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国家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的形势,加速文学研究所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完成中国社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文学研究所于2002年秋开始筹备成立数字信息中心。经院人事局批准,2004年2月正式成立,并更名为“数字信息工作室”,首任主任为郑永晓研究员。由数字信息室创建和维护的“中国文学网”最初于2002年9月试运行,2005年6月17日改版后正式运行,2009年底再次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根据相关独立机构的监测数据,中国文学网在国内外文学界和汉学研究领域所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为在世界范围内继承及发扬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字信息室成立后,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和维护中国文学网;二是从事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中国古典文学、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等研究;三是协助文学所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做好网络安全与网络保密等工作;四是负责《文学遗产》网络版的编辑、校对、发布等工作。郑永晓、陈定家、祝晓风、刘京臣、高晓成先后担任过负责人。曾在本室工作过的还有:李桃、刘玲华、汤俏、焦云霞、张颐青、刘叔明、王露云、叶琳、张媛、郭虹、郑焕玲、程朝霞、李闻思、蒋芳菲、高寒凝。近年来,全室同仁共出版专著4部、合著1部、古籍整理5部、论文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代表成果有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以〈入蜀记〉〈北行日录〉等行录笔记为中心》、高晓成《试论晚唐“物象比”理论及其在诗歌意象化过程中的意义》、刘玲华《明代曲论叙事观研究》、李桃《毗陵集校注》等。
数字信息室现有两名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赵薇、程宁。
自成立伊始,全室成员就紧跟数字化前沿,较早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传统学术研究领域,先后完成了“元代文献数据库”“百年《红楼梦》数据库”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数据库项目。据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调查统计,数字信息室为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个数字人文相关部门。自2019年起,数字室已将数字人文作为主攻方向,举办过“数字人文时代的中国文史研究工作坊”(2019年6月)等开全国风气之先的重要会议。2020年成为中国数字人文机构联盟创始成员,协办历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文学分论坛。撰写并发表《数字时代人文学的变革与超越:数字人文在中国(1980-2020)》《中国文学数字人文发展报告》“Digital Humanities in China(1980-2020)”等对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文章。
现阶段,全室同仁正围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孵化计划“面向文学大数据的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研究”、创新工程“数字人文视野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等项目,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从“民国时期文学期刊语料库分析系统(1910-1949)”“基于机器学习的现代汉诗节奏理论重构”“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文体形构与译写实践”“二十世纪美国小说生态批评话语的远读研究”“网络分析视域下传统叙事文学人物体系的近代演化”“大数据视野中的宋代进士家族研究”“‘永明体’到沈宋之间近体格律诗形成”“明清戏曲与数字化研究”“‘中华电子佛典’与《全唐文》全文比对视阈中的中唐佛学与文学融合研究”等领域展开探索,以“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探索出一条融合文学建模、数据分析与细读批评为一体的计算批评的研究路径,使数字人文得以进入传统人文学术之法眼,在文学研究中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