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文艺理论研究室 > 历任专家学者
彭亚非


1986年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之前,我曾经发表过两篇小说批评文章(1983年),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发表过一篇西方美学家评传和一篇学术性论文,但正式的学术生涯,也许应该从研究生毕业后开始算起吧?到退休前,这段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兹简述如下:

,《高校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杂志社阶段:

1989年,我从北大哲学系美学专业中国美学史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杂志任编辑,负责编辑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方面的文章,大体上也算是见证了八九年后美学热沉寂、理论凋敝、学术萧条的学界状况。我到该刊工作后不久,该刊归并到国家教委社科中心,并改名为《高校理论战线》(前几年又改回原刊名了),成为当时所谓六大左派中坚理论刊物之一。在该刊工作的四年间,参加了几次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方面的会议。这些会议,其基本主题大抵都是围绕批判某一文学观点或美学理论展开,基本上不存在正常的学术讨论氛围。当然,会议的目的也本不在此。至于我自己,在本专业学术领域,这几年也就发表过三两篇文章,参与编写过一本名为《美学的研究与进展》的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另外就是参与编写过一些大型工具书了。这些大型工具书,现在不提也罢。但在当时,编写大型社科工具书,似乎也是一种“热”,动机都是为了赚钱。可是天可怜见,至少我是没有赚到一点钱。

二,首都师范大学阶段:

1993年,我离开国家教委,调到刚成立的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室工作,任讲师。在该单位,我同样也是工作了四年,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工作。到首都师大后不久,我就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许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华夏审美风尚史”课题,负责周秦卷(书名《郁郁乎文》)的研究写作任务。在这一科研过程中,于1996年由语文出版社先出版了《先秦审美观念研究》一书,可说是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理论思考的一个前期成果。在这本专著中,我总结了中国先秦美学意识、审美文化中一些具有特异性质的审美现象、审美观念和审美精神,比如口味美感在五官审美中所具有的主导性地位,养生审美观念,非美意识(美的原罪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系统的核心理念是“象”而非“美”,等等,均可算是自己的一得之见吧。在专业教学之余,则参与编写了一本首都师大文学系张建业、吴思敬主编的《文学原理》教材,该书于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他学术工作,也就是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参加了若干次学术会议。其中记忆犹新的是1995年在山东师大举行的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成立大会。会议可称盛大而成功。在其中一个小组会上,我作了主题发言,算是第一次发表了我对于如何重新编写文学理论教材的看法。现在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学会已经成长为中国学界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大学界团体了。

首都师大工作四年,也正好带出了一届学生。我调首师大时,他们入学,我担任了他们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我调离首师大时,他们也毕业了。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阶段:

1997年,我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015年退休。

调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后,我首要的工作自然是尽力完成“华夏审美风尚史”课题的周秦卷《郁郁乎文》的写作任务。至2000年,“华夏审美风尚史”课题结项,以11卷的规模,分卷命题,总名为《华夏审美风尚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曾召开专题讨论会,并于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2016年,该书经原作者增补修订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初版时,本卷《郁郁乎文》约45万字;再版时,版面字数为53万字。指明这一点,是想说明该书固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确实也算得上是自己混迹于学界后一项颇费心力的工作成果。

到理论室后,主要科研方向确定为中国古代文论。因为过去几乎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算是半路出家,因此决定先通过做课题,将中国古代文论尽可能全面研习一遍。这样,便申报了一个比较笼统的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课题。课题名,最终确定为“中国正统文学观念”。主要是集中而系统地梳理了一下中国古代文论中主导性或曰统治性文学思想、文学意识中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理念。这一课题的难度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自己当初的估计,以至于课题的结项因申报的做课题时间远远不够而延期了两次。不过事实证明自己这一策略还是正确的,至少对于我来说,做这一课题的学术收获也已经远远大于了自己的预期。课题2005年结项,修改定稿后,以《中国正统文学观念》为书名(全书41万余字),200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专著中,我提出并运用了所谓文化还原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力图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所由产生的事实和本义出发,探讨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文学理论内涵与文学理论实质;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念中的文言中心论、诗性审美观念中的意知思维方式等问题,均为前人所未发。2013年,《中国正统文学观念》获文学所优秀学术成果奖。

《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出版后,我又申请了一个所重点课题:“中国传统俗文学思想研究”。这依然是一个宏观性的研究项目,其用心也很明确: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观念既然已经略为系统地研讨了一番,另一文学传统即非主流文学传统的相关思想精义及其特异性理论内涵也有必要进行一次专门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写作基本上是按时结项了,虽然同样迁延了好几年。但申请到出版资助后,我并没有立即出版此书,而是先陆续就各种论题发表了十来篇论文,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改整合为一本相对成熟的专著,以《中国传统俗文学思想论稿》为书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在这本专著中,我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思想中的史外史观、文学虚构观念的形成、文学审美接受理论中的“意解论”、俗文学价值理论中的“权教论”、俗文学审美意识中的另类意识形态叙事观等问题进行的研讨与论述,均为自己所初发所新见。这也是自己写作此书的学术目的之所在。

由此可知,调来文学所理论室工作后,我的主要科研精力是放在了古代文论的研习上的,其基本学术成果则是两本相辅相成的关于中国正统与非正统文学思想的专著的出版。不过,当我终于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和要义有所认识的时候,我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了。

而在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美学与古代文论研究的同时,我参与了文学所“中国文史经典讲堂”出版计划,写作了《论语选评》一书,2006年,由岳麓书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分别同时出版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该书对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了全新的(我也认为是更准确的)认识与评说,并因此接受过北京电视台两次采访,多次受邀到高校和社会上演说相关内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2017年,在该书基础上,经过增补与修订,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论语析义》一书。

另外就是在文学所工作期间,也陆续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其中的一篇论文《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发表于《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大概应该算是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了。这篇论文因为揭示了和论述了文学的内视审美艺术的艺术本质,而为学界瞩目,并受到前辈学者如杜书瀛、童庆炳等先生特此专门著文的支持与赞同。另外,也因为引发了学界对于现代图像文化与文学关系的深入思考与研讨,而成为一篇具有先发性的、影响较为广泛、引用率相对较高的学术作品。(截至目前——2019年4月22日——知网上显示的被引用数是241篇次,下载数是2292篇次。在文学所的论文影响因子排名上,也许可以算是相当靠前的论文之一了。)2007年,《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论文奖。

也许还可以提一提这一研究的后续成果:编著了“新世纪文论读本”丛书中的《读图时代》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并撰写了长篇导言《视觉文化时代与视觉文化研究》一文。

退休前,我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编写与研究工作,担任“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序列中明代卷主编,这一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

这大体上就是我退休前的所谓学术小传了吧?可谓生性疏懒,勉为其难,一波三折,无所成就,惭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