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编辑部 > 《文学评论》编辑部
《文学评论》编辑部

《文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222日,原属北京大学,1956年拨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1977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原名《文学研究》,于1956年下半年筹办,1957312日出版创刊号,为季刊。19592月,更名为《文学评论》,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666月起停刊,19781月复刊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七十年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发展史上,《文学评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编委会由全国各文学学科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现任代主编刘京臣。

 

《文学评论》编辑部现任主任刘京臣,副主任范智红,现有编辑8人、编务1人,分别为:何吉贤、吴子林、李超、何兰芳、刘艳、马勤勤、赵培、罗雅琳、张楚筠,编辑队伍中603位,702位,802位,901位,年龄梯队合理。编辑部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定期参加和组织编辑相关业务培训。编辑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够做到编研结合,并积极参加专业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

《文学评论》编辑部2023年合影从左到右:(前排)何吉贤、范智红、刘跃进、王秀臣、吴子林;

(后排)罗雅琳、郑焕岭、何兰芳、李超、刘艳、马勤勤、赵培

 

高品质的学术刊物是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作为涵盖中国文学研究各领域的综合性刊物,《文学评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立足学术、心系国家、服务社会、关注现实的办刊思路,形成了一种博大、深厚、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作为学术重镇,《文学评论》的发展历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折射出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转折和变化,对繁荣当代文学研究事业,推进学术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5年,《文学评论》主办文学评论进修班学员合影

 

王蒙题字:“求索争鸣 和而不同”

 

《文学评论》坚持责任意识和阵地观念,既强调刊物作为学术交流舞台的属性,又注重其意识形态阵地的特点。坚持以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取胜,既提倡严谨、厚实的学风和文风,又鼓励突破和创新;坚持学者办刊,以专业眼光与内行判断作为审稿与组稿的主要依据。

 

《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刊登《本刊重要启事》,宣布启用在线审稿平台。在审稿平台投入实际使用之后,刊物具体的流程和制度建设也不断得到完善。

 

自创刊以来,《文学评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密切关注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注重专业特点,以较大的篇幅发表全国文学研究者长期的专门的研究成果,关注文学历史和文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当代文学研究,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不拘一格扶持青年学人,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近年来,《文学评论》更加重视发挥刊物的导向性作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多方面推进中国文学“三大体系”建设,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和方法更新,积极引领学术潮流,关注前沿问题,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与边界。同时加强编辑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完善三审制和外审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为刊物的质量保驾护航。

〈文学评论〉编辑手册》(内部资料),20181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