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数字信息研究室 > 重要成果
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以〈入蜀记〉〈北行日录〉等行录笔记为中心》
 

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以〈入蜀记〉〈北行日录〉等行录笔记为中心》,发表于《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主要创见:

大数据对传统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在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融文学、史学、地理学、地图学等诸要素于一身的行录笔记,是文学地理学学科中特征最明显、最易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类。通过对行录笔记进行数据挖掘,将道里遐迩、郡邑更革以及疆域、建置、名胜、古迹、山川、江河、时事等数字化,既能与其他文献互证,又能补文献之缺。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在方志与其他相关文献建立起关联的基础上,不但可以增加地图的标注范围,依托虚拟现实,还可将城池区划、布局、建筑等立体呈现。传统文献将不再是平面的“故纸”,而是可视的三维立体,从而有助于我们建构起较为完善的数字方志体系。本文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对尽可能准确还原宋元时期的醉白堂、昼锦堂、滏阳驿等地理人文景观,考察其文学层面的影响作了细致的探索。

社会评价:

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6期“前沿”栏目收录,题为《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截止20233月,该文被引用6次、被下载1176次(据中国知网)。

《光明日报》2013626日刊发《国家社科基金助推文学研究繁荣发展》一文,称:“更为可喜的是,在以经典研究方法作为治学根基的同时,出现了以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项目,如敦煌研究院马德的‘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武汉大学王兆鹏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以及中国社科院刘京臣的‘宋代文学地图数字分析平台研究’等,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研究,使传统文学与文献学科日益趋近理论学术前沿。”

搜狐网《大数据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知道这些事》(2017-08-23)一文在“大数据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举例”部分,特意以本文为例,强调大数据对于“古典文学信息化的重点的转型”的意义,文章称:“大数据对传统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在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京臣尝试用技术手段对行录笔记进行再次研究,他分析了数据挖掘如何能够找到文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互补、部分重合两种关系能够不断发现相关资料,及时补充、更新已有文献数据,这对于建构开放式数字方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即是在“宋代文学地图数字分析平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来关照古典文学、文学地理学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