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曲论体系由曲学转向剧学的演进过程中,明代戏曲叙事观作为桥梁纽带,经由萌芽、发展,于晚明逐步走向成熟。本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整体视野中,选取明代曲论中的叙事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散见于明代曲论的各类理论形态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节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审美鉴赏问题,深入探讨明代曲论叙事观的构建、演变以及发展脉络,旨在还原并揭示曲家、曲论之间复杂的承继与突破...
高晓成《试论晚唐“物象比”理论及其在诗歌意象化过程中的意义》,发表于《文学评论》2016年第6期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意象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而在中晚唐至宋初的诗歌理论中,集中出现了一类专门讨论“物象”与政治、道德等相关的“人事”之间关系的内容,与传统上更为常见的“情感”类人事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意象化的主要基调。本文对这类内容的构成机理、当时的理论认识...
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以〈入蜀记〉〈北行日录〉等行录笔记为中心》,发表于《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主要创见:
大数据对传统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在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融文学、史学、地理学、地图学等诸要素于一身的行录笔记,是文学地理学学科中特征最明显、最易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类。通过对行录笔记进行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