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编辑部 > 《中国文学年鉴》编辑部 > 在职研究人员
王秀臣
   

  

   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科研简况

   

  

    

   

  

    一、代表性学术专著:

   

  

    1.《三礼用诗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著),2007年5月出版。

   

  

    2.《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二、主要学术论文:

   

  

    1.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4期摘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象可以观——从“易象”到“六艺”之“象”《北方论丛》2021年第6期。

   

  

    3.“器体道用”说的来源及其文体学意义《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2期。

   

  

    4.初唐“对立诗论”——《毛诗正义》论诗、乐之“情”《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1期。

   

  

    5.当代文艺学生态与古文论的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4期。

   

  

    6.礼乐文明:中华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学遗产》2017年第3期。

   

  

    7.“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8.“诗味论”溯源《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9.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文艺评论》2014年第2期。

   

  

    10.论“乐”与“诗”的早期形态演变《阅江学刊》201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1.灾难视野中的文学回响《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12.“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3.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14.先秦“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5.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融合——评王建疆著《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合著)《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6.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17.祭祀中的“诗”和《诗》中的祭祀《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4期。

   

  

    18.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9.中国古代文论的原型批评《文艺报》2009年4月9日第3版。

   

  

    20.从仪式到艺术——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21.评《赋比兴与中国文学研究》《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

   

  

    22.夏、商文化与“雅乐”制度的滥觞《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结构及其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

   

  

    24.“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25.《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北方论丛》2006年第1期。

   

  

    26.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关系的角色演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8.古乐的演奏与古礼的演习——礼乐关系的历史渊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9.周代礼典制度与传《诗》系统的演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0.“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周代雅乐的时空意义考察《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32.论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33.“仪礼时代”与《仪礼》中燕飨礼仪的诗乐情况分析《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

   

  

    34.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合著)《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35.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6.周代礼制的嬗变与雅乐内涵的变化《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37.“三礼”雅乐的艺术构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8.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学术交流》2004年第6期。

   

  

    39.春秋城邦社会特征简论(合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40.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合著)《北方论丛》2002年第1期。

   

  

    41.漂泊的诱惑——张雅文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南都学坛》2002年第1期。

   

  

    42.以生命作抵押——张雅文访谈录(合著)《文艺评论》2002年第3期。

   

  

    43.箫心剑态——张雅文的创作个性与崇高美的生成(合著)《文艺评论》2002年第3期。

   

  

    44.女性主义理想:一个真情的两性世界——张雅文《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一种读解《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

   

  

    45.论电视教材的审美构成《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三、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2007年立项,结项优秀。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五经正义〉文学思想研究》,2013年立项,结项合格。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六艺“象”论》,2020年立项,在研。

   

  

    4.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担任《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先秦卷)主编。

   

  

    5.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2018年立项,担任子课题负责人。

   

  

    6.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项目《唐代文学制度与国家文明研究》,2018年立项,担任子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