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民间文学研究室 > 在职研究人员

在职研究人员

1户晓辉.jpg

户晓辉

户晓辉,主要研究民间文学理论和民俗学理论,兼及康德、黑格尔哲学。1987—199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1990—1997年在新疆新闻出版局工作,先后任编辑、副编审。199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工作至今。2001年转为副研究员,2004年任研究员,201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2019年任二级研究员。 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应邀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订版翻译课题组,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展开
2邹明华.jpg

邹明华

邹明华(1963-),女,湖北荆州人。1993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至1997年在北京茶叶学会工作。199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著作有《中国民间文学史·传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主要论文有:《从关公传说看事实向文化的演化》(《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传说的力量:黄大仙信仰的生成与盛行》(《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传统节日传承的两翼:节俗及其传说》(民族出版社,2015年);《孝道传说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新巷冯梦龙与民间价值建构》论文集主编,学苑出版社,2013年);《民间文学的编创、活态传承与民间价值观的建构——以冯梦龙的作品和现代传说为例》(学苑出版社2013年);《唐代诗僧皎然与陆羽的交往诗及其茶诗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从亚细亚端午文化的比较研究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台湾乐学书局,2013年);《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八集(主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古史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

展开
3乌日古木勒.jpg

乌日古木勒

乌日古木勒(1965-),女,蒙古族,内蒙古库伦旗人。1988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党史办工作。1994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200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工作。2000年至2001年赴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留学。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研究员。 著作有《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和《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民族出版社2007年)。合著有《蒙古民间文学》(第二作者)(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论文有《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与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蒙古史诗英雄死而复生母题与萨满入巫仪式》(《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安代传说与治疗仪式》(《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分类》(《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与蒙古族史诗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等。

展开
5赵玉平.jpg

赵玉平

赵玉平(1985-),女,辽宁康平人。2015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获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工作。201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主要论文有:《敦煌“贺雨文”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敦煌文书P.3942定名刍议》(《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粟特文化因素解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唐五代宋初敦煌春秋二社变迁新议》(《敦煌研究》2014年第5期)、《唐五代敦煌蚕神考——以敦煌文献S.5639<蚕延愿文>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星流发愿文>与归义军初期时势研究》(《中州学刊》2016年第9期)、《敦煌文献所见“荣亲”考辨》(《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敦煌写本“庆皇猷”斋文与唐代“元正朝贺”》(《出土文献研究》第18辑)、《敦煌写本<寒食篇>新论》(《出土文献研究》第19辑)、《晚唐时期敦煌写本S.4474<探油>所见佛教神判》(《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六辑)、《“高辛耆粽”考》(《出土文献研究》第21辑)等。

展开
6朱佳艺.jpg

朱佳艺

朱佳艺(1992-),女,北京人,201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20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专业为中国民间文学。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学。2020年11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主要论文有《传说形态学的“双核结构”——以无支祁传说为例》(《民族艺术》2020年第6期);《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以“僧伽降水母”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5期);《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论民间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锡伯族“喜利妈妈”与满族“佛托妈妈”信仰新论》(《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是“危机”也是“契机”——〈超越文本,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倾向的反思〉问答、评议与讨论》(《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与刘宗迪合著)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