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编辑部 > 《文学评论》编辑部 > 编辑部在职人员
何吉贤

 

何吉贤学术简历

 

何吉贤,男,196710月生,籍贯浙江浦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

 

教育背景:

 

1989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3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98月毕业清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世纪末小剧场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2003年,获北大中文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学位论文《抗战演剧队研究(1937-1945)》(2009年)。

 

主要学术工作领域和发表情况:

 

1.抗战演剧。目前正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修改书稿《战争与演剧:抗战演剧队研究》一书;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中国现代研究丛刊》201610月),《从三个角度看抗战时期的戏剧实践》(《艺术评论》20105月),《行走在路上的戏剧——“流动性”与抗战时期的民众戏剧》(《艺术评论》20084月),《切·格瓦拉:在历史的“终结”处开启历史》(《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9月),《黄纪苏:行走在世道人心上的戏剧锋芒》(《艺术评论20071月》),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月)等。其中《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全文译为英文,刊于Debating the Socialist Legacy an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i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2014

 

2. 40-50年代之际农村变革及其文学表述。结合文学文本细读、档案文献查阅、田野调查的方法重新进行丁玲、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浩然、周克芹、高晓声等作家作品的研究,以期探讨重新解读相关作品的新视野,重构关于这一段历史的新的整体性理解。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参与组织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研究小组,组织相关学术活动,推动系列研究。目前已发表的主要有:《一部小说和一个村庄》(《中国经济》2009年第10期,英译文全文刊于Debating the Socialist Legacy an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in China一书),《流动的主体与知识分子“改造”的典型——40-50年代转变之际的丁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10期),《“小说回乡”中的精神和美学转换——以周立波故乡题材短篇小说为心中》(《文艺争鸣》2020年第5期)等。相关专著正在撰写中。

 

3. “冷战”背景下的中美文学和学术互动。主要选取两个时间段,即“冷战”形成期(40年代末-50年代初)和“冷战”结束期(80年代),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些突出的个案,包括太平洋国际学会(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与美国“区域研究”的形成、搜集和编撰太平洋学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冀朝鼎的文集,文学交流和互动方面,正在撰写“老舍的世界文学图景”和“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与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的系列论文。

 

4.当代作家和文学思潮研究。选取张承志、韩少功、王蒙、李陀等从80年代至今仍然活跃、持续产生影响且有较强思想能力的作家和批评家,进行个案研究,目前已发表的主要有:《一位“当代”中国作家的“中国观”:理解张承志的一个视角》(《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取舍之间,知行之界——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当代作品评论》2017年第4期),《文学的“起意”——读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1期),Wordless Mo Yan Sensation: Mobel in China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 2013Vol. 3, No. 3, Routledge。中文版刊于《扎根》集刊第一期)等。主编有《探寻中国的现代性:汪晖评论集一》和《理解中国的视野:汪晖评论集二》(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5.当代西方理论译介。作为资深译审,有《葡萄牙帝国在亚洲》《美德书》等10余部译著出版。目前正在给相关出版社翻译Joseph Levenson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 (北京出版社,其中核心内容《革命与世界主义:中西舞台之间》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4期发表),以及Partha ChatterjeeI am the People: Reflections on Popular Sovereignty (三联书店)

 

 

课题、获奖、社会工作和访学等:

 

2010年,承担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战争与演剧:抗战移动演剧队研究”;

2011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回文学的历史现场: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村视野”;

2020年,承当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横向课题“‘深入生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转化”,以及“促进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经验与政策研究”;

2021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学术项目“丁玲在河北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1945.12-1948.6)”;

2021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992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2018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现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2018年,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一年;

2013年,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访问学者,3周;

2007年,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访学3个月,研究1980年代的台湾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