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晋以后,纸作为新的文字载体在社会生活、知识传播和书籍流布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写抄本也随之成为东汉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①] 在写抄本流行的时代(这里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作者和传抄者出于文化修养、学术兴趣的差异或政治压力、个人目的等原因,对文本作了或有意或无意的修改,使文本产生了各种歧异,给后来的读者带来...
性别史的概念范畴与研究的理路、视角方法在学界集体的反思中不断深入与拓展。近两年,笔者因参加
《2021—2035 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 中的“《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 ”项目,开始接触唐代妃嫔册封文研究等涉及性别史论题的研究,兼之由本来从事的先秦两汉文学跨度到唐代文学领域,围绕性别史的断代史、利用出土新材料等相关问题,由此生发一系列的学术性思考。以下拟从旧...
戈载(1786-1856)是清代中叶著名词家,吴中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翠薇花馆词》存世,又曾自选其词,编为《翠薇雅词》,收入于《吴中七家词》中。嘉庆、道光间,《翠薇花馆词》随作随刊,故传世版本较多,均为戈载翠薇花馆家刻本,常见者有戈载早年刊刻的初刊本八卷本,以及晚期刊行的二十七卷本和二十九卷本等。笔者新近发现了一种三十四卷本,是目前所知戈载《翠薇花馆词》诸本中刊行最晚、收词...
查看详情
考察甲骨文本,“命”由“令”转变而来,其中最常见的是口头的“发号”“使令”“任命”。商王不但会占卜是否应当发布某一个“令”,甚至还会占卜应当以什么样的语气或形式来发布这个“令”,可见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将“令”视作一种话语,既关注其内容,也关注其表现形式。从更广泛的文化语境来看,一种话语方式虽产生于制度和仪式,但仪式本身并非天然完善,恰恰是话语方式背后的“...
内容提要 考证敦煌写本《寒食篇》的创作年代,指出诗中所称的唐代“八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至(夏至、冬至)和两分(春分、秋分)。分析唐代寒食节“上墓”民俗禁弛与节日游乐活动、节日假期间的关系,指出唐诗中的“芳菲节”可能专指寒食节,唐代关于寒食节假期的规定为后世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埋下伏笔。 关键字 敦煌 民俗 寒食 清明...
查看详情蒋士铨有一首《百字令·周虎木小照》:“燕居而坐,是力田孝弟,明经才子。九命文章憎蚤达,廿载三冬文史。四韵敲槃,万言倚马,捷敏谁能似。登楼入幕,书生聊复如此。但须红袖添香,绿衣司砚,何物夸金紫。闻道更番吟锦瑟,赢得佳人画里。媚矣三姝,艳哉三妇,粲者皆子美。唐书再撰,大臣将荐君起。”[ (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
查看详情摘要:八臂哪吒城传说被认为是北京最重要的传说之一,历史学家陈学霖指出该传说“应该肇始于清末民初之际,不可能太早完成”。但是,如果我们将陈学霖尚未涉及的曲艺说唱及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纳入考察范围,对不同异文进行时间排列和文本细读,还可具体划分该传说的不同发展阶段:一、元末已有北京城是哪吒城的说法,但是只有比附,没有相应传说;二、明初之后,哪吒城的说...
查看详情一、关于《历代西域诗钞》的编纂 《历代西域诗钞》[ 本文所引该书的内容,均来自《历代西域诗钞》,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下文中简称《诗钞》)的选辑出版过程有着很多曲折的故事。《诗钞》的编者吴蔼宸先生生于1891年,字世翔,福建福州市人,出身五代科甲望族。1910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工科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预科教授。1932年,吴蔼宸先生被新疆省府聘为...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在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的诸多文本中,“女国”故事独具特色,不仅取材自渊源久远的传说,亦有确凿可证的史实依据。作为集大成之作,世德堂本《西游记》所载的西梁女国故事却出现了情节脱落与逻辑断层。以跨文类的多元视角追溯《西游记》写定前的各类取经故事文本,厘清《大唐西域记》所载的“东女国”是取经故事中诸多“女国”的历史原型,有助于还...
查看详情敦煌写本《杂抄》,保存有P.2721、P.2816、P.3393等13个完残不一的写本,全文共5000余字,是一部综合百科知识的问答体常识手卷。《杂抄》自述其“一名《珠玉抄》、二名《益智文》、三名《随身宝》”,据郑阿财、朱凤玉、张弓、屈直敏等所考,似即为唐代张九龄所作《珠玉抄》(已逸失)或其别本,成书约在唐代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年间。从其13个写本的传抄情况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