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六家散文经典化研究:南宋金元时期(1127-1279)》,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该书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六家,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散文在宋室南渡直至元朝统一中国期间的经典化历程、意义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运用文学经典化的理论考察北宋六家散文的经典化,从而进一步理清“唐宋八大家”观念的学术含义;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该书先分别考察北宋六家散文作为个案的经...
《“三苏”并称与苏洵苏辙散文经典化历程考论——以公元1127-1279年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该文认为,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
《理学知识场域与北宋六家散文经典系统的建构》,《文学遗产》2018年第2期)
该文认为,在1127-1279年间,“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六家散文在理学士大夫所形成的知识场域中被建构为具有儒学意义的经典系统。12世纪中后期,这一经典化进程主要由吕祖谦、陈亮等“浙学”场域内的士大夫所推动。他们对儒学经世性和史学的强调契合了欧、苏等北宋古文家的学术旨趣,他们对“帝王之学”和科举的积极干预...
《苏轼散文的经典化历程及其文化内涵——以1127-1279年为中心》,《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该文认为,1127-1279年是苏轼散文被“经典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里,在南宋帝王与理学型士大夫的共同作用之下,苏轼的文章被树立为文学创作与思想文化的经典。苏轼的散文在不同的解读路径中,被定位为文学风貌与文人精神、文章写作范式、知识学理反思这三层维度的典范。这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反映...
《寓正于奇:茅坤对韩愈散文典范性的重构》,《文学遗产》2022年第4期
该文认为,在茅坤的文论体系中,“奇”是建构韩愈散文典范性的基本要素。茅坤这一认知具有历史的渊源,也对“奇”的文化意涵做了相当的扩充。茅坤认为“奇”属于由《史记》绵延下来的古典传统的重要元素,也在其他著述中充分表达了对“奇崛”“奇伟”品格的敬仰,从而为韩文之“奇”赋予了正典的含义。茅坤对韩文之“奇”的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