为韩愈隐然针对元、白而并尊李、杜,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吴庚舜《李白三论》云:“千百年来不少论著认为韩愈《调张籍》……是针对元、白的。这实际是既不了解元、白,也不了解韩愈所致。因为元、白和韩愈一样都是并尊李、杜的,而且元稹是现存唐人文献中并尊李、杜的第一人。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写的《代曲江老人百韵》中咏盛唐文学已做出李杜诗篇敌的论断。惟谢思炜《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作年质疑》(《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根据诗体、题材、用语等证据,认为《代曲江老人百韵》原注年十六时作”(时在贞元十年)之说,很可能是作者元稹本人提供的不可靠之词,此诗写作时间应在元和五年(810)之后。这一判断更符合李杜并称过程的发展实际。 

    

  宋元以降,李杜优劣之争,逐渐降级为异同之辨,酿为诗歌史上历久未衰的一大公案,前贤颇多探讨,而诗宗盛唐的明人于此最为热衷,如张含编有《李杜诗选》(杨慎等评点),顾明亦编有《李杜诗选》(史秉直评释),李廷机、池显方、屈大均也都编有《李杜诗选》,朱权有《李杜诗抄》,刘世教有《合刻李杜分体全集》,万虞恺、许自昌皆有《李杜诗集》,赖进德、高节成皆有《李杜诗解》,林兆珂有《李杜诗钞述注》,王象春有《李杜诗评》,沈寅、朱崑有《李杜诗直解》,梅鼎祚有《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屠隆集评)和《李杜约选》,李延大有《李杜诗意》,萧思伦有《李杜诗正声》,陈懋仁有《李杜志林》,黄淳有《李杜或问》,伊乘有《李杜诗句图》,胡震亨有《李杜诗通》,可见,明人合刻李杜蔚然成风,而其意多在辨析比较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至清代,潘德舆有《养一斋李杜诗话》,秉承朱子作诗先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经之说,辨析李杜生平事迹、风格品评和诗体异同。乾隆皇帝敕编《唐宋诗醇》,对李杜公案加以评骘,于《唐宋诗醇·凡例》谓李、杜一时瑜亮,固千古希有”,李白诗选序又云: 

    

  陇西李白。有唐诗人至杜子美氏,集古今之大成,为风雅之正宗,谭艺家迄今奉为矩矱,无异议者。然有同时并出,与之颉颃上下,齐驱中原,势均力敌,而无所多让,太白亦千古一人也。夫论古人之诗,当观其大者远者,得其性情之所存,然后等厥材力,辨厥渊源,以定其流品。一切悠悠耳食之论,奚足道哉! 

    

  李、杜二家,所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者,观其全诗可知矣。太白高逸,故其言纵恣不羁,飘飘然有遗世独立之意。子美沉郁,其言深切著明,往往穷极笔势,尽乎事之曲折而止。白之遇明皇也,出于特知,金銮召见,待以殊礼,虽遭讥毁,犹赐金遣归,得以遨游齐、鲁、吴、越之间,浮沉诗酒,放浪湖山,其诗多汗漫自适,近于佯狂玩世者。子美年将四十,始以献赋除官,其后崎岖兵间,穷愁蜀道,流离转徙,几不自存,故其发于声音者,多沉痛哀切之响。此二家之所以异也。 

    

  若其蒿目时政,忧心朝廷,凡祸乱之萌,善败之实,靡不托之歌谣,反复慨叹,以致其忠爱之志,其根于性情,而笃于君上者,按而稽之,固无不同矣。至于根本风骚,驰驱汉魏,撷六籍之菁华,扫五代之靡曼,词华炳蔚,照耀百世,两人又何以异哉! 

    

  论者不察,漫置轩轾于其间,是犹焦明已翔于寥廓,而罗者犹视夫薮泽也。善乎韩愈氏之言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彼元稹、苏轼、王安石之流,得无愧此言乎?太白尝言:“齐梁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故其所作,摆脱骈丽旧习,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朱子以为圣于诗者,盖前贤亦重之矣。今略举两家之同异及其远大之旨,知太白之与子美,并称大家而无愧者如此。至有谓李、杜当日名相埒而相忌,其诗有交相讥者,此犹末流倾轧之心,不可以语君子之知交也。 

    

  名为李白诗歌之序,实则兼论李杜,相互对比,加以平衡,反对在李杜之间强分优劣、漫置轩轾,并且通过异同的比较,凸显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太白高逸,故其言纵恣不羁,飘飘然有遗世独立之意。子美沉郁,其言深切著明,往往穷极笔势,尽乎事之曲折而止。总体上认为,李杜二人在诗歌史上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且势均力敌,并称大家,可谓清代在这一公案上的宫亏定论。 

    

  近人论著在表述模式和研究方式的现代性转换背景之下,由传统诗话转向实证研究,从片段和点滴的感悟转向系统分析,既有判断亦重推证,不轻视直觉而更重理性分析,对此又有深入,著作方面有汪静之《李杜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17,论文方面,则有胡小石演讲、苏拯笔记《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第2卷第3,19249)75,作者基本涵括了民国以来的唐代文学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和学者。可见从民国迄今,围绕李杜之争,引发了唐诗学界持续未断的讨论,不仅关涉李杜各自的接受史和研究史,同时也构成整个唐代文学研究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之外,本文拟进一步归纳综合,梳理分析,比较权衡,以略申己见。 

    

二、操持事略齐 

    

  李杜能够齐名,不仅源于二人的真挚友谊,更因为他们在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上多有同契,即晚唐李商隐《漫成五章》其二所云李杜操持事略齐。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李杜同具一种壮丽飞动之美。与李杜同代的狂才任华,撰有《寄李白》和《寄杜拾遗》(见《全唐诗》卷二六一),前者称李白具奔逸气”“耸高格”,后者则称杜甫诗具有虎豹”“蛟螭”“沧海”“华岳般的壮丽,二者那种崇高壮丽的高逸之美是共通的,都表现出盛唐时代对昂扬奔放个性的推崇,此即韩愈《调张籍》一诗所表彰的巨刃磨天扬那样的气势之雄阔,“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那样的思致之壮美,以及《感春四首》其二所谓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谓诗之豪者,世称李杜”,皇甫湜《题浯溪石》所咏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张祜《叙诗》所咏波澜到李杜,碧海东弥弥”,后蜀韦縠《才调集·叙》所谓李杜集……天海混茫,风流挺特”,亦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所咏李杜泛浩浩”,司空图《与王驾评诗》所云宏思()于李杜”,欧阳修《六一诗话》所云李杜豪放之格”,杨万里《予因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谢丈复集杜句见赠予以百家衣报之》所咏谁登李杜坛,浩如海波翻”,均可看出在诗歌审美特征乃至诗学理念方面,李杜所具有的共同倾向。 

    

  20世纪五十年代,在探讨李白诗歌时,舒芜先生首次拈出盛唐气象一词,用来概括盛唐诗歌的精神面貌。唐代社会以其强大的国力、广阔的疆土、开放的心态为底蕴,确实呈现出一种盛世的时代特征,因此盛唐气象又由一种诗歌特质,扩展到整个文艺,乃至文采风流、恢弘壮阔的时代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在李杜诗中有着最为鲜明的体现。而李杜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提供的宝贵艺术实践经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无可替代,所以李杜自然被视为盛唐气象的代表或化身。有学者称,杜甫、李白等人飞动等题目之下,其实是未尝不可以视为一个文体、诗风的共同体的,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追求壮丽、壮美风格的时代风尚,与后人概括的盛唐气象尤有契合之处。所言极是。而盛唐气象正是李杜壮丽飞动之美背后的内在源泉。 

    

  但值得辨析的是,李杜齐名,实际上是提高了杜甫的地位,因为当时杜甫年资、诗誉和声名皆逊于李白。在这个意义上,杜甫自己在《长沙送李十一衔》诗中所谓李杜齐名真忝窃”,如果用来指代与李衔齐名,在用典之余,或有自谦”,但如果加以引申,用来指代与李白齐名,实际上就不免会有高攀之意。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甫、白真一行辈,而杜公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其忠厚如此。明人郑仲夔《玉麈新谭》云:“少陵诗李杜齐名真忝窃’,用范滂母汝今得与李杜齐名,吾复何恨,范母特指李膺、杜密,少陵则借以自寓己与太白也。都把杜诗《长沙送李十一衔》中“李杜齐名真忝窃”的“李杜”视为李白、杜甫,亦有学者径将李杜齐名真忝窃作为杜甫生前即提到自己与李白齐名的证据。这些恐怕都不妥。就算是言说李杜齐名真忝窃的对象李衔是杜甫十二年前在西康州(即同谷)结识的老友,而那时杜甫对年长其十二岁的李白格外怀念,恐怕也无法将赠送李衔的李杜齐名”,移给李白。尽管李衔事迹别无可考,但他毕竟不是李白。有学者认为李衔即杜甫秦州诗中出现的赞公之本名,但证据尚不充分。还有学者认为李衔即《积草岭》所云邑有佳主人佳主人”,杜甫《同谷七歌》其六:“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中的山中儒生也应是避地西康州的李衔,这倒是有可能。 

    

  诗坛上真正值得信服的李杜齐名,当始于前引狂才任华所撰《寄李白》和《寄杜拾遗》,以风貌相近的长诗分别寄赠李白、杜甫二人,无形中昭示出李杜同尊并美的地位,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即认为:“赠李杜二诗,题同,体同,遣词造语亦相类,为一时之作,可视作《旧唐书·杜甫传》天宝末诗人李白与甫齐名的佐证。其《李杜齐名之形成》亦云:“明确将李白、杜甫拉到一起顶礼膜拜的是任华。而吴光兴《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则认为:“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李杜齐名应是指其作为一种诗歌理想的代表被发现而受尊崇,他们没有被作为普通诗人而齐名的可能。作为一种新诗歌观念的重要主张,独尊李杜的理论论证,它的基本条件是:(1)诗歌风气需要改变,成为一种时代性的要求;(2)李杜具备被阅读的条件,李杜集开始行世;(3)论证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已经成熟。这些条件的具备,大约在八九十年代。所以,任华的评论最多只能被视为可能有过的并尊李杜的现存最早的个人尝试。李杜作为一种诗歌典范是宋元以后的事,而李杜齐名并非出自某人(包括杜甫本人)一厢情愿的臆构,实际上来自任华以降元白和韩愈等中唐时期重量级诗人的评说。 

    

三、李杜之差异 

    

  李杜齐名并称的前提,即二者存在共性,但共性在这里或有偶然,而差异则是必然的。任华之后,经过元稹、白居易对李杜的评说,以及权德舆、孟郊、皇甫湜、张祜、杨凭、窦牟等人的称引,李杜齐名与优劣之争始终交织未定,至韩愈《调张籍》等,并尊李杜的意见得以定调。当李杜作为共同的风格被宣扬时,这表明一种诗歌观念和理想还处在建立之中;而当论者开始分析李杜的不同特点时,其前题乃是:作为典范,李杜独尊的局面已最终完全形成。这不仅事关李杜二位诗人的被接受史和研究史,也不仅局限于唐诗学术史,在这一重大事件背后,影响诗史至巨的诗歌观念正在完成其历史性的转变。八世纪的两个普通诗人李白、杜甫,从八九世纪之交开始被推崇,至十一世纪成为神圣权威,其间历时约三百年。李杜在世之际,就皆不普通,但也均还没能真正地成仙为圣,从八九世纪之交迄今,关于李杜的差异,前人之说,涵盖思想个性、哲学取径、时代条件、生活理想、人生轨迹、际遇交游,涉及文学思想、诗歌风貌、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后世影响,概言之,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华民族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系统。而在学术史上,从着眼李杜之同,转到辨析李杜之异,意义重大。 

    

  巴蜀文化滋养下的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就生在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李白幼时最原始的记忆就在这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成都、峨眉山,还在青城山隐居,种种经历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皆有深刻影响。李白实际上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方面接受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而中原文化抚育下的杜甫,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即生于此。杜甫基本上是中原文明或黄河文明的一个代表。杜甫的家庭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这种家风对杜甫有很深的影响。他的父亲杜闲,曾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终奉天令。祖父杜审言是修文馆学士,是闻名当时的大诗人,在格律诗成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杜甫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又自我夸耀:“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加上杜甫的远祖杜预是左传癖”,远祖长于史,近祖长于诗,杜氏家族与中原地域的文化基因,一远一近,一史一诗,构成纵横开阖的双轴,深深植入杜甫的早期记忆,印记于杜甫诗性思维的深处,并深刻影响了他的终生,而李白则是用胡地的气质和长江的气质,来丰富和改造中原文坛。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云:“杜甫、李白以诗齐名,韩退之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似未易以优劣也。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韩国学者金万重《西浦漫笔》云:“李、杜齐名,而唐以来文人左右袒者,杜居七八。白乐天、元微之、王介甫及江西一派并尊杜。欧阳永叔、朱晦庵、杨用修右李。韩退之、苏子瞻并尊者也。若明弘、嘉诸公,固亦并尊,而观其旨意,率皆偏向少陵耳。诗道至少陵而大成,古今推而为大家无异论,李固不得与也。然物到盛便有衰意,邵子曰:‘看花须看未开时。李如花之始开,杜如尽开。清人齐召南《李太白集辑注序》亦云:“至李杜,齐名方驾,一如飞行绝迹,乘云驭风之仙,一如万象不同,化工肖物之圣。皆道出李、杜齐名但各有所长。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云:“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与?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与?宋则东坡似太白,山谷似少陵。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这一见解也很独到,并无轩轾,值得重视:班马异同,正是李杜异同的最佳参照。近人曾毅《中国文学史》还分析说: 

    

  李杜二人,时同境同,交情颇密,而其性行、其思想、其文章,则各擅其胜,亦一奇也。李受南方感化,杜受北方感化。李之品如仙,杜之品如圣。李出世,杜入世。李理想派也,杜实际派也。李受道家之影响,杜本儒教之见地。李如李广,杜如孙吴。李以才胜,杜以学胜。李豪于情,杜笃于生。李斗酒百篇,有挥洒自如之概;杜读书万卷,极沉郁顿挫之观。彼海阔天空而乐自然,此每饭不忘而泣时事。彼为智者乐水,此为仁者乐山。二者殆不易轩轾也。 

    

  剖析李杜差异,所言大致切当。而《订正中国文学史》又将李如李广,杜如孙吴改为李如李广,杜如程不识。溯其源,即清人乔亿《剑溪说诗》所云太白诗法,齐尚父、淮阴之兵法也;少陵诗法,孙吴之兵法也。以同时将略论,在汉,李则飞将军,杜则程不识;在唐,李则汾阳王,杜则李临淮。然则李愈与?:杜犹节制之师,百世之常法。而再溯其始,则为严羽《沧浪诗话》所云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订正中国文学史》又补充道:“杜集中赠李白诗最多,而李集之与杜者较少,后人相比之不同,遂生李杜相轻之说,谓李有饭颗山头之句,乃讥杜之苦吟,杜有重与细论文之言,亦诮李之疏失,皆所谓臆逞也。无敌之称,何如其推服,‘凉风之什,‘死别之篇,何如其伤惋。而李于杜之怀想,亦极浓,至《沙丘城下寄杜甫》云:‘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月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又《尧祠赠杜补阙》云:‘我觉秋兴逸,谁言秋气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云归沧海少,雁度青天迟。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此首宋洪驹父《诗话》称引之,审此,足知浅人之为妄庸矣。在以上辨析李杜并无相轻的前提下,又从李杜在后代接受的角度提出:“后代诗人,多自其渊源以出,其居文学上之位置,较李尤极要也。 

    

  尽管李、杜二人的年龄只相差十二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一个崇道,一个尊儒。而李杜诗歌上的差异,更是由各自取法的对象造成的,他们的诗歌虽然都是荟萃前人之成就,但取径和渊源各自不同。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谓:“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则云:“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元人傅若金《诗法正论》云: 

    

  唐海宇一,而文运兴,于是李、杜出焉。太白曰:“大雅久不作”,子美曰:“恐与齐梁作后尘”,其感慨之意深矣。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家;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教之作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而子美为其大成者也。 

    

  明人于慎行《榖山笔麈》云: 

    

  李诗似放而实谨严,不失矩矱;杜诗似严而实跌宕,不拘绳尺,细读之可知也。然皆从学问中来:杜出六经、班汉、《文选》而能变化,不露斧痕;李出《离骚》、古乐府而未免依傍耳。 

    

  明人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则云: 

    

  自《三百篇》后,学士大夫称诗之盛,前无逾汉,而后宜莫唐。若开元、天宝间陇西、襄阳二先生出,遂穷诗律之能事,观于是止矣。是二先生者,其雄材命世同,其横绝来祀同,弗得志又无弗同。顾千载而下,使人披其编,想见其为人,若陇西不胜乐,而襄阳不胜忧者,何也?陇西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趋《雅》,《雅》故沉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又云: 

    

  杜子美原本经史,诗体专是赋,故多切实之语;李太白枕藉庄骚,长于比兴,故多惝恍之词。 

    

  清代四库馆臣所撰《御选唐宋诗醇》提要断曰: 

    

  盖李白源出《离骚》,而才华超妙,为唐人第一;杜甫源出于《国风》、二雅,而性情真挚,亦为唐人第一。 

    

  以上宋元明清几代评家追源之议,皆已搔到痒处,然犹可细论。在文学史上,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传统,注重写实,多写日常感受;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传统,则注重想象,展开虚构情境。诚如上引《御选唐宋诗醇》提要所云,李杜分承风骚,正自有日常与风流之异,李白更侧重感发情兴,杜甫则侧重描绘家常。李白以《庄子》和《楚辞》为源头,《文选》亦为李白诗歌的重要渊源,李白三拟《文选》,朱熹云:“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渐放手,夔州诸诗则不然也。杜甫诗所谓集大成,不偏取一家,而是博采兼取,深求其理而不师其貌,往往浑成无迹,“如蜂采百花以酿蜜,不能别蜜味为某花也。如秦人销天下兵器为金人十二,不能别金人之头面手足为某兵器也;合众体以成一子美,要亦得其自体而已。但细按之,《诗经》、汉魏乐府的表现手法,如对话、比兴、叠字、民谣、叙事等,时见继承和学习的痕迹。而齐梁之华美细致,也不偏废,既别裁伪体,又取其清词丽句;既能学习阴铿、何逊山水诗的苦心构思,又能从庾信的暮年诗赋中找到表现悲凉萧瑟心境的知音,最终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特色。 

    

  李杜这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唐诗的分野。两人都融会了盛唐诗的表现艺术,擅长各种诗体,但个性、取向和风格迥异,代表着中国诗歌史上两种互成对照的审美取向,交相辉映,难分轩轾。李白写愁,白发被变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派前盛唐的文采风流,精神自由,意气风发。愁亦愁得匪夷所思,愁得有前盛唐之魄力。杜甫写愁,白发被变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派后盛唐的沉痛婉转,锤炼精纯,顿现王朝盛极而衰造成沉郁和深刻的命运感,正前人所谓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李诗不假人工,如行云流水,飘逸豪放,壮浪纵恣,是后人难以再现的天才之美、自然之美;而杜诗沉郁顿挫、深刻悲壮、高大深神、气势磅礴,但却已经严格收纳在工整的音律节奏中,抑扬呼照,皆合于规矩绳墨,更偏于一种人工之美、艺术之美。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明代胡应麟《诗薮》所云:“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李声价重生前,杜誉望隆身后”,王穉登《合刻李杜诗集序》所言:“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乃渐也”,其《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亦云:“李盖天授,杜由人力,轨辙合迹,鞍辔异趋,如禅宗有顿有渐。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进书表》则云:“至开、宝右文之时,蔚起人材,挺生李、杜。李豪放而才由天授,杜混茫而性以学成。黄子云《野鸿诗的》亦称:“太白以天资胜,下笔敏速,时有神来之句,而粗略浅率处亦在此。少陵以学力胜,下笔精详,无非情挚之词。故李白诗风在歌行中臻于佳境,杜甫诗风在律诗中达到极致。李白笔力变化在声调和辞藻,杜甫笔力变化在立意和格式;李白诗清浅自然,杜甫诗凝重精深。 

    

  “至唐以李杜鸣,然李以气韵雄,杜以研深胜。李诗集中体现了盛唐清新和豪放这两大类风格,其诗境既具有天与俱高,青且无际的美感,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明丽与天然的风格。杜甫则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所独专”,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若从诗歌形式的完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而论,杜诗海涵地负,千汇万状,确实略胜一筹。杜诗不仅包有盛唐豪放和清新两类风格,集六朝盛唐之大成,更兼备古今各种体势。除了沉郁顿挫以外,杜诗还有多种风格,“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或质拙,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格调。笔者曾论杜诗具有壮美沉郁、慷慨悲歌、高大深神等审美品格,认为杜诗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容与形式严格结合统一,保留了盛唐时代的雄豪壮伟,只是加上了形式上的约束规范,开辟并确立了崭新的盛唐美学风貌。可以补充的是,李白和杜甫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及各自不同的个性风采,代表着中国诗歌的两大美学形态,树立起两座千古共仰的诗歌高峰。正如胡应麟《诗薮》所云: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变极化者律诗。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寡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善于生发对大自然的妙悟与兴会,描绘和表现世上可视可听、可用常情来理解的事物,其后登上诗坛的杜甫,则意识到诗歌要向前发展,必须超出这种常理,去探索那些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他的景物描写往往超出可视可听的界线,捕捉潜意识和直觉印象,寄托朦胧的预感,表现更深一层的内心感觉。盛唐诗人的艺术表现虽然丰富,但技巧手法却服从于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杜甫则在大量抒写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中,非常注重构思、立意及技巧的变化,为后人开出不少表现艺术的法门。明人蔡献臣《读李杜诗放歌》所云:“天仙吐出自超超,呼吸沆瀣凌紫霄。眼前光景口头话,尽是诗家白描画。君不见青莲一斗百篇俱,杜陵光铓万丈馀。其中天仙吐出自超超,呼吸沆瀣凌紫霄”,正是诗仙式样的妙悟与兴会,眼前光景口头话,尽是诗家白描画则从风流转向了日常,从天上转向了人间。因此,李杜从齐名而至异同之辨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华诗坛之上,继李白的风流之后,杜甫开辟出日常的新天地,由此在诗歌史上树立起后世学习的典范。 

    

四、垂范之意义 

    

  李白和杜甫皆有各自垂范后世的影响史和接受史,这里要谈的是从李杜齐名至优劣之争、再到后世异同之辨,在诗歌史上的垂范意义。常言道,天无二日,而文无第一,但异同之辨,倒是哲学的根本性命题。先来看冯班(1604-1671)的两则议论,其《钝吟杂录》卷五严氏纠谬·元和体条云:“大历之时,李、杜诗格未行,至元和、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其《钝吟杂录》卷七诫子帖·与瞿邻凫条又曰: 

    

  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李、杜始重。元、白,学杜者也。元相时有学太白处。韩门诸君兼学李、杜。韦左司自是古诗,与一时文体迥异。大略六朝旧格,至此尽矣。李玉溪全法杜,文字血脉却与齐梁人相接。温全学太白,五言律多名句,亦李法也。 

    

  此前,钱谦益《周元亮赖古堂合刻序》亦曾云:“唐之李、杜,光芒万丈,放而为昌黎,达而为乐天,丽而为义山,谲而为长吉,穷而为昭谏,诡诙奡兀而为卢同、刘叉,莫不有物焉。可见,从垂范后世的角度来看,李杜之同,在界划中唐之变;李杜之异,则在影响元和时代以后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取径。李杜文章已不同,元和体格竟争雄。与唐代其他一时齐名者不同,从垂范后世的角度讲,李杜之异远大于李杜之同,此即清人贺贻孙《诗筏》所云: 

    

  同时齐名者,往往同调。如沈宋、高岑、王孟、钱刘、元白、温李之类,不独习尚切劘使然,而气运所致,亦有不期同而同者。独李、杜两人,分道扬镳,并驱中原,而音调相去远甚。盖一代英绝,领袖群豪,坛坫设施,各有不同,即气运且不得转移升降之,区区习尚,何足云乎! 

    

  确实,同代齐名往往源自习尚切劘,出于气运所致,惟李杜之坛坫设施,各有不同,难以并称。王士禛亦云:“钟退谷惺论高、岑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此语谬矣。所举数家,惟李、杜门庭判然,其他皆不甚相远。推而至于元白、张王、温李、皮陆之流,莫不皆然。田雯(1635-1704)《论诗》亦云:“自苏、李以来,古之诗人各有匹耦。然李、杜并称,其境大异。王、孟则同矣,皮、陆又同矣,韦、柳又同矣,刘、许又同矣。 

    

  今天看来,在盛唐诗坛乃至全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是被后人公认为并尊而不可偏废的两颗巨星。李白和杜甫各自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巨大的创造力发展了唐诗,难辨日月,共辉大唐,因此宋代即有李杜之合祠。世人熟知的四川绵阳之李杜祠,今存者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绵州拔贡吴朝品修建,或云乃国内唯一的李、杜合祀一祠之纪念地。其实,甘肃天水亦有李杜祠,在西北天靖山上的玉泉观内,又称大雅堂,明嘉靖时始建,惜于20世纪六十年代损毁。所幸尚有清人诗咏,聊可怀思。杨恩《李杜祠》诗云:“吁嗟天水一抔土,两贤遗迹留今古。磊落崎嵚千载人,流离奔走一生苦。淋漓醉墨帝王前,怨起《清平》第二篇。言路岂能留暗相,覆师不见涛斜川。祸福自掇宁自保,当时无乃惑草草。失脚千重云雾深,去国一日乾坤老。蜀道崎岖走欲僵,何日金鸡下夜郞。耒阳县外船难进,采石江头事可伤。当时不得一日乐,后世徒瞻万丈光。秦川城下聊回步,手拂尘埃开像塑。安知天靖山头今日祠,不是二贤昔日经行处。并袂联榻俨若生,安得杯酒一相赓?瓣香拜罢高回首,满目山川无限情。正如陇山之分水岭地位,乾元二年(759)的陇右之行,亦老杜人生与诗境之拐点,而杜诗言及李白凡十四处,其中秦州所作尤夥,包括《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除二人相见同游之外,杜甫最为集中的交游性创作,这不能不令人才想起,李白即陇西成纪(今天水秦安)人也,杜甫从李白的祖籍秦州开始,经同谷入川,经行的极可能也是李白当年随家人入蜀的路线,此正清人蒋薫《李杜祠》诗所谓:“陇西旧是翰林地,工部诗篇流寓多。天靖山头共颜色,屋梁落月夜如何。李杜在天水的交叉叠合,提醒我们:第一,李杜齐名,与杜甫以秦州诗为重心的对好兄长李白的怀思、追慕、推尊和全方位叙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万丈文焰与千秋诗光,不会因为后世的人为建构而黯淡或走样。清人卢綋《选李杜诗集漫题》说得好: 

    

  李杜原齐驾,难将伯仲评。清狂凭酒寄,牢壮本忧生。固是仙才绝,应推诗史精。少陵兼古律,供奉妙歌行。诸体咸遵胜,奇光总善惊。居然高气格,何止备声情。千载骚坛重,当时禄秩轻。漫云诗选士,偏此漏科名。 

    

  说到“千载骚坛重,当时禄秩轻”,确实如此,又不仅如此。在当时,尽管李白诗名显于盛唐,但王维才是盛唐主流诗坛的代表。低调一些的说法,也是李白差可与王维齐名盛唐。而杜甫成名则较晚,盛唐时不显,安史之乱入蜀后,方受到有限的赞赏,在读者数量和接受地域方面,还远达不到与李白齐名。在这一意义上讲,李杜齐名带有偶然性;但从诗史上看,李杜之争所代表的才气与学力之别、风流与日常之转折,却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因为诗歌史兼含创作史与接受史,与创作史不同,接受史更多与后世之建构相关,吊诡之处在于,有时会将明明差别很大、难以同日而语者,如年差十二岁的李杜,在放大和放远的诗歌史平台之上加以并称,建构起新的审美意义上的齐名和同尊。其因缘,即一方来自江陵的墓志与一封来自江州的书信,偶然开启了李杜优劣之辨。而后世文献中,常见的元白与李杜对仗或联称,却绝非偶然,元白能与李杜并肩而立,绝非是沾了李杜的光,其实与元白所建构的李杜齐名并称密切相关。另一个契机,或者说幸运的是,在中唐时代,因为韩愈与元白诗派在诗学观念上的差异和竞争,引发出论争李杜优劣的公案,这一契机才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由齐名至互争到互补的两大新典范,也直接导致诗坛谱序的重新书写。从此,在诗歌创作上,后世诗人根据自己的诗学志趣、时代需要、个性爱好,在李白那种飞扬的自由、杜甫那样精严的规矩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而诗歌批评史和接受史这一边,评论者和接受者逐渐由抑扬或优劣,走向调和与并尊,认识到:从发展的、整体的立场上看,与其扬此抑彼,轩轾偏爱,不如合而观之,兼容并包;从二者不同诗学方式的比较中,以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寻绎中国诗歌美学的兼融广大之道。 

    

  总之,今日看来,李杜宜辨异同,而难争高下。同者,李杜诗歌均集中体现出盛唐诗人心胸宽广、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时代性格,表达了同时代诗人济苍生、安社稷、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同理想,在追求功业的现实中所产生的不平之气。他们通过各自的遭际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在天宝至安史之乱以后的诗坛上,揭示出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出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以深刻博大的内容提高了盛唐诗的思想境界。异者,李白诗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气度风流,一泻千里,成为其显著特征。而杜甫诗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在艺术上千汇万状,笔触更加走向日常。两人虽然都是荟萃前人,但渊源不同。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唐诗的分野,在风流与日常的不同流脉下,对后世产生不同的垂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