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交通部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与研究工作。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1981年完成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阿Q正传>研究》(已节录发表于《鲁迅研究》NO.8)并进该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后改比较文学研究室)工作;1983年3月被提拔为动态组副组长,任内主要关注于引进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文学新学科”,由于当时台湾这方面的研究动态比我们先走一步,便集中力量汇编15万字左右的一册内部参考资料《比较文学论文集》,主要收集那里的重要论文。1989年公派往法国巴黎社会科学学院进修,1993年获该院“高等研究毕业证书”(DEA),毕业论文为《福建民间历史小说<闽都别记>探微》(法文)。在法国进修文学社会学和法国汉学之余,个人开始研究“汉字形码”的几种输入法。1998年9月评为研究员。1999年9月退休。
山东人,1944年生,笔名程麻。1985年8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87年任文艺新学科研究室副主任,《中外文学研究参考》副主编。1988年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任学会首任秘书长。1989年初至1990年初,任文艺新学科研究室主任。1997年至1998年,受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去京都任外国人研究员一年。2000至2001年,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资助,任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6月从比较文学研究室退休。
籍贯山东黄县,生于1955年10月。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8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文艺符号学基本问题》。1988年,任助理研究员,1994年,任副研究员。1997年——1998年,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02年赴日本明治大学访问。多年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翻译与研究,代表作包括:译著《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文化与公共性》(三联出版社,1996年);译文《一个现代思想的先声:论何殷震对跨国女权主义理论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专著《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编著:《新左派文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论文《霸权/领导权》(《读书》1995年第2期),《文化资本》(《读书》1995年第6期),《没有终级实在的本体论——郭象哲学与门阀政治意识形态》(《学人》,1995年第8期),《从依附理论到全球体系》(《视界》2001年第2期),《扩大再生产的神圣同盟》(《读书》2001年第12期)。
笔名陶子。2000年分配到文学所,即在比较文学研究室从事小剧场研究。从2000年7月工作到2007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动到港台研究室。在这期间以及之后,围绕着戏剧研究,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戏剧文化交流工作,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2001年,“当代小剧场运动”作为所重点课题立项之后,一直在深入小剧场研究的第一线,做了大量的访谈,积攒了第一手资料,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先后从事了多项调研工作,与台湾作者合著完成《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第一作者,台湾中国日报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民间戏剧演出情况调研”(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项目,2006年11月)、“北京地区戏剧市场调研”(院国情调研项目,2008年5月),参与了“北京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调查”(北京青联与院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参与北京人艺部分2008年)项目等。2003年起,参与院重点项目《中国文情报告》(即“文学蓝皮书”),负责撰写每年的戏剧发展报告。根据《北京地区戏剧民间调研》改写的《我国民间戏剧的现状、趋势及问题》(专供中宣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