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组成部分,他们创作的各体散文也在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三苏”的文章在展现个性的基础上具有近似的风格,又包含了较多同类且具有传承性的知识内容,由此构成了“苏学”这一在宋学脉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体系。在“三苏”的散文中,为数众多的史论文章是展现苏氏父子三人知识结构与学术观点的代表作品,也是后世读者感知、评价“苏学”的重要载...
《报任安书》是创作于司马迁晚年的一篇书信体散文,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将该篇系在武帝太始四年(前93),时司马迁五十三岁。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则系在征和二年(前99),兹采创作于太始四年说。《报任安书》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和为人的第一手史料”[1]399;也是一篇文学史中的散文名作,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称其“志气盘桓”而“含殊采”,“抒轴乎尺素...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承载内容包括了丰富的知识含量,既全面呈现了清代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外在形态,也反映了叙述者对相关现象、问题之独到且深邃的思考。我们今天用理学来概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 1。理学的思想体系虽然经受了多种质疑和争议,但始终对士人观念和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发挥着引导作用。主流学术观念曾长期认为,《红楼梦》通过对宝黛悲...
从地域角度观察中古时代的隐逸传统,可以看到,东晋以前隐逸士人多出自关陇、青齐与河东地区,北方高士是隐逸传统的主流。[①] 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江汉、江州、吴会地区的隐逸之士逐渐增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南方高士在新的地域和时代环境刺激下,不但继承了汉晋时期北方隐逸传统的一些特点,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北方高士的超越,树立了新的隐逸范...
何兆瀛(1809—1890),[[2]]字通甫,号青耜,江宁(今南京)上元人。晚清军机大臣何汝霖(1781-1853)长子。9岁随家入京,34岁入赀为知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38岁始中举人,此后由郎署到台垣,在六部各任上辗转,58岁擢授浙江杭嘉湖道,开始外宦生涯,70岁转两广盐运使赴粤,三载期满被劾卸任,自此寓居杭州西湖至病卒。何兆瀛博涉多通,尤娴朝章国故,有戏癖与鼻烟癖,工书,诗词古文皆...
东汉魏晋以后,纸作为新的文字载体在社会生活、知识传播和书籍流布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写抄本也随之成为东汉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①] 在写抄本流行的时代(这里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作者和传抄者出于文化修养、学术兴趣的差异或政治压力、个人目的等原因,对文本作了或有意或无意的修改,使文本产生了各种歧异,给后来的读者带来...
性别史的概念范畴与研究的理路、视角方法在学界集体的反思中不断深入与拓展。近两年,笔者因参加
《2021—2035 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 中的“《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 ”项目,开始接触唐代妃嫔册封文研究等涉及性别史论题的研究,兼之由本来从事的先秦两汉文学跨度到唐代文学领域,围绕性别史的断代史、利用出土新材料等相关问题,由此生发一系列的学术性思考。以下拟从旧...
戈载(1786-1856)是清代中叶著名词家,吴中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翠薇花馆词》存世,又曾自选其词,编为《翠薇雅词》,收入于《吴中七家词》中。嘉庆、道光间,《翠薇花馆词》随作随刊,故传世版本较多,均为戈载翠薇花馆家刻本,常见者有戈载早年刊刻的初刊本八卷本,以及晚期刊行的二十七卷本和二十九卷本等。笔者新近发现了一种三十四卷本,是目前所知戈载《翠薇花馆词》诸本中刊行最晚、收词...
查看详情
考察甲骨文本,“命”由“令”转变而来,其中最常见的是口头的“发号”“使令”“任命”。商王不但会占卜是否应当发布某一个“令”,甚至还会占卜应当以什么样的语气或形式来发布这个“令”,可见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将“令”视作一种话语,既关注其内容,也关注其表现形式。从更广泛的文化语境来看,一种话语方式虽产生于制度和仪式,但仪式本身并非天然完善,恰恰是话语方式背后的“...
内容提要 考证敦煌写本《寒食篇》的创作年代,指出诗中所称的唐代“八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至(夏至、冬至)和两分(春分、秋分)。分析唐代寒食节“上墓”民俗禁弛与节日游乐活动、节日假期间的关系,指出唐诗中的“芳菲节”可能专指寒食节,唐代关于寒食节假期的规定为后世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埋下伏笔。 关键字 敦煌 民俗 寒食 清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