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支部活动
成为新时代更具力量、有光亮与凝聚力的先锋队—2022年度当代、民间、比较支部总结

当代、民间、比较支部到年底共有8名党员,其中有当代室新入职的李铮、2022年1月博后明子奇,2023年1月份又有民间室的博后左怡兵加入我们团队,为我们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此外,当代研究学会也并入了我们支部,今后我们也要继续加强联系,共同发展进步。

本年度我支部遵照院党组、所党委的布置与安排,跟进各个重要节点与学习任务,同时严格按照“三会一课”要求,开设了特色专题学习、民主生活会、二十大专题学习等,还有参观国博、宋庆龄故居等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支部于1月17日开了总结大会,各成员都做了述职。我们总的发展理路是,以党建与科研一体化建设为原则,整合现有资源与知识结构,传播红色经典文化,拓展支部建设成为有光有温度有能量有凝聚力的先锋队,使每一个党员在其中感到幸福与荣耀,能够从容而有序地做学问,为营造更好的党建与学术环境,为人民、党和国家铸牢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我们针对我们支部存在的薄弱,制定了较为可行的措施。工作开展主要有三方面,具体体现为:

一是支部建设这块,主要依托三个办公室的同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支部有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徐刚每年承担当代学科建设的梳理与总结,在学界具有很好的影响力;祝鹏程作为发展对象,获得了所优秀一等奖、文联网络批评大奖,黄相宜获得了北京市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并与祝鹏程一起参与撰写了《加强对身份标签话语在舆论空间中的引导》,并于6月获得中办的批示。王蓓作为女性科研人员,赴西藏挂职三年,克服困难,深入田野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深度考察藏族文化、习俗等,获得了当地挂职单位同志的一致好评,推进了比较文化建设。我们曾经组织过陈思、程旸、黄相宜、王蓓的挂职锻炼汇报,王蓓目前已回来,我们准备在全所范围邀请王蓓再次给大家分享挂职经验。此外,还有施爱东多年来积极倡导向江西乡村捐书活动等。正是三个办公室的中坚科研骨干力量,还有党员同志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共同构筑了我们的党建与学术创新的基石,促进了党员和非党员同志一起共建发展。

二是对科教融合、党建与科研融合的积极推进。这也是针对我们之前,“四报一刊”理论文章相对薄弱,我们采取的的另外举措。党委委员安德明发表了两类文章,“讲好中国故事”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2021年12月25日发表在《中国文艺网》。田美莲发表了在10月19日《中国社科院报》发表了《<柳青>:红色经典如何走进“人民性”》。谭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名义,发表在2022年8月6日《光明日报》的《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为全所赢得了荣誉,也切实地体现了本土文化理论探索的实践。此外无论是党员和非党员同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安德明、胡晓辉、施爱东、李建军、田美莲、谭佳、陶庆梅、陈思、祝鹏程、黄相宜等,获得了所院和部级奖项共十余项。

三是注重意识形态自身检视,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加强与老中青党员的生活、思想与学术共建,加强横向兄弟支部的共建,促进舆论高地平台建设,增强政治纪律意识,落实党员主体责任。比如支部书记田美莲9月份讲了“重读红色经典”为题的党课;支部成员参加行李超书记邀请的行政支部举行的李秀军对策研究讲座学习,很有收获。11月18日应古代支部书记李芳邀请,支部成员研读了著作,积极参与了“保存‘有情的历史’——么书仪先生《寻常百姓家》新书座谈会,并撰写了相关的理论文章,很有创获。期间受疫情影响,支部灵活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学习,诸如12月11日支部通过网络学习了当代支部老书记刘平老师的“有艺术性的戏剧才会有力量——对主旋律戏剧创作的思考之二”;党委委员安德明于12月14在线上举行了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讲座,同时也是我们支部的党课,题目为“从社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反思非遗保护的时代意义”,探讨了“非遗”在社区等物理空间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以及社区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出主体性。今后,我们要发挥支部成员的积极性,多开展一些论坛活动,也要邀请非党员同志做专题讲座。

正是在所党委、党办的正确指导与扶持下,在兄弟支部的帮助下,还有支部成员及三个办公室的同志的群策群力,做了扎实认真的学习与探索,而支部也因积极推动红色经典文化建设、介入文艺实践等,于2022被中央和国家工委授予“四强”党支部称号。当然,我们仍然存在短板,比如介入社会实践、支部共建等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向兄弟支部学习。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科研党建融合、一体化建设,加强推进意识形态常态化与规范化,使我们支部成为更具有力量更有光亮更有凝聚力的先锋队,积极探索与发声,为中华文明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当代、民间、比较支部

202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