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
中文学科部分教师合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渊源有自,基础厚实,发展强劲,特色鲜明。前有梁宗岱、王宗炎、顾绶昌、桂诗春、黄建华、钱冠连、翁显良、谢栋元、罗可群等前辈学者的奠基和建设,继有现任老中青学者的开拓和发展,经过数十年的涵养、培育、交叉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中外语言文化传承、交流、融通和应用为主要内涵与特色的,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为主体,以中外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词典学研究中心以及相关重点学科、名牌专业、科研创新团队等为相互支撑的中文学科体系。学科所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为国家教育部和外贸部直属大学,现为广东省重点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以及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诸多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在实施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中,中文学科又得到了全面加强和优化,现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50多人,中青年教授、博士为成为主体和骨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遗产》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近百部,主编《新文学》、《文心》等多种学术辑刊。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并多次获得重要奖励和荣誉。
本学科学风扎实,视野开阔,结构合理,既具有整体上的特色和优势,又在诸多领域和问题上有独到造诣,目前已经形成以下几个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的研究重心:
一、文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
二、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以
三、中国古典文艺学研究。以
四、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研究。以
五、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以
中文学科部分科研成果与荣誉证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主要学者简介
陈 飞 院长
陈飞,男,1957年11月生,江苏睢宁人。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之教学和研究,出版《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大象出版社2004)、《大唐西域记新译》(合著,三民书局1998)等专著10多部,主编《回读百年: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大象出版社1999)和《新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等著作与期刊近10种,发表《"发言为诗"说》(《文学评论》2005.1)、《唐代试策的形式体制-以制举试策文为中心》(《文学遗产》2006.6)、《唐代"秀才科"考辨》(《文献》2002.3)、《唐代进士科"止试策"考辨-兼及"三场试"之成立》(《历史研究》2002.3)、《唐代"准明经"科目及试策考略》(《国学研究》第10卷)等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唐代"以文取士"与国家文学教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大诏令集〉整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唐代试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史学史·专题史》( "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学术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桐生
陈桐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史记学会、诗经学会和楚辞学会理事,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陈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以《史记》、《诗经》、楚辞、儒家经学、出土竹简为研究重点,先后出版了《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史记与今古文经学》、《史记与诗经》、《楚辞与中国文化》、《史魂——司马迁传》等学术著作,其中《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史魂——司马迁传》还被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此外,他还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史研究》、《文献》、《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累计发表学术论著300多万字。
陈咏芹
陈咏芹,教授,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戏剧学专业,
与人合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系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改革”科研项目, 199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中国重大戏剧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003年出版)。
代表论文:
《论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色》,《茅盾研究》第4辑,文化艺术出 版社1990年版
《论“五四”新文学悲剧意识的历史生成》,《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论“五四”新文学悲 剧意识的历史内容》,《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论中国现代文学悲 剧意识的沉落》,《争鸣》1993年第4期
《论中国现代话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6期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悲剧精神》,《戏剧艺术》1997年 第3期
《作家政治思维定势与话剧结构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人物形态》,《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征及其历史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论田汉1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郭德茂
郭德茂教授,男,1955年3月出生,甘肃庄浪人,中共党员。1982年2月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晋升教授职称,2004年4月调入我校任教。
郭德茂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批评史。他的研究力图打通文史哲,在宏观的视野下做具体深入的微观研究,先后发表了《儒道释论中》、《有无之辨与刘勰的哲学观和文学本体论》、《名教自然之辨与刘勰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雅俗观论析》等论文五十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除此之外,他还在《读书》、《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随笔》等报刊发表思想、文化、学术评论近百篇,其中多篇被多种报刊转载。郭德茂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
栾栋
栾栋(1953—),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国内外6所大学求学,获法国文学DEA、中国文学硕士,历史编纂学进修证书,法国人文科学国家博士学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兼中西,博观约取,在文史哲融通方面用功甚勤,做国内外课题8项,出版出版《感性学发微》等专著和译著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Prométhée》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李砾
李砾,教授,
近年主讲课程:
1. 中国古典文学(唐宋元明清)
2. 唐宋诗词研究
3. 比较文学
4. 汉语言文学史(对外汉语)
5. 中级汉语精读(对外汉语)
学术论文:
1.人间词和《人间词话》审美鉴赏理论的形成,文艺理论研究 2005(4)
2. 阐释·诠释,外国文学2005(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3.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与伊丽莎白·白朗宁的十四行诗——兼论中英文传统抒情诗美的异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2)
4.试论当代文艺理论对传统诗学的阐释,汕头大学学报 2004(5)
5.跨文化比较中诠释的物意言关系之谜——叶维廉《言无言:道家知识论》解读与商榷(上)(下), East West Forum (美国纽约,中外论坛)2004(2)、(3)
6.毛泽东的诗学观念与臧克家的诗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7.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导读的诠释技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 2003(2)
8.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中美学研究的经典范例,中山大学学报2003(1)
9.叶维廉诗学理论诱因分析,学术研究2002(6)
10.跨文化比较中模子的确认及应用——叶维廉诗学理论支点分析,暨南学报2002(2)
11.论迈纳《比较诗学》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中山大学学报,2001(2)
学术论著:
1.人间词话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臧克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与蔡清富合著,初稿执笔)
3.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合著,撰写《新诗潮:从朦胧诗到实验诗派》一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伍方斐
伍方斐,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广州市政协委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长期执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写作、外国文化等课程教学,主持“中国现代诗歌形式研究”、“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的艺术问题”等省厅级科研项目及“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等校级重点课题,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以及相关专业文集转载,并获省级科研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华文文学与族群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文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论文:
《布拉德雷兄弟》,《读书》,1995年第5期
《生命与文化的诗性转换》,《学术研究》,1996年第5期
《文人后现代的“女娲语言”》,《今日先锋》第4辑,三联书店,1996年版
《顾城后期诗歌形式分析》,《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
《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诗探索》,1997年第4辑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世纪末中国先锋文学的精神取向》,《岭南文论》,2000年第4辑
《晚清文学的三种读法:五四前夜的现代性空间》,《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
《一部关于主体重建的哲学心态小说》,《光明日报》理论版,
《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华文文学》,2004年第4期
《后现代欲望叙述与当代文学的转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论新时期文学欲望叙事的乌托邦倾向》,《名作欣赏》,2005年第9期
主要著作: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外文化名著选读》,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宗岱的世界·评说》,编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欲望的重新叙述》,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学术奖项:
第五届(1995-1996)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
第六次(1994-1998)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9)
第三届(2003-2004)广东省文学评论奖(2005)
王友贵(1954—),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英国文学、中国翻译文学史、翻译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著《乔伊斯评论》获国家图书奖第六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2003),论文《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 》获2004年“宋淇翻译研究奖提名奖”
肖四新
肖四新(1965―),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选修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全校通选课程世界文学名著鉴赏先后承担并完成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厅科研与教研项目五项出版学术专著《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巴蜀书社2007年1月版)等翻译出版《南回归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政府社会科学和教学研究成果奖各一次
严修鸿
於贤德
於贤德,男,1950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教授曾任浙江大学美学研究所副所长、汕头大学第四届校董事会、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党委委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及文艺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中华美学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广大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和广东省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时兼任学术刊物《华文文学》主编1994年被评为汕头市优秀教师、1995年获广东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汕头大学优秀管理干部
个人简历:
1983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美学硕士学位
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分配到浙江大学中文系工作
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调入汕头大学文学院工作
1996年晋升为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起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已出版学术著作5部:
1、《景观美》 (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民族审美心理学》 (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旅游文化书系——中国桥梁》(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出版)
4、《城市美学》 (知识出版社1998年出版)
5、《电视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参编《科技美学原理》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本人承担4章7万字)
7、参编《大学美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人承担1章1.8万字)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城市形象与旅游研究
1、 《论桥梁的美学意蕴》, 《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 《论城市特色美的创造》 ,《建筑学报》 1995年第7期
3、 《大地艺术的现代风采》 ,《百科知识》 1995年第8期
4、 《论城市空间的审美特性》 ,《 汕头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专辑全文转载
5、 《中国桥梁的人文精神》 , 《中华人文》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6、 《试论导游讲解对文学作品的运用》 , 《旅游学刊》 1994年地6期
7、 《黄山修建索道之我见》 , 《风景名胜》 1994年第12期
8、 《改造城市中心,展示华彩乐章》 ,《地区形象建设理论与实践》 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9 《城市空间命名的艺术追求》 ,《城市研究》 1996年第1期
10 《提高溶洞旅游质量之我见》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6年第3期
11 《人造景观,尽情展示你的风采》 , 《观察与思考》 1999年第3期
12、 《文明的纽带 伟大的创造——桥梁文化漫谈》 , 《升华与超越》第5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13、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汕头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地理专辑全文转载
(二)文化与文艺学研究
14、《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15、《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 ,《华南师大学报》1987年
16、《论图腾崇拜的审美发生学意义》,》《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7、《论宗教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华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18、《论技术美的本质》,《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第期
19、《论科学家、技术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特征》,《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20、《慧眼与神思》,《浙江工艺美术》1993年第2期
21、《艺术应该怎样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22、《中审美创造的观照》,《百科知识》1993年第12期
23、《工艺美术审美本质新探》,《浙江工艺美术》1994年第4期
24、《悲剧分类研究评述》,《审美文化丛刊》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5、《中英古典诗歌与民族审美心理》,《民族审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26、《论联觉、统觉和通感的联系与区别》,《文艺研究》1995年第4期
27、《周易与民族审美文化》,《孔子研究》1995年第6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专辑全文转载
28、《论工业设计创新意识的强化》,《装饰》1996年第2期
19、《城市文化建设方略论》,《第五次经济特区城市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30、《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嘉兴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31、《边缘的崛起——论华文文学的文化内涵》,《华文文学》2000年第2期
32、《论传记文学的人学内涵》,《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33、《论纽西兰的原主民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色》,《期望超越》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
34、《20世纪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道路》,《开放时代》2000年10月号
35、《开放的历程——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文艺评论》2001年第1期
(三)电视美学研究
36《我说“急”“尖”“满”——也评宋世雄体育播音风格》,《现代传播》1996年第1期
37 《电视广告审美谈》,《新闻纵横》1996年第1期
38 《论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内涵》,《新闻纵横》1996年第2期
39 《论倪萍主持艺术中的情感诉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第3期
40《论电视的文化功能》,《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41 《生命风采的双重展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5期
42《论电视文化的人生意蕴》,《华南师范大学报》1996年第6期
43 《论新闻的审美特征》,《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4 《走近大师——陈复礼摄影艺术形象》, 《潮声》1997年第4期
45 《论电视文艺的审美创造》,《南方电视学刊》1997年第6期
《论〈新闻联播〉的审美文化内涵》,《南方电视学刊》1998年第1期
章宜华
章宜华(1956—),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词典学、翻译学和词汇语义学研究和教学主持和承担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近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语义学与词典释义》、《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译著《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和《团队的陷阱》等著作多部,主编词典5部,其中两部分别获得国家辞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陈彦辉
陈彦辉,男,吉林省长岭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199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任教;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等;
代表论著:
《春秋辞令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试论春秋行人的知识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春秋行人辞令的语言艺术与成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四个层次》,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
《春秋行人辞令简论》,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
《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中国古代外交机构编制职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佳木斯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左传>其失也巫辩析》,《学术交流》,2004年第11期
《<左传>行人形象论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8期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语文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教育部对外汉语办公室组编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材《新起点》第3、4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现承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重点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各一项
方尤瑜
方尤瑜, 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外秘书实务》、《涉外秘书写作》、《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已取得广东省秘书资格鉴定考评员、剑桥秘书证书考试师资培训官资格。
主要著述:
参与全国自学考试统编教材《涉外秘书实务》和《外事工作概论》及其系列辅导书的编写工作
发表过
《自辟蹊径 各显秋色——〈春蚕〉、〈丰收〉思想成就之比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锲科夫的〈苦恼〉与巴金〈寒夜〉的比较》(《高等函授学报》)
《略论“田家炳风范”与客家文化精神》(《东方文化》)
《放歌遣怀酬壮志——由吴继岳的人生路谈〈八十遣怀〉的精神意蕴》(《华文文学》)
《别出机杼 自显秋色——山歌剧〈等郎妹〉文学文本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等文章
郭海鹰
郭海鹰,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秘书学研究会会员,剑桥秘书证书考试培训师、粤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香港普通话教育深造课程导师1987——1997年就职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院长办公室,兼任《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报》要闻版编辑、校广播站负责人,并承担海外留学生的读写、会话等教学工作,同时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台普通话、广东话主持人 1997年起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至今主要开设《公共关系学》、《涉外秘书写作》、《应用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等课程
主要著述:
论文类:
《非“梦”不足表其情,非“梦”不足达其意——释“梦”重论杜丽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96年1期全文转载)
《人类精神从匮乏到重生的“报告文学”——北村〈施洗的河〉解读》(《韶关大学学报》2000.1)
《从〈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的特点》(《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师专学报》2000.2 )
《大题小做,以小见深——浅谈写作中的“小大思维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
《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一道绚丽风景——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散文”》(《中山大学学报》2000.4 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8期摘要转载)
《循循善诱,变灌为导——从孔子教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广州大学学报》2001.4
《邓小平“下海”?——谈公关广告和商业广告》(《公关世界》2002.11)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谈公关人员的素质》(《公关世界》2003.5)
《“她世纪”城市女性生存状态的“档案”——张抗抗〈作女〉解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6)
《涉外广告文案的文化差异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 )
著作和教材:
《与公关高手过招——公关锦囊168》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ISBN7-5623-1945-6 独著
《公共关系学教程》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年11月 ISBN7-80115-725-7 合编
《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ISBN7-5623-2257-0 合著
何明星
何明星,1967年生,湖北洪湖人,
李 斌
李斌,男,湖北巴东人,文学博士,副教授1997-2000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良运教授,攻读“文艺学”专业“中国诗学”方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吴承学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方向研究生,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及古代诗文批评的研究,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等课程
近年的主要成果有:
《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以陈眉公为主线》,《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与吴承学合作)
《陈继儒别号考略》,《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陈继儒室名考略》,《学术研究》2003年第8期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与吴承学合作)
《陈眉公著述伪目考》,《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述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独抒性灵,不废格套:袁中道诗文理论综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历史多棱镜中的人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8期
《人本美学研究的新力作》,《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李惠娟
李惠娟,女,湖南资兴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艺思潮、港台文学、客家文学 开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外事工作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
刘海玲
刘海玲,女,辽宁铁岭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开设课程: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学研究、影视艺术概论、世界电影美学思潮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文化学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应用写作学会、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会员
主要科研成果:
《我的电影是我对中国的理解——黄建新改编电影访谈》,《电影评介》2007.1
《“惑”:近期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电影艺术》2007.1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蔡楚生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
《广东社会科学》2006.4
《小说:为“张艺谋神话”奠基》,《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
《“欲望”讽喻的悖论》,《南方日报》,2006.9.15
《真的“新女性”》,《广州日报》,2006.5.1
《手机短信文化研究》,《应用写作》2005.1
《花与花联合起来—进入21世纪的女性电影》,《电影艺术》2004.6.
《从动画粤剧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的创意说起》,《岭南文史》2004.4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4
《方舟幻像的追寻与破灭》,《岭南文史》2003.4
《王兴东王浙滨主旋律剧作文化分析》,《中国电视》2002.5.
《主旋律电影:民族文化心理的当代阐释》,《电影创作》2002.6
《历史的嘲讽 文化的尴尬》,《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8.5
《重构神话——王兴东王浙滨镜语文化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访问学者专刊
《安琪?黄河——评〈黄河绝恋〉对民族自尊感的重建》获国家广电总局、总政宣传部文体局主办的“新中国五十周年全国影评”二等奖
《花与花联合起来—进入21世纪的女性电影》获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第三届广东文化传播优秀论文一等
刘小平
刘小平,男,1966年11月生,安徽安庆人,博士,副教授1986年6月毕业于安庆市师范学校英语专业;199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兼任合肥有线电视台、安徽有线电视台编辑、记者;2003年7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任教;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入暨南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一、开设课程与研究方向
本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小说史、大众文化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关系、文化研究
二、主要论文
《论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问题》,《暨南学报》,2005年5期
《主体声音的裂隙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突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5期
《道家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综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5期
《阿城小说的欲望叙述策略及其当代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对儒家文化的寻根及其张力》,《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
《儒家“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欲望叙述》,《学术探索》,2005年2期
《道家文化与20世纪国民性改造思潮》,《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1期
《“道”的隐遁与显现》,《阜阳师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期
《寒山碧的传记文学观与文学史写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仁义·现代性·欲望》,《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文学研究要贯穿历史意识》,《江淮论坛》,2001年4期
《目标的窘困与意义的迷失》,《阜阳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5期
《评卞国福诗集〈朝霞满天〉》,《江淮论坛》,1999年3期
《与大师的学术较量》,《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11期
《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2期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江淮论坛》,1996年1期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安徽史学》,1995年5期
《人文纵横专栏座谈会综述》,《江淮论坛》,1995年6期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池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4期
《通俗文化与人文精神》,《江淮论坛》,1995年3期
《李金发、戴望舒诗歌比较论》,《赣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6期,第一作者
三、主要著作
《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合著
《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0月,合著
《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合著
四、学术奖励
《当代安徽简史》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2003)
路成文
路成文,男,1973年5月生,湖北仙桃人199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为南京师大文学院博士后;2003年7月起,任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2月调入本校路成文副教授主要从事唐宋词及诗、赋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知识》、《词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出版专著一部(《宋代咏物词史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获武汉市第十届社科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参编著作或教材三部,主持或参加项目多项,应邀参加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十余次曾任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现为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员 |
|
沈 林
沈 林,
学位学历教育情况:
1.1991.9—1995.7 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1995.9—1998.7 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文献所,获文学硕士学位
3.1998.9—2001.7 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4.2001.9—今 任教于大学,担任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汉语和文化、古代文学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现任语言文化学科组组长
序号 |
题 目 |
作者 名次 |
发表 年月 |
刊物名称(刊号) |
刊物主办单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左传〉单音节同义词群的考察》 “结义”小议 《略论“动词+施事宾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存留》 《略论双音节合成词结合的内在理据》 《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说文〉“亦声字”读若探求》 《略论词的本义和词语搭配的关联》 《“讲武”与“习武”》 《〈左传〉单音节同义词群的群间关系》 《专书同义词研究的力作——〈孟子同义词研究〉读后》 《〈左传〉继室之制变化考》 《甲骨文动词断代研究初探》 《金文中数量词组作主要谓语的情况初探》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介入》 |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独 立 |
2001年第4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10期 2002年第3期 2002年第5期 2003年第4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1999年 1998年第1期 1998年第1期 2003年增刊 |
《古汉语研究》 ISSN1001-5442 CN43-1145/H 《汉字文化》 ISSN1001-0661 CN11-2597/G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ISSN1001-6597 CN45-1066/C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ISSN1004—3926 CN51—1671/C 《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学报》 CN44-1554/Z 《重庆教育学院 学报》 ISSN1008-6390 CN50-1038/C 《渝西学院学报》 ISSN1671-7546 CN50-1144/G4 《学术前沿》 ISSN1810-2476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ISSN1672-366X CN50-1146/Z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专辑 《重庆师专学报》(内部刊物) 《川东学刊》 (内部刊物)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ISSN1009-8135 CN50-1034/C |
湖南师范大学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重庆教育学院 渝西学院 中国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涪陵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
王红梅
王红梅,女,吉林洮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语法研究199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现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现代汉语、逻辑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主要论著:
1、三言二拍中AABB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构成条件,学术交流,2003年第7期
2、汉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吉林洮南方言的词尾“的”,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4、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5、东北方言前附式状态词的语义特征,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12期
6、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国电视 , 2005年第3期
7、吉林洮南方言的持续系统,学术交流 , 2005年第3期
8、东北方言中表持续的动词重叠,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9、汉语方言表持续的动词重叠,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10、教育部对外汉语办公室组编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材《新起点》第1、2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魏慧斌
魏慧斌(1977-),男,副教授,江西安远人1998年毕业于南昌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汉语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等方向的研究,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
联系方式 weihuibin@sina.com
担任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
1 《宋词阳声韵的数理统计分析》(第1作者),《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8月号全文转载
2《词韵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第1作者),《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4期
3《宋词韵m韵尾消变考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
4《诗文用韵研究软件改编中的若干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
5《诗文用韵计算机处理中的多音字问题》(第2作者),《中国音韵学研究会2000年徐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6《安远南乡客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语言研究》1999增刊
7《宋代两湖词人用韵考》,《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8《宋代中原词人用韵》,《中国语文通讯》(香港)2005年12月号
9《宋代西北词人用韵》,《学术交流》(核心期刊)2006年第8期
10《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二)编制软件
1 Mark&Search 软件,具有对文本进行xml标记、建模,转换数据库,全文信息检索等功能,适合进行语言研究
2 诗文用韵系联软件,具有摘录韵脚、查询中古音、系联、打印韵谱等一系列诗文用韵研究功能
何光顺
何光顺,男,四川盐亭人,1974年4月生1998年四川三峡学院(现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1998-2000年辽宁丹东师范学院任教,2000-2005年,师从华南师范大学
何少轩
何少轩,男,中文系讲师,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教于原广州外贸学院基础部汉语教研室,而后游学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1995年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系
开设课程 :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涉外秘书写作,金庸小说研究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通俗文学
主要著述:
1、如何当众讲话 《辽宁青年》
2、大学语文应由工具课转为素质课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6年8月4期
3、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10月5期
4、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两个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如何组织大学语文的课堂讨论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2年2月第4卷第1期
6、淡化小课堂 强化大课堂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校内论文集 2003年7月
7、外经与商贸应用文书阅读写作200题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第1版
王渤海
王渤海,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师,1991年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有一定教学经验。
赖婉琴
|
赖婉琴,讲师, 1984年——1995年在广州外贸学院基础部任教; 1997年—— 现在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学院任教 科研成果: |
张 瑾
张瑾,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5年——1996年在广州外语学院涉外秘书系任教1995年至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教开设课程有现代汉语、交际语言、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发表论文:《生命的挽歌——试论潘岳的哀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外文学与文化论集》2001年11月、《客家才女林海音的大中国文化理念》(《客家风情》2002年第六期)、《原乡人的执着与悲哀——记台湾客家作家钟理和》、(《客家风情》2004年第四期)、《传统与现实冲突中的客家女性》(人民文学出版社《“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台港澳与海外客籍作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参与编写教材:《外事工作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6)、《外事工作概论自学辅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6)
王媛媛
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