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燎荧(1921~1995),重庆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专家,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1938年7月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年赴陕北抗日根据地,入陕北公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抗敌后援会秘书长、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西北中央局第四局秘书、陕甘宁边区鲁迅文艺学院文学工作团文员、延安行政学院文工队编导、八路军南下支队及中原军区文工团创作组长、中央党校文工室及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文工团创作组组长、《华北文艺》编辑。建国以后,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辑兼理论组组长。1953年,协助何其芳同志筹建文学研究所,即开始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并曾兼任所领导小组成员、《文学知识》编委等职。
王燎荧同志长期以来积极投身革命文艺战线。他曾经从事叙事诗、歌剧和话剧剧本的创作,在延安期间曾为著名歌曲《东方红》改写一段,补写二、三段歌词,执笔秧歌剧《好庄稼》。在解放战争期间,执笔歌剧《阎家山天亮了》,由中原军区文工团演出;创作了话剧《红军回来了》,上演后得到良好反响,被编入解放区文艺有关文献丛书。他撰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观点鲜明,文笔犀利,颇有影响。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十分自觉而努力地阐发毛泽东文艺思想,发表了不少专题论文,主持编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学大纲》(大学教材)、《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丛书之一),还参加了《新中国十年来的文学》的编写和《文学概论》(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订稿和修改补充工作;发表了《鲁迅反对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斗争》、《毛泽东同志和文艺批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问题》、《陕甘宁边区的文艺运动和毛择定文艺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有关<讲话>的一个基本问题》、《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人的“同嗜”和阶级性(仿对话录》等论文,他在八十年代被推选为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和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
文学所党委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