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为校级研究中心,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西湖学者
该中心以面对“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中西方观念的“中国当代改造”为宗旨,致力于使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体现出的原创品格,通过主办刊物、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访问、学术研究等介入实践。在2006——2007的两年中,中心携手《学术月刊》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浙江省儒学学会等,和人文学院一起成功主办了“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等国内国际高层学术论坛,学界名家如邓正来、龚鹏程、陈来、刘梦溪等100余人与会、讲学(详见《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刊》《钱江晚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中心出版的学术刊物《原创》聘请叶秀山、邓正来、陈来,滕守尧、刘梦溪、童庆炳、钱中文、朱立元、曾繁仁等学者为学术顾问,力争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和书刊中创见自己的学术品牌。2007年6月出版的第一辑获得全国学术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2008年7月即将出版第二辑。
该中心还与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了“浙商创造的文化原创品格与理念”等省级重点研究课题,立足从浙商经验中提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不具备的原创品格,从而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创造性建设。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设有广告、编辑出版、中文、文化产业管理四个系和大学语文教研室,还有五个校级研究所: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文化研究所、宗教研究所、艺术经济学研究所和文化产业研究所和专门史的硕士点(和旅游学院合办),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史、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学科积累。在教学方面已逐步形成了“厚人文底蕴,重应用技能”的办学特色,学院共有教师51人,其中西湖学者1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教
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高层学术论坛
2006年11月18日至22日,一场名为“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的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这次研讨会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学术论坛,汇聚了邓正来、陈嘉映、陈家琪、王元骧、陈望衡、徐岱等法学界、哲学界、文学界享有盛名的专家五十多人,另有来自其他行业的精英人物和多家学术期刊、出版社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
这次论坛将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结合起来,其用意是要通过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问题”的关注和发现,深入探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原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整个讨论围绕着一些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展开:呼吁理论原创的现实针对性何在,它是否值得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提出?日见凸显的“中国意识”,究竟是推动了理论原创,还是影响了人文学术的健康发展?原创如何落实,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究竟求取理论原创的出路何在?这些问题都不是可以敷衍塞责的,它们关联着当代中国学者对自身所从事研究的基本信念,所以整个会议过程中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在这种交锋中,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真正有价值的争点渐次显露,而“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这一话题的意义也一步步呈现出来。
何谓“原创”?
整个论坛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状况是:成果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有两方面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首先,全盘移植西方理想图景,不加反思;其二,彻底忽略中国。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名称上挂着“中国”两个字,其实都是可以被“英国”、“美国”置换的空洞的形容词。比方说环保问题,现在法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日见兴旺,但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环保意识的背后是一种“多代人的正义观”,而生存权是一种“一代人的正义观”,这两种正义观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再如“消费者权益法”,中国法学界对之也很重视,出了不少成果,但是学者们却绝少提到假冒商品大量向农村转移的问题。中国的法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都市理论,它遗忘了广大农村,因而也就遗忘了“中国问题”。
邓正来教授的发言凸显了中国现实与理论原创的关联,这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积极回应。不过,虽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关注现实是中国理论原创的前提和目的所在,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原创”这个概念,却明显存在着争议。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也指出,知识的积累未必就能形成原创,没有纯粹的观察和纯粹的材料工作,这些都是由背后的理论框架支撑的。不去反思这些理论框架,也就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对此问题,河北省委党校崔平教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我们所要讨论的原创,应该是占据最高逻辑地位的知识。原创的理论文本的价值是独立自足的,它并不需要假借已有理论的权威,而只以逻辑规范和存在验证为标准。针对这样一种对原创的理解,一些学者表达了他们的疑虑,并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认为,原创或者创新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究竟是否真的明白原创的本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创新是“吐故纳新”,是人对宇宙生气的体认;而在西方中,创造长期以来都被当成是上帝的事情,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们才渐渐不满足于模仿,而希望自己创造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这才有所谓人的创造和创新。而今天很多中国学者所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既远离了“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也就是远离了内在生命体验,也很难与西方那种为个体存在所进行的创新衔接,所以无怪乎成果越来越多而质量越来越差。当前中国的学者之所以如此强调创新,甚至有一种“我创新,我生存”的忧患意识,是受到了三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官方的压力,政府对创新的鼓励对知识分子是一个鞭策;二是消费文化的压力,求新逐异的“时尚的陀螺”牵引着知识生产;其三,知识分子虚假的自我意识的压力,可以称作是一种“我创新,我生存”的“创新的意识形态冲动”。但是这是中国学者在无思想的情况下所做的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使创新与历史整体分离,与中国问题分离,使创新缺乏基本的理论感,并因此缺乏现实针对性和现实介入能力。
何为“中国”?
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首先发问:我们如此习惯于站在“中国立场”上讨论问题,但有没有想过这一立场是否可靠,它是不是只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呢?“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理论家安德森,后者认为现代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想象的结果。但是吴晓东教授并不是以此质疑所有有关“中国”的言论,而是提出了三个需要中国学界自我反思的问题:其一,现代中国理论的自主性和自足性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并非起源于殖民地的反抗,恰相反,它本身就是西方现代性或者说全球化的产物。而由此可以推出,所有中国问题其实也必然是西方问题,中国理论必然是西方理论,正如所谓传统其实不过是现代的发明一样。其二,在这种“想象的共同体”的语境中,我们如何建构一种理论的切身性?共同体只是一种想象吗?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显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释那么多实际的行动和情感。但是那种更深刻的“感同身受”的联系该如何把握,超越于想象之上的切身性如何把握?这必须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深长思之的问题,随着西方理论的不断移入,知识界对理论“切身性”的关怀也应该不断加强。其三,理论是否内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属性?就以“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而言,它就被作为“台独”的理论依据。而我们在建立中国自己的理论时,是不是也隐含着某种帝国意识?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意识形态属性?
吴晓东先生这番发言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以一种逆向的方式做出回应,他指出,“中国”这一语词其实一直承载着非常深厚的帝国意识,这一点中国学者在韩国、日本能够最深切的感受到。郜元宝教授指出,特殊性与差异性是不一样的,太多地注意特殊性容易使普遍性和丰富性丧失。同济大学哲学系陈家琪教授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恐怕还是得在古今中西的框架之内谈问题,其中中西是服从于古今的,每当古今成为问题的时候,中西的矛盾才会凸显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中国文学术原有的合法性已经丧失,新的尚待建立,人文学者正处于转型期的动荡和彷徨之中。我们根本就没有那样一个可以依靠的东西,何谈中国本位?他针对“中国学者的帝国意识”这一提法指出,现在中国知识界的问题也许不在于有什么帝国意识,而在于没有精神依托,眼下最需要做的也许只是记录这种动荡与彷徨的经验。这一发言引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余虹教授的共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我们说“中国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在与世界甚至宇宙的关系中定位中国,却忽视了“我与中国”这一关系结构中的中国问题。这一关系结构承载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伦理、信仰诸方面的难题,指示着他们最无法回避的现实,脱离它空洞地谈中国问题是令人厌恶的。
使“理论原创”与“中国问题”发生关涉,让它们在相互碰撞中获得真实具体的内涵,以求取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正是本次论坛的初衷。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作为总结陈词,吴炫教授希望学者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反思与追问,中国问题也好,原创问题也好,都应实实在在地去探究已有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裂缝,以创造出既有学理性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思想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创之路任重而道远,而“中国问题和理论原创”这一主题,也将继续讨论下去。
综述
一、什么是儒学创新?
北京
上海社科院罗义俊研究员指出,提倡儒学创新一定不要随意否定前人成就。他尤其对现代新儒家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当代新儒学的历程就是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创新的历程,这种创新是与儒学百年灾难、华族百年灾难的历史紧密相连的。20世纪的百年灾难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一次大遭遇、大厄运,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守文有责”是新儒家的自觉担当,新儒家讲儒学是连着生命和人格讲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祁志祥教授认为,创新往往是两种形态,一种是原创性的,一种是整合性的。事实上,前者极为罕见,绝大部分创新都是对前人思想所进行的整合。孔子本人是如此,现代胡适、冯友兰等人也是如此,不能仅仅因为没有提供一个戛戛独造的体系就贬低创新的价值。上海社科院周山研究员也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更审慎地对待儒家思想资源,不能只是工具性地使用儒家经典,阐发现实政治所需要的内容,而应该更深入、更精确地解读原典。相比那种急于经世致用的态度,这可能更为符合文化本身的内在规律。不过这类观点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张弘教授等几位先生的质疑,后者认为这样谈问题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古代儒学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以至于不需要从西方寻求思想资源,这样做是否忽略了时间性维度,是否将思想整体割裂成了孤立的材料?
二、儒学何以获得当代价值?
儒学在当代社会是否仍有其价值,儒学如何真正进入现代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与会专家最感兴趣的问题。苏州大学蒋国保教授是研究现代新儒家思想的专家,但是与罗义俊研究员对现代新儒家高度肯定的态度不同,在他看来,新儒家有过分精致化、贵族化的弊病。新儒家的初衷本是重建儒学与社会的关联,但结果却背道而驰。儒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发挥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离开了民众的认同绝无可能。所以主要的工作是把儒学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而不只是高深的道理。儒学要告别贵族化,走向世俗化。但是世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后者是迎合世俗欲望的无限膨胀,前者则是对正面的世俗价值的承认。
就此问题,台湾籍著名学者
以上讨论的重点,是传统儒学的基本精神是否适应现代生活,而另一些学者则着力于对儒学思想中某些仍有生命力的观念进行创造性的阐发。北京大学哲学系
三、文化承担与理论支点
儒学讨论往往会面临一种矛盾:一方面,儒学是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知识学的深入考察;另一方面,由于儒学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文化,所以有关儒学前景的探讨往往会被直接引向对文化问题的宏观探讨,以至于不能向某一核心的理论问题集中。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对此状况有着高度自觉。《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先生指出,今天的儒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深入反思,:一种是把儒家思想全面化、完善化,这样的研究很多时候也言之成理,但它不能解决一个难题:既然儒家思想这么好,为什么最终被抛弃了呢?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者过于轻率地说“断裂”,认为儒家思想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实际情况是,今天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所说的又往往是儒家那一套。儒学思想究竟是尘封的传统,还是正在延续中的现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能只是感性地谈继承与发展,而必须从理论自身找到支撑点,要从现实关怀中提炼出真正的哲学问题。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认为,我们今天讨论儒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知识社会学的考察,否则既容易使讨论陷入空谈,也很难把握住知识的增量点。儒学并不能够救世,研究儒学的学者首先是要做好知识学的工作,一是问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二是问知识的增量点在哪里。
“文学创作问题与文艺学中国式创新”高层论坛会议预备通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原创》集刊共同主办的“文学创作问题与文艺学中国式创新”高层论坛,预定于2008年10月下旬在杭州举行。
出于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如何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以及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如何应对西方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双重需要,本次论坛拟以“中国式创新”为理论视角,邀请国内文艺学界、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知名专家以及部分著名作家就以下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1,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存在什么样的需要文艺学面对的理论问题?
2,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关系
3, 是否有必要提出文艺学的中国式创新?这种创新如何应对西方反本质主义思潮?
4, 文艺学的中国式创新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改造如何展开?
5, 文艺学中国式创新与文化的中国式创新之关系
6, 文艺学中国式创新的方法论或思维方式问题
本次论坛电子邮箱为wang_xiaohua@tom.com,本次会议通讯地址:杭州教工路149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邮编310035。
《原创》第一辑目录
西方观念反思
赵汀阳 新的普遍知识体系如何可能?
金慧敏 全球知识的再界定——费瑟斯通和他的新百科全书计划
张 震 “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现代诠释学艺术哲学批判之一
面向中国问题的建设
邓正来 从“主权的中国”到“主体性的中国”——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
吴 炫 当代文坛的“中国问题”及理论期待
徐 岱 文论创新与诗学重构
崔 平 解放原创——对学术研究中语境依附教条的逻辑批判
“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笔谈
余 虹 我与中国
吴兴明 从批评意识组建创新——对在移植中实现理论创新的路径思考
郜元宝 无限的特殊性可能吗?——重建普遍性的想象
王晓华 学术建构的三个层面与体系性创新的意义
原创视角文本分析
敬文东 未完全打开的具象之门
戎晓若 《白鹿原》:寻找的成功和穿越的失败
张亦辉 论文学语言 ——对当前某些文学批评的反批评
中国原典新释
伍晓明 “天命:之谓性”——由“命”之一名三义谈起
董 晔 从“思无邪”对“温柔敦厚” ——“诗教”对“诗道”的偏离
中国原创性研究评价
汤拥华 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文化逻辑
陈 昉 “批判”过去抑或“建构”未来——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王 东 论艺术否定性的三个阶段
呼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创性
——记“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高层学术论坛
第二辑目录
“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专辑
张世英 境界与文化(11000)
赵汀阳 儒学政治的伦理学转向(16600)
龚鹏程 后牟宗三时代台港新儒家的新探索(29000)
陈家琪 道德重建与普世价值(13000)
张 弘 中国现代性问题与儒学当代前景初探(8600)
涂可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个问题(19000)
王 洁 “仁”的超越性问题(13000)
罗云锋 德治与礼法(11000)
朱鹏飞 从孔子的“复礼”说起(7500)
中国古典新释
伍晓明 《中庸》之“诚”的哲学阐释(34000)
李 伟 “诗言志”诠辨(11000)
原创观念研究
陈嘉映 观念三题(4600)
汤拥华 “独创”的美学分析(13000)
刘淮南 布鲁姆的原创阐释及其问题分析(9400)
西方理论反思
吴 炫 伊格尔顿批判(16600)
崔 平 重写实践理性批判——兼谈康德伦理学的元哲学局限(19000)
中国现代理论分析
崔卫平 为什么没有春风吹拂大地)(18000)
——八十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论战
叶思霑 龙荪《天人论》学记(17000)
理论争鸣
吴冠军 “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30000)
白艳霞 关于否定主义的几点辨析(13000)
吴大志 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16000)
儒学何以面对当代生活
——“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高层学术论坛综述(6300)
中心成员合影
徐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并兼任《观察与思考》杂志主编。先后撰写或主编组做多部,发表评论论文百余篇以及大量通讯特写,已完成和正完成的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代表作《魏晋玄学新论》、《论衡之人——王充传》颇受学界好评和读者欢迎。
博玫,女,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6月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出站。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新闻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研究等学术领域。曾在国内有关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两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
范家进,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著有《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文学与乡土中国》等著作,参加10卷本《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12卷本《新语文读本(小学版)》及《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世纪论语》、《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等著作的编选或撰稿。曾获全国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罗昌智,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文艺报》、《文艺争鸣》、《贵州社会科学》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摘录)。出版有著作、教材6部。主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
雷体沛,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创作有《闪电》、《启明星》、《回乡愿》等小说和报告文学20多篇。1986年转向艺术理论和文学评论,有论著、报告文学集多部,论文多篇,论文曾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并获奖。辞条收人《中国文艺家传集》。